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与不变中砥砺前行——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发展述略

教改风景线2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269发布日期:2018-01-15

在变与不变中砥砺前行

——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发展述略

黄  明

 

2016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出教育要“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回归”与“革命”、“守望”与“创新”,接续传统和与时俱进,构成了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稳中求进”的现实路径。事实上,在基础教育领域,探索、改造、创新乃至“革命”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无数学校、教师以自己的智慧、辛劳与执着,不断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发展与进步。只是有的跨步大些,革故鼎新,别树一帜。有的步伐稳健,恪守初心,稳步前行,在变与不变中将一种理念做到完满、做成品牌、形成风格——在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执着守望与创新发展。

 

迈向“一二三四”

 

山师大二附中是山东省教育厅直属中学,前身是“山东师范大学子弟班”,创办于1981年,隔年更名为“济南千佛山中学”,1992年正式定名为“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14年,学校新建的“山东建筑大学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并设立了小学部,师大二附中自此成为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也由此确立了“一校两区三部”的管理体制。

所谓“一校两区三部”,是指“师大校区”与“建大校区”为同一所学校,一个法人、一套班子,“三部”即两个中学部和一个小学部。其管理模式为两个校区各设一名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小学部和中学部各安排一名执行校长负责业务工作,形成了良性互动、共同提高、各具特色、均衡发展的既竞争又协作的理想格局。

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名师强校”的工作策略,确立了“规范、民主、激励”的管理思路,抓岗位责任,抓目标管理,抓培训考核,抓监督检查。针对学校规模的扩大,尤其加强了对干部的培养与监督,不断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打造出了一支德才兼备、老中青结合的优秀管理团队。

众所周知,孩子的成长是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师大二附中建立起了“三位一体”的联合育人机制,形成了合力同心、齐抓共进的发展态势,在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同时,也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6年,为了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师大二附中又相继托管了济南市长清区、历城区的两所学校,派驻了优秀的管理团队,带去了先进的办学理念。不久,他们还将再托管两所学校。至此,“一二三四”管理体制圆满落定。

正如校长荆兆晶在学校35周年纪念专刊中所言:三十五载励精图治,实现了学校一次次跨越式发展,铸就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益求精、务求实效、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二附中精神。二附中人愿乘时代之春风,展雄飞之羽翼,向着全国一流名校的目标奋勇前行。

 

真诚守望初心

 

一所先进的学校,必有其先进、恒久的办学理念;一所优质的学校,必有其丰厚底蕴与持之以恒的价值追求;一所锐意进取的学校,必当有所创新,也当有所坚持,不易初心。

2004年,荆兆晶出任师大二附中校长,一干就是13年。上任伊始,他就为学校确定了“格心弘德,求真博学”的校训。其内涵一是“归正之心”,“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二是“匡正思想,改变言行举止”。培养塑造、立德树人,正是教育的根本属性,二附中的校训,可谓恳切。他还提出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挖掘潜力,主动发展”的办学思想、“全面+特长+创新”的学生长远培养目标,以及“济南市领先、山东省知名、全国有影响”的学校工作目标,等等。

历经13年,这些校训、理念、目标始终引领着二附中人前进的脚步,激发着他们的创业干事的激情。而今,学校已荣膺省规范化学校、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国际交流与合作先进单位等多项省市区级荣誉称号,成为济南市领先、山东省知名的一所名校。

随着共和国的改革发展进入新常态,教育也在追寻中发展。“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荆兆晶在培训班上对校长们说,“新常态下的教育,不是强迫,而是引导;不是灌输,而是浸润;不是施压,而是影响;不是改造,而是改变。新常态下的教育,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校长不趋炎附势,不盲目跟风,不把功夫下在表面的‘辉煌’上,而是保持一份豁达与宁静,坚守良知和使命。但凡优秀的学校,必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稳定、持续的办学思想,并使之贯穿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主线,引领着干部、教师去实践、去努力、去升华,并逐步成为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取向,内化为每一位教职工的自觉行动,影响教育着每一个人的成长,从而使学校获得快速、高效的发展,取得良好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以家国情怀和担当,尽全力让学校成为美好事物汇聚的地方,并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担任二附中校长13年,荆兆晶以他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对时代发展的精准把握,沿着自己认准的道路执着地一路走来。他要求自己也告诫同行,要做一名务实、独立、明白的校长,讲实效、重实际,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象工程”。他洞悉当前教育界存在的问题:遇事浮躁,急功近利;检查评比多如牛毛,改革模式五花八门;主政者一旦更迭,便改弦更张,别出新政,甚至推倒重来。他将其总结为三个字:躁、乱、变。

