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走向领导

管理与评估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296发布日期:2018-01-15

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   陈余彬

 

校长是学校的“先锋”和“旗手”,是思想的引领者和行动的指导者。校长的办学理念、专业水平、业务素质、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构成了现代校长素质的重要要素,更为关键的是这些素质要转化为现实的领导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加强自身领导力建设,对于任何一位校长来说都是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的。

在其位,谋其政。在一所学校,既然你坐在了校长的椅子上,就必须承担起校长的责任,履行校长的职责。当然,这份责任和职责,绝对不是发号施令、管好人财物那么简单。我们应该更加主动地、更加自觉地、更加负责任地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校长、一名真正的领导者,这就需要持续提升校长领导力。

领导力是一种影响他人的艺术,反映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对于下属或同事来说,他们是执行者,还是服从者?是合伙者,还是追随者?这是校长领导力建设中必须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

几年前,笔者初到学校时,心里也很彷徨困惑,由于对学校不熟悉,我甚至不知道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应该怎样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在与老师们的第一次见面会议上,我只是简单地说了几句话;在第一次的开学典礼上,我按自己理解的惯例和传统,照本宣科读了稿子。但是,我知道,必须尽快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有过多年的学校管理经验,加上整个暑假一个多月的时间与所有干部和教师代表进行了沟通交流,我心里对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思路基本成型,初步确立了“学生第一”和“教师至上”的价值观念,并提出“每个人都想把事情做好,每个人都能把事情做好”的管理理念。

顺利开学,各项工作进入正常轨道之后,我分别安排了干部会议和教职工会议,目的是通过这些正式的有权威性的机会,向干部和老师们传递我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念,告诉干部和老师们我想怎么做。事实上,这就是对干部和老师们做出一个关于学校管理和发展的承诺。当然,起始阶段老师们不一定认同和接受我的观念,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既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就必须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必须践行自己的声音所传递的价值观念。我提出“相信每个人都想把事情做好,每个人都能把事情做好”的管理理念,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充分相信干部和教师。谁出现了问题,谁的成绩不理想,我坚持不发火、不生气,而是变为安慰、帮助和指导。为了培养每个人都把事情做好的能力,我对干部不是简单耳提面命式的啰唆,而是让其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学习;对工作不是事无巨细,逐一布置,而是培养其自己发现、解决问题,自己规划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因为坚持“学生第一”,我经常深入学生教室、宿舍、餐厅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组建学生自治委员会、自主管理委员会,成立领导干部学生助理团,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等,围绕学生的成长去开展工作。因为坚持“教师至上”,我新开设教职工餐厅,新建设教师办公室,为教师办公室安装空调,为教师改善生活用水;成立教师委员会,定期征集教师意见和建议,围绕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去开展工作。

因为我坚持“学生第一、教师至上”这个观念,所以在做校长的前三年的时间里,为改善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围绕服务学生成长,服务教师发展,花去了我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既然说了,就必须做,就必须做给自己看,做给师生员工看,我要让师生员工看到,我是如何说的,更是如何做的。我要用自己的行为和行动发出一个信号,我在兑现承诺,践行我的价值观。并且,我非常注重来自学生和老师的反馈,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并根据这些反馈意见来矫正、调整、完善自己的行为,以更好地改进我的行为,传递我的声音。

我不能随意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不能零乱地传递自己的价值观念,我必须要和老师们共同思考与规划,我们应该追求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应该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我们的学校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路子?

“领导者必须让人们看到令人兴奋的可能的未来。”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我们做了一个学校发展的三年规划,计划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学校建成一所拥有60个教学班,在校生3000人,办学条件与城区学校发展同步或适度超前,办学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普通高中。这个规划取得了老师们的认同与共识,成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在对三年之后学校的变化与发展的期待中,我们顶着种种困难,尤其是资金严重短缺甚至于没有着落的困境下开始了艰苦的学校基本条件改进的奋斗。由于落实三年规划是全校教职员工共同的事业,所以,老师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配合和支持,没有任何怨言。

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认真分析学校现状、科学瞻望学校未来的基础之上,我们凝练了以“厚德有为”的学校精神和“有所作为”的校训为代表的学校文化,形成了以“有为”为主线的共同价值观。让“有为”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让“有为”成为我们的个性特色和集体人格,让“有为”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长相,是我们新时期的共同愿景。学子“有为”习惯和品质是什么?教师“有为”习惯和品质又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建设自己的“有为”课堂?在“有为”中走向更高更大“有为”便成了新阶段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行动。

