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设计教学目标 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发布日期 : 2015-12-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   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数学教学策略之一

泰安市第二中学   曹炳友     

 

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的行进方向,是教学的质量标准,又是教学的归宿。本文拟从高中数学的课程目标、模块(单元)目标、课堂目标三个层面,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目的是使我们的教学更好地把握国家课程的意志,扎实有效地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打下基础。

一、宏观层面上把握高中数学的课程目标

高中数学教学,应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其目标。高中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需要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数学知识可划分为概念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包括数学思维策略),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对应于概念性知识,而“由内容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包括数学思维策略)则对应于方法性知识。数学知识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参加社会实践的必备知识。

数学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数学任务的一种动作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一种接近自动化的、复杂而较为完善的动作系统,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而形成的。如对数的运算技能,是在掌握对数运算法则的基础上通过多次的实际练习而形成的,而数学能力是保证数学活动顺利完成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概括。数学技能的形成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知识起到巩固作用,同时,数学技能的形成有利于数学能力的发展。

高中数学教学对“知识与技能”的总体要求是:了解概念、结论的生成与应用背景,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结论的本质,并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数学中的“过程”一般指“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数学的活动过程”。

关于“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发现知识、形成技能,力戒“填鸭式”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如教学“函数值域的求法”,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可以这样引导: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中,哪种方法能直观地发现一个函数所有的函数值?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答案可能是列表法和图象法,而列表法表示的函数也能用图象法表示,故求函数值域首选“图象法”,当然,该方法只适用于能作出函数图象的函数。

关于“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时要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运算求解、演绎证明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含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在这里,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优质问题,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过程是重要的,思维成果是次要的。

关于“学习数学的活动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排斥接受、记忆和模仿,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积极倡导学生“阅读自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方法”是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方式与策略,包括学习、总结、反思以及对自己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有效监控等,当然,“方法”也包括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具体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对“过程与方法”的总体要求是: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使学生不断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抽象概括、演绎证明等思维过程,倡导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活动,体验数学的发现和创造历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这一情感体验影响着学习者的态度和学习效果,学习效果的不同又反过来使学习者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而影响学习者的态度和学习的过程。教学中,要注意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学生的成功体验。

态度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事物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指向,包括对事物的基本观点和采取的相应行动,具有较强的情感倾向性。数学是精确的、讲道理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任何一个数字结果、任何一个数学结论都必须经过认真的计算和严格的证明;数学问题又是抽象和复杂的,要通过概念的学习和解题训练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的评价和看法。数学是有用的,在生活、生产、科学和技术中,都能看到它的应用,它是一切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又是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

高中数学教学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总体要求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有了上述总体目标,我们就能将这些目标有机地分解到各个模块(单元)的教学中去,使所有模块(单元)的教学在完成学科的整体目标上做到无缝对接。

二、中观层面上把握高中数学模块(单元)教学目标

如上所述,各模块(单元)的教学,要承载着课程目标中相应的内容,教学前,要认真分析本模块(单元)的教学应完成哪些课程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学科的高度有机地联系和整合各模块(单元)的教学任务,最终实现高中数学的课程目标。例如:

《函数》模块(必修1)的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方面看,由于函数的基础知识在现实生活、社会、经济及其他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建立函数概念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立足于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的函数定义,这样不仅为学生理解函数概念打下基础,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学习和研究函数的性质时,要充分发挥函数图象的直观、形象作用,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要启发学生运用函数模型表述、思考和解决现实世界中蕴含的规律,逐步形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学会数学表达和交流,发展数学应用意识,这样才能较好地支持课程目标中的相应内容。

从过程与方法方面看,着眼于函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可先回顾初中所学的用“变量”刻画的函数定义,然后通过分析三种不同方法表示的函数,抽象、归纳概括形成用集合和对应语言刻画的函数定义。在深入理解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函数的基本性质——单调性、最值、奇偶性。遵循这样的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习和掌握具体的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如果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可结合教材精心设计能反映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过程、函数性质的联系过程的经典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过程,以便从本质上掌握函数的概念和相关性质。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看,立足于实际背景获取函数的概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还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获取函数及其相关概念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等理性思维过程,感受数学的理性精神和研究数学所应有的科学态度。研究函数的单调性,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函数图象直观地反映了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分类讨论则反映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这些均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具备了上述《函数》模块的目标意识,我们也能将这些目标有机地分解到每节课的教学中去,使所有课时的教学目标整体覆盖《函数》模块的教学目标。

三、微观层面上把握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有了课程目标和模块(单元)教学目标的规划,接下来的任务是挖掘每一课时的具体目标,课时目标承载着模块(单元)目标和课程总体目标,因此设计和完成好每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完成模块(单元)目标,进而实现课程总体目标的前提和关键。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应把握好目标所涉及的行为动词水平,可参照《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第10页表格内容。下面以“人教A1.2.1函数的概念(第一课时)”为例,说明如何设计课时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呈现出函数概念的生成背景,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2.能用集合和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了解构成函数的三个要素;

3.正确理解函数符号fx)的含义,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4.了解定义域和值域概念,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正确使用行为动词是设计好教学目标的关键之一,上述目标所涉及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知识与技能”中的行为动词有:体会、刻画、了解、理解、会求等,不同的行为动词代表对知识的不同要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回顾初中学习的用“变量”刻画的函数定义,为即将学习的用集合和对应语言刻画的函数定义提供认知基础;

2.在教师对关键词的引导下,通过对三个例子的对比分析,尝试抽象、归纳概括出函数的用集合和对应的语言刻画的定义;

3.结合教材P171,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探究符号fx)的意义;

4.通过课堂小结,交流本节课的学习体会,进一步探究存在的问题。

上述目标所涉及的《数学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中的行为动词有:回顾、尝试、交流、探究等,所有这些行为的主体都是学生。由此可见,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确立,能有效地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使学生获得了真实的数学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立足于三个实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体会在函数定义探究过程中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由“臭氧层空洞问题”实例,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自觉爱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习惯。

上述目标所涉及的《数学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行为动词有:感受、体会、树立、养成等。可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目标”决定“模块(单元)目标”,“模块(单元)目标”决定“课时目标”。反之,“课时目标”服务于“模块(单元)目标”,“模块(单元)目标”又服务于“课程目标”。具备了这种认识,才有可能提高教学目标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山东教育》201511月第33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