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发布日期 : 2016-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济南市党家中学   李宗群

 

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其热闹程度上很能吸引人们的目光,也有许多同仁把教学模式的选择等同于教学改革,不过这种认识只是雾里看花,因为喧嚣的地方是听不到声音的,有时闭上眼睛反而能够看清问题的本质。当我们安静地思考课堂对于教育的作用时会悟到,恰当的课堂设计能够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提高课堂有限时间内的效率。当然,有效课堂是多方面因素共生的结果,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课堂设计、情感共鸣、知识生成(注重生成过程)和知识升华。

一、课堂设计

首先,量的问题要有度。

达到一定的知识量,这是对一节课客观的评价指标。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节课的运算量、知识高度、知识目标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由老师的认知高度决定,而是以学生的能力基础决定。质是量积累的结果,达不到一定的量,质就无从谈起。当然,练习题的准备,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既要有基础练习,也要有拓展提高。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基础训练是他们落实课本知识的重要途径,而对于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如果没有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就轻易地完成了任务,时间久了,他就会逐渐失去对本学科的兴趣。量的设置,也最能体现出一个老师的教学经验和敬业态度,因为对一节课知识量的设置,既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又需要老师在大量的题目中精心设计和筛选,这就需要老师多做题,不但要做本学期的题目,而且要做本年度的中考题,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把握重点,才能真正把学生从题海中置换出来。

几年前,我买了一套孙维刚老师的授课光盘反复揣摩,受益匪浅。他简洁的讲解、精准的点拨、信任的微笑都胜过多媒体的演示。在他的课上,学生的表情始终非常轻松,题目不多,他随手而书,好像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是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即兴发挥编写的题目,而且每节课到最后都能拿出一道很有深度的问题,直至下课了,学生还意犹未尽。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一节引人入胜的课是“用毕生的精力来设计的”,我想,孙老师的课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在课的背后,不知倾尽了他多少心血。没有课下的付出,我们对一节课量的把握同样也无法做到精确而高效。

其次,线(思路)的问题要清晰。

让一节课有一个明显的主线,才会使学生的思路清晰,所以,我们在设计一节课时,就要抓住重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把学案变成解决问题的平台,让课本变成有效的参考资料,只有不唯书,才能用好书。目前,我们使用的北师版数学教材在设计上存在很多问题。重操作,却忽略了落实,没有规范的例题作为模板,学生不会用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思维;有的课堂设计只是“说一说”“做一做”“读一读”,重视了知识拓广,忽视了一节课的重点,其中的“做一做”明显偏离中心。我之所以有很多类似的感受,是因为在上课时,有时跟着课本把学生带离了中心,导致课堂效果令自己很不满意。“探索三角形全等”第一节,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掌握“边边边”这个公理,可课本的设计却是从一个条件到两个条件(两个条件又分为“边边”“边角”“角角”),再到三个条件(议一议: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有哪几种可能?)。很明显,课本重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但是,这样的发散也太耗时了,还没等接近问题的核心,一节课就过去了。我在设计本课时,完全放弃课本的思路,直接让学生画两个边长分别为3cm5cm7cm的三角形,小组内对照,看是否全等,通过操作、归纳获得结论后,给出一个完整的证明来应用得到的结论。这节课学生学得很轻松,思路非常清晰,效果很好。从这节成功的课例,我收获了成功的经验,但有时也会不自觉地跟着课本团团转。前不久,领导来我校督导,听课是少不了的,我讲的是“全等三角形”。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找对应边、对应角,我的设计也是围绕这个中心的,为此,将课本的“议一议”去掉,因为它不符合本课的重点。但临上课时,我决定还是按课本的思路进行。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一节课都在操作、思考,占用了对重点知识落实的时间。从这节失败的课例中,我收获了失败的教训,它时刻提醒我,课堂设计要走适合自己的路。

第三,点的问题要找准、点透。

在培养学生能力上抓几个亮点,也应该成为常规课堂的基本要求。通过对一道题目的提升而得到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由一道题目所衍生出的多种解法,都需要老师去恰当地点拨。例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求法“割补法”,由线段比例而推得相似三角形的“三点定形”,由平衡思想建立等式的“方程思想”,从多种角度多种方法解题的“辨证思想”,比较两数大小的“比商法”与“比差法”等等,这些恰好是拓展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点。这些关键点才是最能体现老师风格的东西,没有亮点,就容易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从而产生厌倦。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做到的,这种意识应该作为一种理念,渗透到每一节课中去,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乐趣。这里说到老师的点拨作用,不得不提风行一时的“杜郎口”式自主学习模式。自主学习作为一种素质教育理念应该得到重视,但是,我们一节课能够完成的,他们要上到一至两节甚至三节课才能完成,这种高耗能、高耗时的做法真有点像愚公移山。对于已经定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只能扬其长,而不能搬回家。其实,我们的课堂在很多方面是比“杜郎口”优越得多也先进得多的,我们学习它的地方只在于课堂民主化意识。我校实行的“学案导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既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并且,我们设计的学案是高于“杜郎口”的。“杜郎口”的课,老师参与太少,很多该由老师点拨的地方课上没有体现出来,那么这个点拨过程是不是放在了早自习或晚自习?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我们必须在课上完成这个环节。

