让思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其他学科教学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161发布日期:2021-09-16
山东省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黄万强
作者简介
黄万强,正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山东省教学能手,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首批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主持人,现任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高中思想政治教研员,全国基础教育教学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指导专委会委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中新课程远程培训国家级团队专家,中央电教馆部级“优课”评选中小学品德(政治)专家组组长,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培训团专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齐鲁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山东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我钟爱教育这片沃土》《追寻教育梦想》等,主编教材、著作40余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笔者认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就必须让思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一、理论思考:回归教育本质
什么是课堂生命的活力?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应当是什么样的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全新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对思政课教学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课堂生命的活力基于对教育本质的理解,那就是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教师职业的根本职责和劳动价值在于创造“人的精神生命”,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的生命得以增值,促进学生的生命质量、生命境界不断提升。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真正人道的教育要对学生的生命质量与幸福人生负责。
传统的教育教学,始终把学生看作认知体,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学校、教师对其进行学科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训练,学生身上的灵性未被开发,他们往往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对自己的信心。教师也往往把成长的对象仅仅指向学生,“教学相长”虽然也被广大教师所认同,但在以单向知识传授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生命理想和价值。为此,让思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必须尊重学生生命的个体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关照生命的完整性。同时,思政课教师也要把自己的生命成长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统一起来。
二、现实追问:学生成长需求
据“济南市高中思想政治课发挥德育功能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全市9526名高中学生的无记名问卷调查,超过两成的学生认为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讲授枯燥”或“形式单一”;近八成的学生表示最喜欢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为“师生互动”。而与此对比,思想政治课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为“师生互动”的仅占56.31%,“我讲你听”“以练代讲”“划书背诵”这些落后、枯燥的教学方式所占比例总和近一半,其中“划书背诵”占到了6.24%。学生中表示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探究学习的次数“多”的仅占26.96%,认为“很少”或“从不”的占调查总数的近40%,当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学生表达与教师不一致的观点时,尚有近三成的教师不能做到“平等地交流探讨”,而是一味地压制或简单地用课本知识搪塞。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作用,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必须改变这些不正确的做法,让思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今天我们面对的青年学生,有着鲜明的群体特征和时代烙印。他们思想比较活跃,勇于探索,愿意接受新事物,乐于发表见解,具有较强的现代意识,包括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 他们开始不受情绪和兴趣的左右,具有了一定观察认识问题的能力,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但随着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的发展,他们已不满足教师单纯的知识讲解和教材的叙述,他们主动关注国家大事、社会问题,也很乐意探讨这些问题,但由于心智还不够成熟,看问题也容易产生片面性、表面性、简单化,他们民族责任意识较强但爱国理性不足,强调自我实现但缺乏对生命本体价值的追问,这些特征也必须得到思政课教学的关注和回应。
三、实施路径:做到同向发力
就实施路径而言,让思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应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统一体。
(一)从教学目标上,教学要有高境界,这个高境界就是应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实现对学生生命的增值。
按照美国学者克拉克的观点,教学目标是“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之前进的、将要产生的事物”。实际上,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的愿望,是对学生完成教学活动后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它是通过教学活动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从而在学生身上引起的素养和行为的变化。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领课堂教学的指南,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是课堂教学的“指南针”与“风向标”。
思政课程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在理解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准确把握思想政治课的功能定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到每一个课时,教学目标要简明、具体、易操作、易检测。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中指出:“仅仅将教育目标陈述为培养广泛的兴趣而不详细说明要从哪些方面唤起、激起这些兴趣,这样的阐述还不够清楚。仅仅指出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态度而不能清楚地说明这些态度所指向的对象是什么,也是不令人满意的。”课堂教学目标不能过高过大,否则难以落实。
例如在统编高中新教材必修2《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中,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可以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确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的重要制度保障,增强对我国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自信。
2.通过分析家庭收入的来源,探究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的原因,认识、加深对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解。
3.列举身边勤劳致富的实例,懂得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弘扬劳动精神。
上述教学目标的确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课程标准要求,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具体明确,与时俱进。
(二)从教学内容上,要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动力,教师要用自己善感的心灵去感悟教材的精神内涵,用心捕捉教材的深刻思想,挖掘知识背后的价值意蕴,探寻知识背后的价值意义,让思政课堂萌生智慧,实现价值引领。
教学活动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满足学生的最高层次的生长需要,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
