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该由谁上?怎么上?

新世纪论坛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357发布日期:2017-09-15

山东省沂水县沂城街道第二初级中学   赵福祥

 

每次安排类似公开课、讲课比赛等活动,无论校级还是县级,或多或少总有一些教师积极性不高,不想参加,不愿参加,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这种心不甘、情不愿得勉强接受,既没激情也没动力。这种现象在每一所学校都会有,绝对不是个例,也不是偶然。这不禁令人深思,公开课该由谁上?到底该怎样上?

为什么优秀教师能上却不想上?一是个人功利心理作祟,认为荣誉证件较多、职称也就如此,往上发展无希望了,故步自封徘徊观望,有利就上无利便让。二是学校和主管部门缺失对优师提升的再培训,管理使用评价制度不完善,致使其动力不足,未能发挥名师的辐射带动效应。优秀教师是学校和全体教师群体的优秀教师,应该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教学支撑与服务。三是优秀教师对自身价值认识的不足和职业道德的迷失,责任意识较差。优秀教师是相对的,要纵向比较,是学校的优秀教师但不一定是全县、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优秀教师,优秀教师也不一定是德艺双馨的名师,往往是盲目自大、心高气傲的心理在作祟。“不见过高山,不知道自己是平原;不见过大海,不知道自己是小溪;一生不见过几位名师,不知道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优秀教师缺少的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执着追求和职业危机感。任何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发展都离不开集体这块丰厚的土壤,离不开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树高千丈离不开根”,有艺无馨的“冷美人”永远走不稳,走不远。四是缺少追求卓越、终身学习的精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于漪老师说过:“我上了一辈子课,但总是有遗憾的课。”名家如此,我们更需俯读仰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为什么普通教师没机会上?有了机会而又害怕上?一是普通教师的自身素质、综合能力、执教水平确实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肚里没墨,不敢上课”。二是学校领导对普通教师不放心,怕其出丑影响学校形象或考核,故稳打稳进,不敢放手一搏。三是普通教师缺少积极踊跃展示的勇气和信心。四是评价管理体制问题。无论是示范课、研究课还是竞赛课,大多数普通教师害怕在领导专家面前“示丑”,再说二、三等奖的加分少,一等奖又很难拿到,故失败后不想进取,不想参加,还是功利心理在作怪,缺少一股子钻劲、韧劲和舍我其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霸气。也有教师因为自己某一方面的弱项,如书写、普通话、开朗与否的性格等,很难在课赛中得到认可,自然而然地丧失资格和信心。从现实来看,活跃在各种赛场的教师脸面都很熟,翻来覆去得奖的总是那么一批人。

全体教师首先要明白公开课的意义所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态度,敢想、敢试、敢闯、敢做,有梦更要追梦、圆梦。公开课包括示范性公开课、研究性公开课、竞赛性公开课,一般都要经历备课、说课、听课、评课这几种活动方式,它比常态课个人的备课、上课、反思多了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要素和活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因此,各种类型的公开课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更多的专业支持。公开课一般要经历同课多轮的历练,这个过程是教师深度思考、反复琢磨、集思广益、不断改进的过程,它给教师带来的专业体验和行为跟进是常态课所无法比拟的。“山积而高,泽积而长”,故全体教师理应积极主动参与,不要怕失败,不要怕丢人。“艺会在学,艺精在练”,老师们理应从肯做功夫做起,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做起。

公开课是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是教学名师成长不可缺少的历练过程,所以优秀教师要心无旁骛地上好每一节公开课,致力日臻完美、炉火纯青。这个“油”便是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思潮碰撞,优秀教师要坚决摒弃那些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的不良影响,抛弃功名利禄,“爱我所选终不悔”。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到老学到老,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否则将会被时代所淘汰,今天是优师明天则不一定是。这个“站”就是各种学习交流的平台。无论是学校还是主管部门都要为其搭好台,让其唱好戏。多给他们走出去的学习机会,瞄准更高层次的培训研修,不断为火车加油助力。同时,优秀教师更要积极参与网络研修与交流,虚心向专家请教学习,“增益其所不能”。学校也要发挥好优师的带动作用,让他们的优势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带动起一批学科领军人物。

普通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公开课,千磨万击,砥砺自己。首先,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尽快做教学的行家里手;切忌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干一行丢一行,这山看见那山高,感叹怀才不遇,这是求知做学的大忌。其次,要乐于、敢于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不做“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要做教研一体的践行者,“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厚积薄发。再次,要善于学习、积累和反思,从自身的基本功、教材的理解把握、课程标准的研读、课堂实践、课后反思、方法运用等环节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学生做起。“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普通教师要志存高远,日日攻坚获益,久久为功。“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有所准备的人。

而在学校层面,要扎实开展听评课活动,既听又评。要做好公开课的后续工作,如说课、评课、磨课、反思、积累等活动要有效开展。授课者“画龙”,评课者“点睛”,“龙”因“睛”而腾飞。“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节课往往因专业的评课而精彩,上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茅塞顿开,听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豁然开朗。做好授课者、评课者、听课者这三篇文章,让公开课惠及全体教师,心动才有行动。同时要注意,各种公开课要上真实课,不上虚假课。求真是公开课的生命,不要作秀,要让公开课成为名副其实的好课,不上假大空泛的课,着重解决老师普遍困惑的问题,上极具实效的课。

学校还要完善各种公开课的评价激励制度,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性,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要善于发现每位教师的课堂亮点,积极推行“亮点展评课”,夸其一长,助推教师个性发展,让每一位教师“知己之长、知己之短;知人长者之短,知人短者之长”。要让教师的成长错位进行,让每一个教师在自己的特长基础上朝着不同方向发展。这种错位发展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个性发展,对学校而言就是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策略,体验“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境,因为没有个性的教师很难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

实践出真知。一位教师,无论是优秀教师还是普通教师,一定要勇于实践、善于积累、善于反思,多看多想多做,抓住各种实践机会,体验多种教学经历。永不满足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信条。

 

(《山东教育》201778月第23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