二、情感共鸣

如果老师教得很精彩而学生没有产生共鸣,这算不上是一节成功的课。当老师们到外校去讲公开课时都有这样的顾虑:学生的基础怎样?学生的群体性格适合怎样的交流方式?如果与自己的思路不共鸣,无法对接时,怎样调节速度?其实,一位高明的老师,他的每一节课(即使内容相同)都是不完全一样的。对于学生不解的问题,不是要急于求成,而是暂时停下来,想办法让学生跨越这个障碍,可以给他一个笑容,一句鼓励的话,给他一句点拨语。也可以由小组同学共同研究,由于学生之间在思维、语言等各方面都是相近的,他们相互之间更容易沟通。让学生讲解时,老师赶紧把问题归类,把思路条理化,及时调整,及时评价。环节的调控过程就是一个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地改变交流方式。

师生间情感的共鸣,老师起决定性作用。感受美、欣赏美是学生的天性,数学教给学生简洁美、对称美和逻辑思维,理性的东西占主流,所以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要靠努力地思考,才能发现知识间的复杂联系,而在直观上,数学是一个“黑白世界”。我们应该给数学增加一点色彩,包括老师自己,满足学生对美的感受。

情感还来自于师生间真诚的交流。我的孩子在小学时,曾经在一所名校举办的周末辅导班报名参加学习,可孩子总是坚持不下来,学习当然也不会有大的收获。后来,我让孩子在另一个地方学习,他很高兴,每次总是主动要求自己去上学,而不再是被我“绑架”才去。“为什么原来不愿去而现在学习积极性这么高?”“妈妈,你不知道啊,原来那个老师从来不笑,进门就上课,从来不搭理我们,一个学期快结束了,还不知道我们的名字。现在的老师待我们特好,叫我们小名,答得好了还给糖吃。”看,我的孩子就这么被一块糖给轻易地“俘虏”了。课堂民主的氛围,真诚的人文关怀,就这样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看来,学生与老师有两套不同的价值系统,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将来,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现在;老师关注的是前途,学生关注的是眼前,而眼前最重要的事是学得要有趣。老师与学生的思维存在一个误解,原因是不同的价值判断导致不同的关注角度。苦口婆心的前途教育反倒不如眼前的一点及时的小恩小惠来得有效,所以要教会学生,首先要学会哄学生。

三、知识生成过程(不单单是知识的生成)

在知识生成的同时,伴随着生成能力,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渗透做人方面的道理,以及人生观的改变、提升、完善和追求,生成让学生感到困惑的东西,让他们对周围的世界产生质疑或产生信任。这时师生间相互的信任、良好的师生关系都会成为教学的基础。“亲其师,信其道”虽历经两千年,仍不失是一句经典的名言,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学会“忽悠”得学生愿学,对学生要有决定性影响。能与学生互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老师的厌倦来自没有新的东西,学生亦然,为了让学生保持新鲜感,老师应该有渊博的知识,把课堂变成花样翻新的小舞台。

学生的主动探索对知识的落实很有好处,也容易产生分歧。学生在各方面思维的生成,就像在知识这个主干上生成的枝杈,课堂气氛越民主,生成的多样性越明显。我举一个幼儿园小朋友吃虾的经历。有的小朋友看到盘里的虾躬身缩腿痛苦的样子,不忍下手;有的小朋友看到虾瞪着愤怒的眼睛心生恐惧,不敢下手;有的孩子感到虾满眼的控诉,不愿下手……虾的表情因小朋友的想象产生了不同的内容,获得了不同的任务指令,忘记了“吃”的任务,任务实质就发生了偏差。在小朋友不知所措的情况下,老师的指导体现了教育思想实施的有效性。对持有不同心理感受的孩子不能单纯地教他们怎样吃虾,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表征,肯定孩子们的博爱之心,这就是人生观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四、知识升华,即课堂小结

许多老师上课,没有小结,多数是因为下课铃响了而讲课还没有结束,只好草草收场,来不及小结,也有的老师是因为认为小结没有必要而不去小结。我认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将规律性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个联系正是学生建立创新思维的基础。这就像爬山,爬上山顶了,无限风光在眼前了,得谈谈成功之处和收获,以及对今后的打算,让学生有成就感,建立下一步学习的预设目标。小结是提味的调味品,简短的几句话,就可以对本节课有个提升,对知识有个串通,对学生有个肯定。对学生的肯定等于信心的建立,可以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学习的认识,切忌夸夸其谈。小结要有对本节课知识的实质性的总结,要引导学生去谈,让学生自己暴露知识上、能力上、客观上、主观上的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同样一节课,同样一个教案,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千差万别。有的老师上得生动有趣,有的老师上得平淡无味,其关键在于教师的个人素养和教师对事业投入的热情。在上课过程中,忽然产生的灵感、学生有创意的想法,这些都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契机,还有学生在学习中易出现的错误,都是我们教学中有价值的素材。所以,作为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思路去适应学生的思维,同时不断修改教学案,作好笔记。一节课下来,你会发现,学生很多时候并不是完全按照老师备课的思路去解答问题。上完课后再一次备课,就会使教案因学生灵感的参与会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思维了。

 

(《山东教育》201610月第3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