既然我们有了共同愿景,我们共同描绘了学校的未来,我们共同设想了自己的发展,那么,我们就要共同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中来,我们就要共同付诸行动,谁也不能做看客,每个人都是学校这列动车的动力源,从校长到干部,从教师到学生,甚至从社区人员到家庭成员。所以,我们便有了教师委员会这样的自治组织,有了分布式领导这样人人都是项目参与者的工作机制,有了家长委员会和办学理事会这样对学校发展提供资源、服务和支持的共同体。

所以,“描绘共同愿景,感召他人为共有愿望而奋斗”,这是校长领导力的重要体现。

有了共同愿景,有了对学校三年及以后更长远的瞻望,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改变现状。一是改善学校的基本条件,二是改善干部、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教育方式,三是改善学校的文化。令人可喜并且令人鼓舞的是,我们确实通过一步一步的行动和一点一滴的改进,让学校的面貌和状态做到了有所变化,师生员工感受到了这些变化并且体验到了这些变化带来的好处,体验到了这些变化带来的自豪感。

我们老师的办公条件改善了,办公室安装上空调了;学生可以坐着就餐了,生活质量比以前好多了;教室多媒体改造升级了,教师和学生上课都方便多了;学校活动场所拓展了,各种场地标准提升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干部、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干部的作风更加民主了,管理更加科学了,做事更加人性化了;教师的理念更加符合规律了,对学生更加尊重了,对教学更加理性了;学生的行为更加规范了,自主发展更加主动了,素质提升更加明显了。总之,干部有干部的风度了,教师有教师的风范了,学生有学生的气质了,干群关系和谐了,师生关系融洽了,整个校园关系自然了。

行为方式变了,其实就是我们的学校文化发生了变化,学校文化的变化才是最大的变化。因为我们的学校文化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的行为方式才发生了变化。我们行为方式的变化,又恰恰反映了学校文化的变化,促成了学校文化的落地生根。“厚德有为”和“有所作为”的学校文化逐渐浸润到师生员工的内心世界,“有为”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行为准则和行为习惯,“有为”已经积淀为我们的集体人格。

因为我们做到了改进,因为我们看到了变化,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进步和发展带来的喜悦和自豪,所以,我们对今后、对未来更加充满了信心与希望。

实现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促进学校长远的改进和提升,塑造“厚德有为”的学校集体人格,不是校长一个人的事情,不是几个干部的事情,而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责任和共同的事业,需要我们共同奋斗。所以,在学校的改进动员会议上,我做了一个报告,名为“改进‘我们’的学校”,特别强调“我们”,其用意非常明显。我们坚持这样的一个原则和理念,即“相信每个人都有把事情做好的愿望,每个人都有把事情做好的能力”。

只有我们真正相信每个人都有把事情做好的愿望,才能使工作压力减至最低,才能创造愉快的工作环境。只有我们真正相信每个人都有把事情做好的愿望,才能解除“后顾之忧”,使大家喜欢工作,投入工作,只要是喜欢投入,往往就会把工作做得比较好,往往就会有上乘的工作表现。当然适当的压力会使人产生优异的工作表现,会使我们产生“紧张的喜悦感”,是积极而振奋士气的,这种压力也是我们所渴望的。

相信每个人都有把事情做好的能力,这一点更为重要。其重要性在于,我们不仅仅是信任每个人,而且要培养每个人把事情做好的能力。因此,我们围绕提供选择、提供自由度和培养责任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从常规管理走向分布领导,从行政安排走向研究推进,从硬性要求走向协商管理,从安排工作走向交流共享,从排查问题走向挖掘亮点,从督导检查走向成果展示,从无关紧要走向人人是主人,从调查问卷走向诊断问计。其最终目的就是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把事情做好。同时,我们非常重视对师生员工的评价奖励,这种评价奖励实质上是对师生员工拼搏奋斗的一种反馈,能够激励他们调整自己,鼓足干劲,向着心中的目标奋进。而且,奖励不仅仅是发挥表彰、激励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这些评价奖励,向所有人传递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学校文化。近年来,我们所有的评价奖励都是围绕以“厚德有为”的学校精神和“有所作为”的校训为核心的学校“有为”文化进行的。当然,评价奖励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反过来又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了学校文化。师生员工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我们必须认可每一个人的付出和贡献。我们相信每一个人,就应该把他们视为成功者;我们希望每一个人是成功者,我们就应该以表彰奖励方式对待他们。

加强领导力建设,是我们的挑战;从管理走向领导,是我们的探索;使学校变得更好,是我们的责任。

 

(《山东教育》201712月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