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维阅读,提升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来源:《山东教育》中学查看次数:212发布日期:2020-07-12

巧用多维阅读,提升思维品质

    ———《西游记》整本书导读课策略梳理

东省平阴县实验中学   周立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把整本书阅读提到课程建设的层面上来。随着整本书阅读的开展,为提升整本书阅读的质量,教师如何实现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和发展,成为我们思考、探究的重要问题。

整本书的导读课应把“世界”当做课本,利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读技能,巧妙设计,透视文本,洞察路径,体贴人性。笔者结合自己在《西游记》整本书导读课中的做法,在教学策略层面稍作梳理。

一、选点阅读,发现经典审美价值

《西游记》这部长篇小说是每个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经典著作,也是部编教材的必读书籍。《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大部分学生是看过相关电视剧了解的,如何引导学生再去阅读大部头的原著,成为摆在老师们面前的难题。笔者选择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地方切入,引起学生注意小说原文。(投影出示):

三藏:“哪方无火?”

八戒:“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

三藏:“哪方有经?”

八戒:“西方有经。”

三藏:“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

这一切入点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进行设计,既有利于下一步阅读的深入,又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为整本书的阅读打下基础。通过原文中三藏和八戒的对话,巧妙点出主要事件———取经,引出本节课导读的作品———《西游记》。让学生讨论,概括出《西游记》的内容:这是一个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也是一个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历经阻挠,但因为坚持信念而赢得帮助,直至达到胜利终点的故事。这一环节指向概述性导读,学生需要概述、归纳和提炼整本书的内容,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概述提炼能力,也帮助学生认识到经典对“精神”的引领作用,成为他们体悟生命、省察人生的“镜子”与“标本”,从而发现《西游记》这部书的审美价值。

二、整合阅读,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作品最打动我们的是文章中生动的细节,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抓大情节而忽视小细节。例如我们会列举孙悟空大闹天宫、打妖怪而证明他的勇敢,但这样的分析却仅仅浮在文本的表面,失去了名著最独特的韵味。老师可在完整阅读的基础上,以自己的阅读体验,发掘不同人物“哭”的细节,从而使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深入进去。

例如以“哭”为线索,和同学们共同阅读15回、20回、47回、49回、65回、75回、77回、86回等回目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唐僧的哭、悟空的哭。发现了一个本该超脱淡定却动辄恐慌落泪的唐僧,一个在悟空面前滥用权力,却又不得不依靠悟空的“武力”来为自己保命的唐僧;一个本非肉身凡胎却最有人间情义的悟空。通过这些充满了矛盾的细节,学生眼中的作品人物变得更有现实感,内容也变得有意思了。

学生在整合阅读中真正走进名著,在品读过程中,学生不断思考、归纳、分析,锻炼了自己感受、想象、分析的能力,也生发出主动阅读作品的欲望,甚至产生关注作品探究深层问题的冲动。

三、探究阅读,理解经典文化传承

如何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上,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就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阅读智慧。《西游记》善于塑造人物,无论是师徒四人,还是各路神仙、妖怪都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抓住“唐僧”这一重要却容易被读者忽视的人物,分层级导读。徒弟们都是神、仙、妖,而唐僧是个肉身,“除了信念一无所有”;由此追溯唐僧的身世、小名和法号,提醒学生关注重要人物的关键信息。拓展补充唐僧在现实中的原型,训练学生对信息的记忆、提炼和了解。

引入和《西游记》文本相关的诸多作品,引出一个人的故事———《三藏法师传》,三个人的故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四个人的故事———《西游记》,以及电影《大圣归来》等多重资料进行呈现。尤其是对《大圣归来》电影的评析,在比较中让学生自己去辨别,引导学生认识到改编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变化,更是不同时代、不同价值观的碰撞。

“你更喜欢哪一个唐僧?”这一问题让同学们感受到《西游记》中打动人心的力量———真情和真理,指向学生感受、想象、分析等各项能力的提升。引导同学们关注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内容的变化,主角的变化,从现实到创作、再到二度创作的变化。这一环节老师利用自己相对广博的视野,引导学生对故事的演变和不同体裁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学生既了解到唐僧身上所体现的传统精神,也认识到经典的文化价值和传承。

四、自由写作,激活学生创造思维

熊芳芳说:“阅读经典不仅仅是为了感受艺术、体验审美,也不仅仅是为了积淀文明、传承文化,更重要的是———激发创造!阅读不是我们最后的港湾,阅读是我们出发的港口。从阅读走向创作,才是核心的价值目标。”基于此种理念,在最后一个导读板块,点拨引导,引领学生进行略带创作元素的写作活动。

师:最后我们再来看电影《大圣归来》,这里的唐僧可以说是被重新塑造的,这个唐僧,少年的顽皮让我们感觉亲切;而且他跟师父辩论时说的话也让我们耳目一新:“我们当和尚的,难道每天就为了吃饱肚子?那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啊?”“外面到处闹山妖,念经又不能吓跑他们。”“我要,学好拳脚,打山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正义感的、有勇气的唐僧。他把孙悟空救出来以后,就成了孙悟空的跟屁虫。在孙悟空失落沮丧的时候,他就一直鼓励,始终信赖。他说:“我要好好念经,求佛祖把大圣的法力变回来。”他用他的爱,用他的崇拜,甚至到最后用他自己的牺牲赢得了大圣回归自我的勇气和力量。所以我们看到,这部电影不是在推崇权力和武力,它是在倡导用爱去唤醒人,用自己的牺牲去激励人,将那个曾经力大无穷的大圣重新唤回。其实每个形象都是可以改写的。今天的作业是———二度创作,任选其中之一进行故事新编。

1)补写猪八戒、沙和尚从前在天界的故事。

2)改写“真假美猴王”等经典情节。

3)续写四人成佛之后的故事。

学生的思想在创作中开始真正融入这个古老的故事,他们在阅读和创作中学会思考、学会写作、学会成长。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为什么读经典》)越是经典,越是具有无限解读的可能,越是具有考验人的力量,只有最优秀的阅读者才可能无限接近它。总之,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关注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适切的引导,才能使整本书阅读从随性走向理性,从低效走向高效。

(《山东教育》2020年6月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