例如在统编高中新教材必修2《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中,围绕议题“如何从个人收入分配中品味获得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变化的原因,从而坚定对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自信;可以通过了解我国不断调整优化个人收入分配的政策,探讨国家再分配政策对居民收入、社会公平的影响;通过展现中国扶贫脱贫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感受发展成就,见证中国奇迹,感悟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对共同富裕目标的认同。这样,才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得出水到渠成的结论。
(三)从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的生命存在为基础,突出学生主体意识,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让其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站在生命的高度看课堂教学,生命个体的成长发展质量取决于学生参与探究的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才是尊重个体生命的课堂,才是对人的成长发展有价值的课堂。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关注逻辑与推理,引导学生把既有知识与经验链接起来进行思考,基于事实证据得出结论,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意味着课堂教学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例如在统编高中新教材必修3第三单元综合探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教学中,围绕议题“如何正确认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可以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
【议题情境】
镜头一:“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2017年7月3日,国务院在中南海举行宪法宣誓仪式。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国务院任命的39个部门的62名负责人依法进行宪法宣誓。
镜头二:2018年3月17日,12名陆海空三军仪仗兵,分两列从会场后方正步行进至主席台前伫立,三名礼兵迈着正步护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至宣誓台,全体起立,高唱国歌……习近平举起右手,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第五次全体会议上进行了宪法宣誓,这是我国实行宪法宣誓制度以来第一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举行宪法宣誓活动。
【议学活动】
1.从国家工作人员到国家主席进行宪法宣誓彰显的意义。
2.有人认为“宪法是闲法,是纸老虎”“违法可怕、违宪不可怕”,列举事实,批驳这种观点。
小组商议、组际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认识到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宪法宣誓有利于树立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彰显宪法权威;通过批驳“宪法是闲法,是纸老虎”“违法可怕、违宪不可怕”,深刻理解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的前提,也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答案提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从国家工作人员到国家主席进行宪法宣誓,表明一切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的前提,也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违反宪法法律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充分提醒我们,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任何时候都需要不断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任何时候都需要不断坚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剪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实质就在于,我们工作的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的心灵和精神的儿童。因此,一个真正的巧匠好像是把这个纸样放在心里。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所谓创造性,绝不意味着教育过程是个不可捉摸的、服从于灵感的、不可预见的东西。恰恰相反,只有惊喜地预见到并且研究过教育过程的许多事实和规律性的相互依存性,才能使真正的教学能手当机立断地改变计划。”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必定是动态生成的课堂。课堂教学是预设和动态生成的有机统一。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及时“抓彩”,随机应变,让我们的每一堂课都能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学生的发言,本身就是重要的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点拨和升华,从而碰撞出教学的智慧火花,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四)从教学评价上,围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建立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开放多元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助力学生的生命成长。
评价分为多个层级,有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平时学习评价、学业质量评价等,要注意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采取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政治认同度、价值判断力、法治素养和公共参与能力等,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评价的指标要科学合理,评价过程要真实公正。教学评价应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状况,对在政治认同、法治观念、文化自信、正确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和品德行为,都要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肯定性和鼓励性评价。要让学生参与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品行评价意识,发展自我品行评价能力。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发展的过程,从教学的各个阶段入手,及时反馈各种信息,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例如在统编高中新教材必修4第四单元综合探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学中,针对“对待西方文化:是全盘吸收,还是一概排斥”课堂辩论活动,可以采取以下评价量表(见下表)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应围绕主题评价活动过程和内容,根据学生在活动不同阶段的表现,填写评价表。教师是辩论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促进者。要在活动目的的确定、活动过程的指导和推进,以及结果的评价和反思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有教师评价,还要将其自我评价和组内同学评价结合起来;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不仅要有终结性评价,还要关注整个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四、苦练内功:提升专业素养
让思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政治性强是思政课教师的首要标准,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政治性强,就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上的清醒;要注意以情感人,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要创新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要有空间领域的国际视野,要有时间维度的历史视野,还要有多维度的知识视野;既要做好师德自律,更要做到政治自律;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另外,还要注意在课堂上要充满激情。教师的激情犹如一团烈火,能迅速点燃起学生心中的那团火。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就会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课堂才会处于教师积极主动的情绪调控中,从而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洋溢着灵动和诗意,绽放出信仰之美、思维之美、人文之美,思政课才会真正发挥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巨大感召力。
(《山东教育》2021年6月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