对于创新,他有自己的看法:“校长要善于创新,但创新不是推倒重来,改良、完善、发展也是创新,只要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都可以认同为创新!”“教育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系统工程,讲求传承与积淀,变来变去只会削弱教育效果,降低教育质量。”荆兆晶告诫说,“在这种形势下,一位校长要能坚守。坚守不是固执,是指只要经过反复论证拿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要保持学校的办学风格、文化品位和良好氛围,守住学校这一片净土;不怕寂寞,不怕挫折,不跟风折腾,义无反顾地坚持真理。”

于是,一切都变得简单而务实,切近而高远。比如,他向老师提出了“做学生喜欢的人,上学生喜欢的课,做学生精神的引领者”的要求,他为学生制定了做“健康的人、懂得爱的人、对社会有益的人”的基本培养目标。这些看似并不高大上的目标,却正是教育的初心,是教育与教育者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应做到的基本点。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党的建设是这样,教育的改革发展也是如此。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变革

 

2016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这一划时代的育人目标立刻催生了学校课程建设的调整与提升,师大二附中也随即出台了《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系统设置了学生课程、教师课程、家长课程,本着调动各方积极性,立体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原则,着力于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

例如,学生课程依据层次分为基础能力课程、拓展研究课程、体验创新课程;依据类别分为道德与伦理、人文与科学、学习与思维、责任与领导、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依据学生选课自由度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限选课程。

科学探究课。其实就课程而言,二附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早在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他们就在初二年级开设了“科学探究”课程。没有大纲,没有教材,一切靠自己从头规划。课程内容宏大,教法采用鉴赏、参观、探究、讨论等多种方式,融知识与趣味、讲授与实操为一体,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人文历史、自然现象、天文观测、建筑工程、现代科技等领域的众多课题,广受学生欢迎。2011年教育部公布《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6年再次公布《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三—六年级)》,20178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面对全新的科技时代的到来,二附中的课程设置再次展示出它的前瞻性与时代感。

烘焙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师大二附中对于这一要求的落实可谓自觉而全面。即使在升学率“鸭梨山大”的情势下,他们依然能够为学生提供生趣盎然的生活课程。

2017年,学校购置全套设备,创建了大规模的烘焙室,在初中二年级开设了“快乐DIY烘焙课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操作、创新能力,也达到愉悦心情、健康生活的目的。任课老师还建立了QQ群,让学生、家长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也间接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来欣赏一下“烘出美味、焙感快乐”的真切感受吧——

缱绻的阳光透过树缝洒在墙上,也落在了那盘金色的蛋挞上,它们半眯着眼,懒懒地躺在那儿,泛着微微的晕光。心里的喜悦也像这阳光似的,在香气中发酵。

扣上白衬衫的扣子,系好围裙,整理好帽子,撸起袖子,摆好蛋挞皮,表演开始了!灌好馅儿,拿起袋子转三圈,剪下袋头,挤到皮儿里……一切动作行云流水般的如同一首流利的曲子,而这支曲子的演奏者,则是我们组的全体同学。端起烤盘,小心地送进烤箱。瞪大了眼睛,看它们由浆糊变得微微鼓起,又变得金黄。终于,一盘盘蛋挞被端了出来,香气在空中弥漫,轻咬一口,酥脆的皮和醇香的馅儿在口中四溅开来,仿佛交响曲,一层一层的散开又奏起。闭上眼,让自己沉醉在此……”(张雅宁《舌尖上的回忆》)

任课老师也是累并快乐着:“看到学生对烘焙课堂的渴望,我被感动着……只要孩子们有收获有成长,我就是幸福的。感谢这个2017年的初春,让我收获了不一样的感动与快乐!”

品德教育课程化。二附中的德育课程经历了初始期的“德育工作的主题化”和攻坚期的“德育工作课题化”,及至今天进入深入期的“德育工作课程化”。

学校依据初中三个年级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要,在初一开展以“爱校、爱班、爱家”为主题的“三爱”教育,在初二开展以“爱心、信心、责任心”为主题的“三心”教育,在初三开展以“成人、成才、成功”为主题的“三成”教育,从而推动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还出版校本教材《德育课程》,举办系列主题班会观摩活动,开展“日行一善”“文学名家进校园”“以案说法”,以及校园文化艺术节、合唱比赛、校长杯作文大赛等各种活动,成立了清泉文学社、模拟联合国社团、小记者团、机器人工作室、美术创作室、合唱队、民乐队、管乐队、舞蹈队、戏曲队、田径队、篮球队等各种活动团体,并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累累硕果。

 

悄然改变着的课堂教学

 

20103月,二附中推出“学案导学,合作探究”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有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又乘胜前进,向着创建高效课堂迈出了新的步伐。他们将高效课堂的目标定位为: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教材和学生周围世界以及生活实际为载体,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了快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之目的。

