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一变天地宽

发布日期 : 2017-05-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思路一变天地宽

——潍坊市中考招生制度改革解析

本刊特约记者   赵云福

本刊通讯员     魏延阁

 

 

潍坊市是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全国中考改革试点市。2004年,首批进入课改实验区的高密市迎来第一批毕业生,潍坊市首先在高密开始中考改革试点,2005年扩大到5个县市区,2006年在全市全面推开。十三年来,经过持续推进、不断完善,形成了以“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核心的中考制度,为全市中小学全面减轻过重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俗话说,思路一变天地宽。多年来,潍坊教育一直走在改革创新的前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中考制度的改革,从更深层面破解了制约教育发展的诸多难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6920日,教育部召开中考改革新闻发布会,潍坊市作为唯一地市向全国推介了经验做法。

 

由一次选拔性考试改为学业水平考试:

让更多的学生找回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潍坊广文中学2009级学生俞子豪,在初二时提前参加了数学、英语的学业水平考试并都获得A等成绩,初三这一年,他每周有十课时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他把一半时间用于弥补历史、思想品德等相对薄弱学科,另一半时间则用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谈到这一年感受,他开心地说:“总体感觉比同等水平同学轻松很多,最大的收获是初三多睡了很多觉,让我有精神,使我发展更全面。”

潍坊文华国际学校2011级学生徐小桐,初一时提前参加地理、生物考试,两科均考取A等,2013年作为初二学生的他提前参加了语文、英语、物理、数学考试,取得了4A的好成绩。面对成绩,徐桐非常淡然:“提前参加中考,我没有丝毫的压力,因为我明白自己还有一次机会,所以在考试时非常放松。”

针对“一次中考一张试卷定终身”造成的弊端,为了减轻中考带给学生的过重精神压力,潍坊市把学生三年面对的一次性考试改为初一、初二、初三分别进行的学业水平考试:初中三年,学生每年都可以自主选择参加某些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初中一年级学生,可以参加地理、生物科目的考试,属提前考试;初中二年级学生,可以参加地理、生物(正常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思想品德、历史(提前考试科目)等科目的考试;初中三年级学生,可以参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实验技能、体育等科目的考试。在初一、初二已参加有关科目的考试但对其成绩不满意的,初二、初三时可以申请重考,并以最好的成绩参加高中招生录取。

考试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为准绳,从而改变了考试命题“水涨船高”的现象;为了实现考试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潍坊市中考改革坚持了七条原则:取消死记硬背死套公式的题目,知识必须与应用情境相联系,课本上、教辅上现成题不得进入试卷,试题背景必须是学生熟悉的,解决实际问题题目不得少于50%,开放性题目不得少于30%,创新性题目每年增加三分之一。比如,语文考试内容规定,除了课程标准规定必须背诵的经典篇目外,其余全是课外内容。思想品德、历史考试取消了填空题、简答题,以思辨题为主等。

多次考试选最优成绩,会不会导致学生都参加多次考试,从而增加学生负担和考试组织的工作量呢?事实上,只有一小部分觉得考得很不理想的学生才参加第二次考试。统计显示,自2005年以来,平均每年有10.2%的学生选择二次考试,其中有一半左右考生成绩得到提升。最关键的是,这项制度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机会,把选择考试的权力还给了学生。

该考试政策深爱学生、家长、社会欢迎。一名参加多次考试的学生看到自己的最终成绩后,欣喜地说:多亏了多次考试,它给了我又一次考试机会,让我能够以10A的成绩进入高中,证明了我的实力!也有家长在看到自己孩子成绩的时候泣不成声,“幸亏孩子又参加了一次考试,要是没有再次考试的这个成绩,孩子就与高中无缘了。”

多次考试,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个性,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回了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多次考试还有个好处就是防止偏科,学生一旦在某一学科考试中获得了A等或者自己认为满意的等级,就可以用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自己相对较弱的学科,通过对弱科的集中补习,来实现全面均衡发展。

