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教材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

发布日期 : 2016-06-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济南十五中    

 

数学是开启科学知识的一把钥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和提高学生智力的关键,也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好的同学自然科学一般都学得好;科学及综合课好的同学,数学不好的几乎没有。既然数学这么重要,但我在教课之余调查后的结果却令人沉思,好多学生不喜欢数学,怕学数学,但又不得不学,以致讨厌数学,这是为什么呢?怎么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用好数学,培养好学生的智力,用这把钥匙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数学教学该如何操作呢?下面我对数学新教材的教学经历谈点思考与体会。

一、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近学生

从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学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初衷和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推动激发人的求知欲望的第一原动力,新教材数学知识的学习力求从生活实例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例如平行线的引入,从“你喜欢滑雪运动吗?”开始引入,到滑雪运动的关键是要保持两只雪橇板的平行,还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城市学生乘自动手扶电梯经验、体育课上玩双杠等引入课题——平行线,以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二、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高他们的数感,不被一堆表面信息所迷惑

例如:一根钢管,截成甲30cm和乙50cm两种用材,如果甲乙两种用材的根数之比为1:2,则不锈钢管刚好用完(不计截割损失);如果甲种材料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材料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的根数一样多,而且不锈钢管有剩余,那么不锈钢管的长度为多少?在这个问题中,由于是实例,信息多而杂,如何分析获取自己所需的东西成为问题的关键,要透过现象抓到本质的东西,如果甲种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相等,故只要先求出每种用材第一种截法是几根即可,这种题目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要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

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生难忘。对知识也这样,以前往往注重强调知识的讲解,知识的巩固落实,而忽视了知识的获得过程,不能只向学生提供被成人社会所认同的、客观的数学知识,传递一些已成定论的成熟的数学,或把知识复制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获得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故在新知识传授时用这种方法更有效。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老师讲为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被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对课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的栏目,不能只流于表面,流于形式。

新世纪的课堂纪律,反对过分强调课堂的严肃性和纪律性,在教育中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有的学校,特别是教育教学本身讲究严密性,不利于调动课堂气氛,故老师必须“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特别是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时更应如此。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建立崭新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老师质疑,允许学生有错误,其实错误也是美丽的,只有在错误中才能使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在课堂上要形成以人教人、以心对心、以情对情、真诚平等的优良学风,才能使学生自由地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地、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

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接受,更在于创造,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形成又与广博的知识是成正比的,不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果连外界新鲜事物都没有接触,就根本谈不上创新。所以数学教学要立足于课堂,走进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学校里,在家庭中,在社会上,让数学教育真正回归生活,让学生获得求知的欲望,创造的源泉。

 

(《山东教育》20165月第1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