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有效训练略论

发布日期 : 2015-12-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济南市回民中学    

 

高一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之低弱、基础之浅薄常常使笔者感到惊讶:学生读课文磕磕巴巴读不成句,背课文缺言少语艰难成诵,写作文东拼西凑乱写一气。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学生不会阅读,不爱阅读,即使有些学生喜欢阅读,但在其阅读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阅读范围过于狭小,内容单一,阅读集中在流行文学和卡通书;阅读对象的选择随意性大,流行什么就读什么,缺少系统性和目的性;阅读数量普遍偏低;没有掌握基本的读书和积累知识的方法,读书多不讲究效益或质量;缺少必要的引导和辅导。学生阅读内容的单一性、阅读习惯的随意性、阅读质量的低效性,必然导致自己语言的积累量严重不足,对语言文本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也有欠缺,口语、书面表达混乱。在了解了学生的这些问题后,笔者努力做了一些尝试后,发现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发生了一些改变。

一、赏读美文佳作,引导阅读内容

学生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充实精神生活的过程,打造一生的精神底色的过程。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高中学生只是把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当作一种消遣。这种只凭个人兴趣而不考虑知识需要的阅读,最终会导致知识严重倾斜,各方面发展不平衡。所以需要教师引导着学生去阅读那些既贴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又能提高文化素养的美文佳作,这对提高学生阅读品位、积累写作素材、拓展知识面有着重要作用。

为了扩充学生的“心灵空间”,笔者在班内开展了“美文赏读”活动,让学生每天坚持利用晨读时间或课前五分钟来阅读短篇名作。一开始,只告诉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结果课堂上第一个学生读的文章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第二个学生读的是有关体育赛事的新闻,班里的同学在听他们朗读的时候,神情流露出嘲笑的意味。但作为老师,笔者没有全盘否定,而是在对这两个学生予以了积极评价的同时,又提出了具体要求——推荐给大家的应是自己课外新近读过的能提高文化素养的好文章。接着制定评价奖励标准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动学生在课外寻找素材,并指导他们选择那些能够开阔视野和胸襟,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美文佳作。结果,第三个学生读的内容就成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在随后的活动中,有的学生直接向大家发起了倡议,读《读者》,读《意林》,读《散文百家》,读《边城》,读《老人与海》……读的内容越来越广博,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在阅读和聆听的过程中,学生去经历前人和他人的而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丰富的生活,去认识、了解各种人物的复杂经历、情感和个性。一篇又一篇的美文成了学生每天语文学习中的一个又一个加油站。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了五十多篇精短美文的资料,这些资料成为他们充实精神生活的食粮。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会逐步改变平庸化、娱乐化、休闲式等阅读现状。

二、连接课堂内外,触发读写动力

如果把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涟漪效应”,并触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在讲授“至爱亲情”这一单元时笔者发现: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神色戚戚甚至潸然泪下,而有的学生神情漠然无动于衷。如何让潸然者悦志悦神,让漠然者动心动情?讲完《我不是个好儿子》后,为了让学生“披文入情”,能更好地感受亲情,笔者动员学生在课下查找以亲情为内容的作品。学生经过查阅网络、报纸、作品集,先后推荐出李恒绩的《疯娘》、郭雪波的《父亲的鞭子》、毕淑敏的《孝心无价》、冰心的《纸船》、艾尔玛·邦贝克的《父亲的爱》……有的学生还搜集展示出有关亲情内容的古诗词及故事。经过一系列的阅读之后,面对诸多的素材,很多学生摩拳擦掌想要自己动笔写写自己的父母。即使是当初极为漫不经心的学生也受到积极的熏陶和感染,在浓厚的阅读氛围的影响下开始凝神冥思。当作文交上来时,笔者发现学生的作文风格有的像冰心的温婉抒情,有的像史铁生的深挚细腻,有的像贾平凹的朴实厚重……笔者从每一名学生的习作中都挑选出精彩的文段或语句,即使是较差的作文,也寻找亮点,尽力挑选出一两句写得有优点的文句,稍作修改,把它们打印出来在班中展示。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受到欣赏,写作热情大受鼓舞。学生在这种活动中,懂得了把课内阅读当作“例子”,把课外阅读视作补充和扩展,最终学以致用,写成自己的“佳作”。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这个例子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就如一面镜子,照见的是风光,照不见的是思考。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文例子的作用,借助于课文这一例子把知识转化为阅读与写作学习的技能、技巧,让课文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阶梯,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石。

三、加强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学习,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课堂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充分评估学生的学情,才能够知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何时可以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合作的机会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学习的过程,在合作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表达的机会,可养成良好的和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这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笔者曾在自己班开展了“济南名胜楹联研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本着“放眼高考、结合教材、联系生活”的原则,使学生明白所研究的内容与将来的学习有密切关系,学生乐意接受。具体实施分为五步:第一步,确定课题,材料源于生活,学生分为三组,分别研究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的楹联。第二步,各组行动,搜集景点的楹联资料,组长给组员分工,明确任务,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研究中查阅资料、走访调查,学会语文学习的方法。第三步,交流合作,总结楹联知识,制作课件(互相探讨与交流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小组成员的智慧,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讨、交流中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扩大信息和思维的容量)。第四步,成果展示,一些学生通过精美的课件,把丰富的知识如对联的来源、对联的知识、对联的趣闻故事、济南的名胜概况等内容详尽生动地展示出来,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第五步,学写对联和总结研究心得。最精彩的一步就是学对对联活动。老师出了“四面群山小”,学生对“一方湖水明”;老师说“百眼清泉涌”,学生对“万株新柳摇”;老师出“入寺凡心遁”,学生议论了一阵,最后对出“听经俗念消”……课上气氛活跃,时间显得特别短,同学们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研究性学习课。课下要求学生们写出研究性学习的感受并自创对联。学生自创的对联有:“黄山庐山千佛山,山山壮美;西湖太湖大明湖,湖湖秀丽。”“泉水清香润万家,名篇佳作流千载。”“千米之外,闻趵突泉声,声如雷震;咫尺之内,观明湖荷花,花若仙舞。”谈及研究性学习的心得,有的学生写道:“同学们互相讨论、把自己做的事记录下来,增添了我们平时学习的计划性。通过研究性学习,拉近了同学间的关系,我们知道了互相帮助、互相友爱、互相团结、互相学习。”还有的同学写道:“一副小小的对联,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了解了家乡济南的人文历史渊源。”

看着学生们充满自信的展示,欣赏着他们对的对联,写的令人欣慰的心得感受,笔者感觉合作探究学习的确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能力的提高,历史文化的熏染,都是这次学习活动的可喜收获。分组合作学习,变革了学习方式,培养了探究能力;教师辅助指导,变革了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样的学习,既能有效应对高考,又能拓宽视野,从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搭设起展示才能的平台。

语文教学任重道远,我们在课堂下充分准备,在学习中深刻反思,在教学中努力实践,为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努力探索,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只要在细微之处功夫下到,就会见到成效。

 

(《山东教育》201511月第33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