潍坊新华中学2010级毕业生彭鹏同学,在初二时地理、生物考到A等级的同时,语文、英语和物理也考到了A等级。但该生认为,初二阶段取得A等级的成绩,并不代表初中阶段学科学习的终止,与实现“三维”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他认为初三一年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学习。因此,他选择继续在课上跟随老师的授课进度。因为中考压力已不存在,他更能跳出课本,找到学科规律,把握更多结构上的东西,使自己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对于那些已经成功通过考试的优秀学生来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自主选择研修,来发展自己的特长、志趣爱好,进行丰富多彩的课题研究和发明创造。这为学校、老师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优秀的人才提供了契机。

潍坊十中的李一诺同学在初二时提前参加了语文、英语考试,并获得了A等级。这些得益于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的语言能力培养,尤其是得益于学校进行的各项英语活动。他虽然已提前参加了中考并取得A等,但他不仅没有放松英语学习,而且课内、课外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觉地进行了大量的扩充,使他的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在2012年中国青少年英语能力大赛中获得了初中组全国亚军。

“提前考试”制度,能够给平日学习品质良好、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发展自我的平台,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潍坊文华国际学校的2009级学生王志君,初二时在保证地理、生物考到A等级的同时,语文和英语也考到了A等级。但他并没有放弃语文和英语的学习,而是制定了一套详尽的计划,如一周完成什么,一月完成什么,一学期结束时达到什么目标。最终,在自我调控下,王志君利用初三一学期语文和英语的课上时间,阅读了国内外名著10余册;并自学完外研版高一及高二英语课本(潍坊高中英语为人教版)。

由此可见,“多次考试”和“提前考试”制度,挖掘了学生的内动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学生们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2005年改革首次在市区推行后,潍坊市教育局针对考试改革进行了家长、学生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家长满意和非常满意的达96.9%,学生满意和非常满意的达92.3%

 

考试成绩用等级表达:

学生再也不用为名次之差而分分必争了

 

分数变等级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按得分率转化,另一种是按学生成绩正态分布规律转化。潍坊市采用的具体办法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九个学科均设ABCDE五个等级,得分为满分90%(含)以上的为A等,90%以下至80%(含)之间的为B等,80%以下至70%(含)之间的为C等,70%以下至60%(含)之间的为D等,不足60%的为E等。如果按分数划定使得A等不足考生总量的15%B等不足考生总量的20%C等不足考生总量的30%D等不足考生总量的20%时,则分别按15%20%30%20%的比例划定。如超过上述比例,则按实际人数划定,超出的部分从E等中扣减,但A等最多不超过20%

这样划分,依据的主要是近年来全市学生成绩的正态分布规律。

划分等级容易,改变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统考试观念和习惯难。对于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来说,难题在于没有了分数,怎么去评价学校;校长们的难题在于没有了分数,怎样去评价老师;社会和家长则认为,过去“一分之差就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一分之差就要缴纳上万元择校费”,取消了分数怎么得了?面对困难,潍坊市教育局的回答是,办法总比困难多,中考改革的螃蟹总得要有人去先吃。难题的确一大堆,可解决起来还是要讲策略。潍坊市首先从改革教师评价入手,科研先行、抓点带面、行政推进,从根本上改变学校依据考试分数来评价教师的做法。其次是探索出依据等级录取的办法。既然统一划定录取标准已不可能,那就只有将录取权力下放给学校,让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生源情况来解决问题。高中学校可以根据以下原则来确定录取标准:①根据高中学校个性化发展需要。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发展潜力。

实践证明,学校一旦得到了解放,它们便展示出无穷的潜力,每个学校都演绎出各具特色的录取标准。当然,每一所学校录取标准的出台都广泛征求了社会、家长、教师的意见,而且把录取标准制定过程变成了向社会和家长宣传的过程。

案例:潍坊一中2007年高一学生最低录取标准

政、史、地、生平均达到3B1A以上的,理、化平均达到2B以上的,语、数、英、综(综合素质评价)达到1A3B以上的。

同时符合以上标准的录取了902人。在剩余的考生中,考虑学生的偏科因素进行学科等级调整,办法如下:

