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再思考

管理与评估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408发布日期:2018-07-15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身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法律地位、应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的一种自我认识,以及对如何实现这些权利和义务应采取的方式的理解。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在全社会尤其是在学生这一群体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具体内容及应采取的措施方法等进行深入的再思考,以切实增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

学生是我国新时代国家的建设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其首要意义就是要使其从内心深处认同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名公民,并自觉归属于国家,将自我的存在、发展与国家的命运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交汇在一起,去关心国家的建设、发展和各项利益并为之努力和奋斗;其次,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形成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关系,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并提高学生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的素质和能力;最后,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明确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对以后踏入社会妥善调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以及推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实现新时代的宏伟目标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必须把“国家认同”和提高爱国主义热情作为首要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为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而一个“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必然要有着强烈的“国家认同”和高度的爱国热情,这是公民意识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超越其他认同的高级认同。现实中,我国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公民意识、国家认同感以及爱国热情,在国际关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上大多都能旗帜鲜明地发出捍卫国家利益和荣誉的声音。但是,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也存在个别过于强调个人权利、忽视自己对国家、社会应尽的义务的情况。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意识强于公民意识、民族认同高于国家认同的现象在个别少数民族学生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存在。因此,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仍然任重道远。我们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工作中,必须把提高各族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度和爱国主义热情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三、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不断丰富内涵

公民意识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深层次的社会心理积淀,并具有鲜明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时代特征。我国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社会主要矛盾和我们面临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学生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时,必须认真考虑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特性,要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更为丰富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明确、充实了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并且在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础上赋予了时代发展的新内涵,体现了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本土特色,适应了当代中国发展的要求;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简洁、明确、直观并富有逻辑力量的概括为学生作为一名公民在处理国家、社会与个人及民族的关系方面提供了可靠的遵循;对引领和整合全社会价值观念、凝聚我国学生的共识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规范作为社会成员的学生的个人行为,培养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民主法治意识以及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因此,我们在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项核心内容。

四、必须创新方法,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途径

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教育机构和学校要认真探讨其有效途径与方法。一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优化教育资源和结构,尤其是要在“老、少、边、穷”地区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坚决消灭文盲现象,从而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智力支持。二是要真正把公民意识教育纳入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去,并尽可能将其列为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独立课程,在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理论的同时,强化公民意识教育。三是在教学方式与手段上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生动、具体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来进行。不能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不能仅以概念、榜样的梳理为手段,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和认同阶段,而必须由其通过自身的体验、感悟和实践去获得,在具体、确定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得以显示、表现和强化,其教育模式应该是一种活动式、开放式、探究式、体验式的,同时要重视公民意识教育专任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建设。四是要强化国家党政机关及相关部门的宣传教育力度,新闻、宣传、出版等部门及基层社区要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公民意识宣传教育活动,要做到经常化、普及化,让学生在学校之外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处处感受到公民意识并强化其存在感。

 

(《山东教育》20186月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