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 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向更深处漫溯
其他学科教学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319发布日期:2020-11-09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张家产中学 毕崇珍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很多知识虽源于生活,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传统教学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的模式让已接触互联网的学生感到乏味,学习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拓展。而教育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应用恰巧可以弥补这种不足,营造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呈现出更为广阔的学习环境,引领学生在丰富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中体验、感悟、提升,实现知识的掌握、迁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科素养的培养。那么,如何让教育技术助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的快乐,彰显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特色,感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魅力?
一、善用网络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只有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情境,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课堂所学所悟才有可能留存心底,沉淀终身,发挥教育润泽人生的力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网络资源创设贴近时代脉搏、生动鲜活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激活课堂教学。
笔者在讲授九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一框“开放互动的世界”时,在导入部分选择“学习强国”时效性较强的信息,视频播放2020年最新疫情及战“疫”中的中国与世界的事例,展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病毒无须护照,感染没有国界,疫情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防控疫情,是人类与病毒的较量。”“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时代,共同努力有效遏制疫情扩散,才能护佑各国共同的福祉,使全人类共享安宁。”在学生受到震撼感动的同时,我顺势发问:为什么从武汉发现的首例新冠肺炎病毒会蔓延到全国?世界各国共同战“疫”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这样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这些网络资源对扩展学生视野、滋养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都起着课本资源无法替代的作用。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善用网络资源让战“疫”中的故事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通过精心设计的材料和问题,激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和情感的碰撞,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为课堂教学引入源头活水。
二、活用电子白板,构建知识体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在新授课环节完成之后,需要进行课堂小结或者进行单元复习、专题复习。这时我们可以借助电子白板进行教材梳理,帮助学生总结知识、查漏补缺,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全面系统地把握教材,掌握所学知识。
如在进行中国战“疫”专题复习时,我借助电子白板展示了本节课的框架,以“中国答卷”铺设了一条情感主线,分别以“人民卷”“国家卷”“世界卷”关键词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词汇,借助电子白板请学生分别从三个支线展开复习。引领学生从三个方面思考与教材相联系的中考考点落在哪几课,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思维导图加以补充完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引领学生回顾、复习已经学过的课本知识,尝试在思维导图中加以具体化展示。经过一番总结和思维导图的补充完善,学生不仅能够凭借“人民卷”(优秀品质)、“国家卷”(中国担当)、“世界卷”(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知识内容,实现了思维导图的补充和完善,而且借助知识总结和复习弥补了自己知识学习的薄弱环节,在思维导图的知识完善过程中实现了查漏补缺和教材的系统把握。同时,电子白板与思维导图的完美结合让所学的知识更清晰、更有条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借助电子白板进行中国战“疫”专题复习,做到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又将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结合起来,从而很好地落实了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一体化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落实育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要“铸魂育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中,非常明确地将人的道德素养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这些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本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借助各种手段和途径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育人元素、生动素材,让具有鲜活时代感的中国故事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使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效引领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和担当意识。
如在教授九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走向未来”时,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了社会热点2020年战“疫”中的典型人物钟南山院士及各行各业抗击疫情的事迹进行教学。播放一段微视频: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短时间内席卷全球。突如其来的灾难,带给我们的有恐慌、惧怕,但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思考。钟南山,一位84岁高龄的老人,他对全国人民说:“没什么事,最好不要去武汉。”而他自己却挺身而出,远赴武汉,用疲惫的身影演绎了最美逆行。无数白衣战士不问报酬,不计生死,投入到抗疫一线。那脸颊上被口罩压出的印痕、伤口,那累了倒在地板上蜷缩休息的身影,令人感动,又令人心疼。还有夜以继日奋战在火神山、雷神山的建筑队伍,超负荷生产加工医疗器材的工人,各类为疫情捐款捐物的公益组织和个人。我请学生就“最美逆行者”的事迹思考:身处抗疫一线,他们不怕死吗?你如何评价他们的行为?因为是发生在真实生活中的事,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救助病人,护佑我们的安宁,履行职责。”“他们这样做体现了生命的价值,把自己的理想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使命担当。”“他们这样做提升了生命的质量,延伸了生命的宽度和广度。敬畏生命,敬畏责任。”学生们不再拘泥于课本,而是结合社会、结合热点讨论问题,在讨论与总结中丰富自己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延展生命的宽度。在交流碰撞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拓展了思维,表达了情感,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家国情怀、责任和担当意识,逐步走向道德成长,从而水到渠成地落实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四、巧用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一节课包括了众多知识点,对于缺乏经验的老师,一些复杂的知识重点,特别是知识难点很难在课堂上讲解透彻。这样,解决问题就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而且教师讲解完之后,学生无法再回头重新学习,有些不懂的重难点知识也就略过了。而微课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聚焦在某一知识点上。其教学活动就是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具有针对性,并且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直观性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生在使用微课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学习相应的微课,对自己没掌握的知识点可以暂停思考、重新回放、反复观看,有更多的时间去体会、理解、反思,这样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避免了课堂教学“齐步走”的弊端。
例如在讲授九年级下册《开放互动的世界》一课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和意义这个重难点时,把它制成微课,发放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观看。通过微课“华为手机的世界生产、销售之旅”的详细讲解与分析,学生能很轻松地掌握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这个重点,能更好地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如促进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全球流动,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资源利用更加合理有效。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
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不仅能够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而且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实效性。我们要切实加强教育技术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度融合,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向更深处漫溯。
(《山东教育》2020年10月第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