1.语、数、英、综组合中每下调一个学科的一个等级,相应提高理、化或政、史、地、生组合中的一个等级,补录16人。

2.理、化组合中每下调一个学科的一个等级,相应提高政、史、地、生组合中一个学科的一个等级,补录1人。

3.所有学科中,7A以上的补录25人。

考试成绩的等级表达,使名次概念退出中考,使学生从分分必争的极端追求中解放出来。潍坊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魏延阁谈及此项改革深有感触,他说:如果说过去是万里挑一,即数万个考生中有一个第一名,现在每个学科却有百分之十五的学生获得A等,这样就有大批学生得到成功的激励。在2006年潍坊市区8000多名考生中,全部学科都为A等的有325人,有5010名学生至少有一个学科获得A等。过去把各科考试成绩简单相加,掩盖了学生的学科优势,而实行等级表达使学生的学科优势得到彰显,这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使更多学生从考试中找回了自信。可以说,过去的考试是制造大量“失败者”的考试,现在的等级考试则真正成了凸显学生优势和潜能的考试。

潍坊文华国际学校王灵杰老师认为,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级表达淡化了学生的分数意识,增强了学生自信,有利于学生均衡发展,同时,重视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重视理、化、生实验操作,可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防止偏科,有利于学生将来的高考和成才。

潍坊广文中学2010级孙莉同学的家长也有自己的见解:当前的中考形式让孩子学得很轻松,基本上每次考试各科都是全A,对照每年潍坊一中的录取标准,感觉孩子被录取没有问题,家长也没有压力。我们家长也支持孩子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及学校的各种活动。其实在这个年龄阶段,让孩子多涉猎一些学科之外的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现在的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为高中学校选拔新生的主要依据,各学科以等级表达,从区分度上来看,不如分数精细,但高中学校经过对不同学科的组合,同样能录取到优秀学生。改革之初,高密市曾分别采用各学科总分录取和等级组合录取两种方式进行了录取试验,两种方式录取学生覆盖率基本吻合,这也是等级录取在潍坊能够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

过去的中考招生,考试分数、考生名次和录取计划一一对应,因而学生的分数和名次是家长和学生最为焦虑的事情,也往往会导致学生陷入题海战术、反复训练、无限拔高等所谓的“备考战术”中。“等级表达”使“名次”概念退出了中考,把众多学生从“分分必争”和“对分数的极端追求”中解放出来,让过去的那一套没有了市场。山东省新华书店一组统计数字显示,人口大市潍坊的教辅资料销售额居然在全省17市地中连续四年最低。面对铺天盖地的教辅材料,潍坊的老师和学生可以说“不”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潍坊已然成为现实。

2012年,对潍坊市区四校486名初中学生、120名初中教师抽样调查结果显示,55.56%的学生认为等级表达缓解了一部分压力;68.34%的老师认为减轻了学生对分数的过分追求,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多维度的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使“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来评价中小学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重甄别、选拔而忽视诊断和引导等现象,阻碍了课程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探索建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人才选拔方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小学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潍坊市自2004年起探索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纸笔测试无法表达的各方面表现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初中评价结果与中考录取硬挂钩,深刻改变了学生的成长生态。历经十余年的不断总结完善,不断深化改革。主要经历了以下过程:

2004年,在潍坊市所辖高密市开始中考改革试点,最大的亮点就是将初中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10分纳入中考。2005年,在潍坊市所辖5个县市区推广试点,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中考,由初中学校评价,高中招生学校再根据学生的标志性成果进行认定。在学业考试成绩等级相同情况下,优先录用综合素质评价等级高的学生,实行“硬参考”。2006年,在全市12个县市区全面推开,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中考。2008年,进一步明确了综合素质评价的程序和要求,规范了高中学校认定及结果的使用。将综合素质等级与高中招生录取“硬挂钩”,综合素质与语文、数学、英语3门学科等级等值对待。2009年,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高中招生录取,并与语数英学科等值对待,实现了真正的“硬挂钩”。2010年,健全学生成长档案,进步完善评价方式。推行“学期评价”和“毕业评价”结果备案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普通高中学校综合素质认定工作的监管。2013年,改变综合素质评价认定办法,将初中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直接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不再由高中学校重新认定。在市区及4个县市先行试点。2014年,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权全部下放给初中学校,全面规范初中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方法等,推动所有初中实现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信息化。

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

要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引领作用,首先要考虑评价体系,也就是评价哪些内容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根本目的。