比之有效课堂,这一高效课堂的目标显然更加开放,更加自主,也更具时代感。在此指导下,他们在延续此前“学案导学,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教学模式,从自主性、合作性、全面性、创新性、发展性五个方面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对于各科教学来说,“自主探究,合作创新”是一个主导模式,各科教师尽可以根据学科和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显然,变的是方法,不变的是原则;给教学以圭臬,给教师以空间。这也鲜明体现了荆兆晶校长“讲实效、重实际,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象工程’”的办学风格。于是,我们看到了二附中学科教学的新趋势和由此焕发出的蓬勃生命力和创造力。

N+1”。2015年起,师大二附中开始了“N+1”探索。“N”从形式上讲,是指国家规定的授课节数(比如对于语数英就是4,对于物理化学就是23),是老师们惯用的授课方式(比如讲授法);从内容上讲,“N”是国家课程、是课标上规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就是说N是基础。“1”从形式上讲,是学校给这门课程增加的授课时间,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每节课的一段时间,也是老师们采取的新的教学方式,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等;从内容上讲,“1”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延伸,是校本课程,是不同学生因个体差异而发展的不同的能力和素养。而“N+1”就是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对国家课程进行的拓展、延伸、综合,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课程及学习方式。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终生发展所必须的关键能力和基本品格,也就是核心素养。

例如,语文教学由原来的“词句、段意、中心思想”过渡到了以“阅读语法分析、篇章教学为核心”,又发展到了“与经典名著、媒体时文相融合”。近期有媒体报道,高考语文阅读题的变化趋势将表现为,题量增加、阅读题选文范围扩大、思辨性增强,目的是促使广泛阅读真正进入教学视野,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从而培养起学生的读书习惯。而高考的趋势终会传递到中考,这一趋势不只是考试的需要,更是学生一生成长的需要。显然,二附中语文教学的新发展再次站在了时代要求的前列。

“三有课堂”。在建大校区,老师们针对新建校区生源差异大、年轻教师居多,以及互联网时代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变化鲜明等因素,开展了“有内驱力、有效率、有成长”的“三有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有内驱力”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有效率”力求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参与学习中实现知识的生成与理解、整合与深化、迁移与应用的最大化;“有成长”则是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课堂是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变革与创新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新气象。

学为主体。在语文《说和做》的教学中,同学们交流讨论,自由品读自己最欣赏的语句:“我欣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对偶辞格的运用,使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叙述中兼有抒情,音乐美、情感美溢于言表。”“我欣赏‘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在《小圣施威降大圣》中,同学们对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失败”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孙悟空此次失败但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并非不可战胜,其可贵之处在于他有不屈的斗志,有东山再起的决心和毅力。”

在讲授《勾股定理》时,单调的原理变成了“蚂蚁怎样走最近”,教师从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出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既巩固了基本知识点,又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中,提高了观察分析能力,渗透了数学建模思想。

动手实践。为把学生终生发展所必须的关键能力和基本品格落在实处,二附中的老师们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化学、生物等课程中,凡能做的实验都要现场演示。例如,他们在初一年级开设了丰富有趣的生物选修课,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等实验,让学生从生物科学的角度理解大自然的色彩,了解这些植物色素在植物自身和我们人体中的作用。通过苹果酒和泡菜的制备实验,让学生体验生物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我们人类的密切联系。

在化学课上,他们将“蒸馏法淡化海水”改为家庭小实验——“自制蒸馏水”。结果孩子们的创意让老师大为惊叹!有的同学用两个水壶组合成简易的“蒸馏装置”,下面的水壶相当于大试管,上面的水壶相当于导管,纸杯相当于承接蒸馏水的试管,这说明孩子真正懂得了蒸馏的含义。还有的同学把锅当作实验中的大试管,锅盖相当于导管,瓷盘相当于承接蒸馏水的试管,又在锅盖上面放置一个装有凉水的瓶子以加速冷凝。老师们感慨地说:“给孩子们一个杠杆,他们真的就能撬动地球。”这正如陶行知所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分层教学。变革正未有穷期。为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提升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近日,二附中师大校区又出台了《初二年级周五分层教学实施方案》,预备在2018年新学年,于每周周五下午在初二年级进行分层教学。方法是以平行班为单元,依据学期末成绩分ABC三个层次,人数比例为2:2:1。不同层次学生之间可以跨层流动。不讲新课,只分别针对周一到周四学习的知识,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或拓展提高、或强化巩固、或查缺补漏。学校将根据分层教学的内容、作业等采取随机抽测或者统一分层检测,对分层教学的情况进行评价。

回望二附中的发展历程,这样的理念、课程、教学令学生成绩好、后劲足,学校中考优秀率、及格率均名列济南市前茅,2016年山师附中、山东省实验中学的高考状元均出自二附中的初中毕业生;以个人姓名命名小行星、并被美国杜克大学录取的山东省实验中学的郝若尘,也是该校的初中毕业生。

格心弘德,求真博学。三十六载的凝聚精神与积淀文化,三十六载的守望初心与开拓创新,成就了一代代莘莘学子,也铸就了二附中的辉煌事业。

 

(《山东教育》201712月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