那么潍坊是怎么做的呢?根据国家、省教育部门要求,潍坊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5个维度。为了提高可操作性,他们又把每个维度分解为若干个评价要素和关键表现,鼓励各初中学校结合各自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当地实际等,自主制定基于学校实际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

一方面要确保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强化宏观指导力度,对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提出基础性、普遍性的建议,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课程修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成长的全过程都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多维度、全方位记录学生在校3年期间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确保各评价维度相对平衡,防止厚此薄彼。另一方面也要确保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通过加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开发多样化、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满足不同个性和特长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搭建起锻炼和成长的平台。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可以看到,与以前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相比,综合素质评价体现了教育全人发展的价值观,反映出每个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性特点,从评价的角度实现一个个鲜活而生动的学生“立体”形象。

评价主体多元形成全员育人局面

在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倡导初中学校建立全员育人的新机制,根据各评价维度所涉及的内容让更多的教师甚至学生参与记录和评价。针对不同的评价要素,由最了解相应情况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等进行评价,使评价工作更有针对性,既避免了评价成为某个部门或少数人的行为,也避免了不熟悉学生情况的人员参与评价导致评价的盲目性、随意性,提高了评价结果的效度和信度。例如,“思想品德”涉及学生日常的综合表现,由班主任牵头负责实施评价;“体质健康”指标的评价由体育教师牵头负责;“艺术素养”指标由音乐、美术教师负责。一个学科的教师难以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需要依靠所有教师的参与。

潍坊市综合素质评价全员育人机制的形成,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育人权责更加明确,增强了育人效果,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并且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真正尽“责”。

关注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贯穿学生初中3年的学习与生活,如何让评价真正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动力,这是学校最为关注的,也是“立德树人”在初中阶段得到落实的重要标志。相对于学业水平考试的最终评价结果来说,初中学校的评价更偏重于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的学期评价。

日常对学生的写实性记录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结合学校常规管理和各类教育活动进行,重点关注学生各维度的常规表现和习惯养成。记录情况每月公布,每学期汇总,为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养成提供了一个载体和可供自我对照检查的平台,体现了过程评价对学生行为的诊断、引导和自我改进、完善作用,实现了学生管理由“他律”转为“自律”,同时可作为学期阶段性评价的重要参考。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他们对学生思想品德、日常行为表现等指标以正向事件的记录为主,如对好人好事等进行累加。每学期末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价,综合考量学生在各个维度的发展情况,立足于引导和改进,重点看学生一个学期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水平,关注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毕业时对学生初中36个学期的评价结果分别按一定权重累加,依然坚持关注发展的原则,随年级的升高逐渐加大所占权重。

用不同评价方法确保评价的客观准确

对不同的评价指标,根据内容的不同,采用的评价方法也有所区别。他们主要采用主观性评价、客观性评价或主观、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力求评价的方式、方法的科学。

客观性评价是指以学生获得的标志性成果(增加学生家长经济负担的社会培训机构开展的活动,如艺术考级结果等不包括在内)或以可以测量出的数据为评价依据,如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数据可作为反映“身心健康”发展水平的依据之一,从而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主观性评价适用于主观性较强、难以客观量化的评价指标,如“思想品德”维度中,他们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与人友好相处”等表现进行主观性评价。为了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使用民主评价量表的形式进行评价。民主评价量表由学校结合评价指标设计,采用正向引导的语言表述形式呈现,由相关的评价主体结合学生实际表现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主任评价、任课教师评价等方式。同时,为了避免评价给学生带来过多束缚,对一些难以评价的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等实行“底线管理”,列出学生必须遵守、不能触犯的底线行为清单,学生出现相应行为即评为不合格,如,“侮辱、辱骂、恶意推搡老师”等。只要不触犯“底线”,都评为合格。通过以上办法,避免了对学生非主观恶意、不造成严重后果的小失误、小错误“记黑帐”,有效保护了青春期学生的天性自由发展和心理健康。

为了减轻评价负担,潍坊市还开发了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评价项目多、信息保存汇总难等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学校对教育教学管理进行大数据分析打下了基础。

评价结果刚性纳入高中招生录取

很多地区对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能否作为高中学校招生录取依据存在很多疑虑。从潍坊市十余年的探索历程来看,他们的做法是秩序渐进、稳妥推进。2007年以前,在推进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初期阶段,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招生的“重要参考”,学业成绩同等的情况下优先录取综合素质高的学生。2008年起逐步在全市推开,将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与语、数、英三门学科以同样的权重纳入高中录取,实现了“硬挂钩”。

潍坊五中2010届毕业生张永全同学,学习成绩居班级中游,如果按照学业成绩的话他的综合素质评价很难得到A等,因为他的学习能力这一维度的评定等级是C,但他的综合评定等级却是A,为什么呢?因为除了学业成绩稍差之外,张永全同学是大家公认的好学生,他是班委成员,乐于助人,人缘好,音体美都是班级里的活跃分子,学生的重大体育运动会、艺术节均能见到他的身影,而且他喜欢做各种小制作,点子多,创意新……这样综合素质评价的其他维度均是A。通过各维度的综合评价得了A。正是因为这个A与语、数、英等值对待,使他顺利地进入了高中学校的大门。事后有老师说,如果没有综合素质评价,没有这个与语、数、英等值的中考政策,张永全就无法实现他的高中梦了。2005年,据中考录取后的统计,有40多名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因为综合素质突出,最终被自己向往的高中录取,而在往年,这些考生只有落榜。

由于评价结果的高利害性使用,避免了出现“评价信息不真实导致高中招生录取不可用或不敢用、高中录取不用导致学校对评价不重视”的恶性循环,促使各学校必须认真研究、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促使教师积极为学生成长履职尽责;引导学生踊跃参与社团、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各项教育活动,使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真正落到了实处。

程序与制度确保公平公正

由于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招生录取中的重要性,如何从制度上确保公正公平就显得格外重要。潍坊市十多年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及其家长的认可,评价工作的公正与公平得到了良好的保障也是主要原因。为此,潍坊市建立起了一系列制度。

在评价组织机构上,成立了市、县、学校三级评价机构,初中学校各班级成立评价工作小组,分别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校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等组成,分别行使相应的管理、指导、评价、监督等职责。在评价程序上,市级层面制定了规范性文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规程》,对各环节工作规范提出明确要求,县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制定了严格的评价工作流程,使评价过程有章可循。通过规范各个环节的评价行为,保障了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这是保障公正公平的重要的内在机制。在配套制度上,建立完善了校长负责制度、评价方案修订和审批制度、评价方案备案制度、标志性成果和评价结果公示及逐级签字确认制度、举报和申诉复议制度、诚信制度、评价质量评估制度、督导保障制度等。另外,对评价工作实行风险清单管理,梳理出评价过程中的风险点,制定预防及应急处置措施。此外,潍坊市的综合素质评价让家长广泛参与,包括评价方案制定、评价过程监督等。

公开赢得了支持和信任,公开保证了公正。一是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从潍坊市的实践来看,通过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全市中小学由重视学科成绩转向关注学生素质,由重视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由重视学业转向关注个人成长。综合素质评价为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为教师、家长支持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提供了制度性保障,直接推动了课程方案的全面落实,使实施素质教育成为中小学校及家长的主动追求,中小学校园全面呈现出生动活泼的育人局面。二是推动初中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主要来自于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来自于每个学期的评定情况,贯穿学生初中3年学习生活全过程。初中学校将评价方案作为新生的入校课程,学生一入校就明确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要求。初中学校从初一学生入学开始,就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如实记录学生在初中3年学习生活过程中各个方面成长的足迹。三是大幅度提升和增强了学校的诚信体系建设。所有初中学校认真对待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极大地增强了学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公开透明、阳光操作成为常态。

 

多元录取搭建起学生成长的“立交桥”:

让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更加宽广

 

潍坊市中考改革的第四个特点是下放高中招生录取权力,由过去的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划线录取,改为在教育行政部门监督下,由各高中学校根据各自的个性发展需求自主录取。各高中学校制定个性化招生录取方案,提前一年面向社会公布。具体的录取方式有以下三种:

一、综合录取

即综合衡量学生各门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录取。为了加大综合素质评价在录取中的分量,潍坊市把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级与语、数、英学科等值对待,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见上述潍坊一中的录取标准)。这种政策导向使许多综合素质评价A等的学生尝到了甜头。据潍坊一中统计,2007年高一新生中,有66名学生因为综合素质评价A等弥补了语、数、英成绩的不足而得以录取。

案例:2007年初中毕业生张果,语、数、英的成绩是A等、B等、C等,其中英语是弱科,如果不考虑综合素质,他可能因为英语成绩C等而被潍坊一中拒录,但他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A等,这样就有语数英综ABCA的组合,而根据该校录取中的可置换原则(即AC组合可置换为BB),他的成绩组合可置换为ABBB,符合报考的1A3B最低标准,因而被录取。

二、诚信推荐录取

这是潍坊市中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突破,主要通过初中校长向高中学校诚信推荐、高中学校进行考核,对综合素质优秀或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进行录取的制度。这种方式录取的学生不超过5%。为保证推荐结果公正透明,实行公示和问责制度。初中校长必须认真查看推荐对象的成长档案,推荐信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并在初中学校公示一周,无异议后才能推荐到高中学校。高中学校针对学生综合素质或特殊才能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考核方案,组织专家进行考核。问责制度规定,推荐失实将追究推荐人责任,轻则通报批评,取消推荐资格,重则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实践证明,多年来,没有一例弄虚作假案例发生(因为没有哪一位校长会拿自己的名誉开玩笑),而且通过这种方式推荐的学生很多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三、艺体特长生录取

该录取是针对具有艺体特长或潜能的考生进行录取的方式,录取的主要依据以艺体特长为主,参考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等进行。这种方式录取的学生不超过5%

下放高中录取权力,由高中学校自主招生录取,为高中学校特色发展、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和现实可能。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高中学校呈现出以理科见长、以文科见长、以艺体引领、创新发明鲜明等特色发展、多样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录取方式的多元,为学生迈向成功架起了“立交桥”。

案例:高密古城中学学生郭宗帅,在初中设计制作的“地面低空气象卫星”在山东首届中小学生创造活动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如果按文化课成绩来录取,他就会被挡在高中学校门外,但由于实行了推荐录取的方法,郭宗帅被推荐上了高中;在高中,他的创造潜能得到了持续发展,凭着在“火箭”领域的研究成果被大学录取,并应邀到现场见证了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的发射。

案例:张家华是潍坊广文中学2008年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般,按文化课成绩不能被高中录取。但在电脑方面有特长,初二时就给潍坊市几个公司制作Flash网站、维护服务器;作品获全国第九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网页类比赛一等奖;编写的网站后台安全管理程序通过了山东省软件评测中心鉴定,两个创新点申报了发明专利,被潍坊一中按特殊才能招生政策录取。升入高中后潍坊一中给予他免修和选修课程待遇,让他有充裕的自主时间进行研究。2009年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省共3人获奖,张家华是唯一的中学生,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

案例:目前在高二就读的学生刘哲宁,小学阶段就参加了3次省级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初二时制作的第一架无人机试飞成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销售无人机,拥有试飞资质;初三时制作的无人机从潍坊飞到了青岛往返,续航两个小时。因为在无人机制作方面的特殊才能,刘哲宁升入高中后,学校为其建立了工作室。目前他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拥有7项专利;担任全球领先的无人机公司———大疆公司的创新新品测评师和潍坊一家影视传媒工作室的首席航拍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5名研究生也到他公司入股。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潍坊一中2010年共录取了10名特殊才能学生,都有很好的发展。

 

潍坊市通过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真正把考试的选择权交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自主学习,按照兴趣、潜能和特长主动发展。教育部课程中心两次大样本抽测结果显示,潍坊市中小学生在反映课业负担、学业状况方面的主要指标方面均显著优于全国“常模”水平。2012年至2014年,省教育厅委托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三次对全省普通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结果显示,潍坊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全省最轻。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赛事中,潍坊市连年名列前茅。与此同时,潍坊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连续多年持续提升,呈现出“轻负担、高质量”的素质教育理想形态。人民群众对中小学教育满意度逐年提升,在省委省政府开展的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潍坊人民群众对中小学教育的满意度连续7年名列全省第一。

 

(《山东教育》20174月第1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