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历史教学的效能追求
发布日期 : 2015-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东营市实验中学 刘兰兰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乐趣是做好一切事情必需的心理趋向和情感基础,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浓厚兴趣时,他便会把精力倾注在这一事物上,专心致志甚至废寝忘食地去追寻,去探求。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也必然成为享受乐趣的过程。历史学科深厚的文化意蕴、生动的历史事实、陌生化的认知领域,犹如巨大的磁场对学生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和诱惑力,而这些也为历史课堂提高趣味性、提升教学品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就如何让历史课堂充满趣味谈谈几点认识。
一、趣味的根基:还原历史事件的故事性、情节化,优化历史课堂
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对教材进行挖掘、重组,还原历史的故事性、情节化,彰显历史学科趣味性的特点。如《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课本开篇讲了“一国两制”的构想。紧接着讲述“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然后便结束课程,这过程就有些太“严肃”和“单调”。笔者尝试对课本进行重新编排,把授课思路确定为五部分:“离家篇”(香港、澳门被哪些国家侵占?如何侵占的?);“思念篇”(通过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表达港澳同胞对祖国母亲的思念);“等待篇”(祖国母亲从来没有放弃,并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回归篇”(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仪式);“成长篇”(回归后港澳持续稳定发展)。最后,引用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总结本课,发起号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贯穿故事性、情节化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对香港、澳门从侵占时间到回归后的发展情况有了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致,为创建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如《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通过歌曲《江南美》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探寻江南美的渊源——“追根溯源谈背景”,引出经济重心南移现象这一源头活水;进而探究这一现象给南方经济带来的变化——“农业之稻花香里说丰年”、“手工业之丝棉瓷舟话兴旺”、“商业之内外贸易叙繁荣”;最后,设计“以古鉴今谈发展”,探讨江南的华丽转身给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带来的启示。通过这种设计动态展示江南从自然风光到田园风情、柔美丝瓷、繁荣海港,再到今天的婉约、繁华,引领学生感受经济重心南移给江南带来的种种变化。在讲述的过程中,学生完全被吸引住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而然地从他们的心底流淌出来。
二、趣味的载体:史料、图片、影像、问题设计有机结合,活化历史课堂
历史教学并不是让学生局限于课本的知识,来记忆别人得出的历史结论,而是培养他们研究历史的能力。恰到好处的史料、图片、影像运用,不仅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兴趣,还有利于问题的形成和解决。如在设计《甲午中日战争》这节课中,背景运用flash动画图片演示日本征服朝鲜——侵略中国(东北、蒙古)——称霸世界的野心,突出“小”日本,“大”野心。学生看完后哈哈大笑,认为日本不自量力,无稽之谈。接着放映录像《甲午中日战争》始末,尤其是在看到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时,学生义愤填膺。讲到这里自然引出问题:中国是人口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在一“笑”、一“愤”、一“反思”的设计中,在一“小”、一“大”的对比中,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刻体验。
史料、图片、影像绝非简单的罗列,要靠问题的有效设计将其激活,使其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在《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中,探究唐朝中晚期至五代、两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把探究的起点放在唐朝中后期?”老师展示唐玄宗统治后期北方爆发安史之乱的史料及形势图,在初步分析基础上讨论:“假如你是处于混乱中的北方一农民,你会如何选择,走还是留?往哪儿走?如果漠北也没有战乱,你去不去?为什么?”通过两宋时期南北方气候条件变化的视频资料,论证选择的明智,诊断历史发展的脉搏。继而发问:“任何一个时期,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执政者来说都是一个考验,当时的南方政府面对大量的移民涌入,他们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接纳还是拒绝?为什么?”结合《耕获图》中北方先进农具的使用、宋真宗为南迁农民提供种子和耕牛的史料,进一步推出除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外,北方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南方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更好地了解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经济的发展。
三、趣味的展现:生动、自然流畅的语言,诗化历史课堂
有人说,“一个能动听的、明晰地教学的老师,他的声音便会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历史课堂更应出彩、出响、出形。该喜则喜,该忧则忧,该急则急,该乐则乐,该庄严则庄严。如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的导入部分中,播完歌曲《我的1997》,教师过渡:“1997年,含露的紫荆花终于绽放了,香港,这个离家百年的游子沿着那条陌生而又熟悉的故乡路归来了。今天,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感受那份喜悦,共同回顾香港、澳门的回归。”
又如在《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的小结中,回顾江南经济发展的历程后,教师总结:“一路走来,江南福地,留存了数不尽的诗情传奇,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无论是一棵稻、一捧茶、一株棉、一缕丝,还是温润灵秀的瓷、波澜壮阔的海,都成就了江南的清隽画幅。今天的江南,柔美委婉中透着葳蕤繁华,恬静安适里闪着灼灼光芒,它在耕耘着、前进着、激情着,也激励我们继续前行……”教师优美煽情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丰富的词汇时而轻言细语,时而慷慨激昂,有时如沙沙春雨,有时如滔滔激流,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引领学生在历史的名胜中深幽揽胜。
四、趣味的延伸:自创趣味记忆法,智化历史课堂
授课过程中有些内容枯燥、松散、难记忆。“笑一笑,记得牢。”加入一些自创的趣味记忆法,有利于丰富历史课堂。如《贞观之治》一课中,李渊618年建立唐朝,可记作“李渊见糖(建唐)搂一把(618)”;《甲午中日战争》中,战争爆发于1894年,可用谐音记作“一拔就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中,“八一”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有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用“刘叶煮粥喝”;《大变革时代》一课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可记作:“七叔含烟找围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课中,《金刚经》印于868年,而“金刚经”的笔画正好也是8、6、8;《君主专制的强化》一课中,明朝的灭亡在1644年,就想一下乘法表四四一十六,16=4×4等等,加入这些“调味剂”,学生自然会对历史课堂产生兴趣。
历史是充满趣味和智慧的学科,在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愿望,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有着取之不竭的课程资源。那深藏于历史长河中一个个隽永绵长的益智故事,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哪一点不能引发学生对浩瀚历史的探寻与思索。只要使用恰当,每一节课都会使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始于课堂但不终于课后”,让学生感觉到在追求知识、增长智慧和心灵成长的过程中,历史的气息始终萦绕身旁,从而提高学习历史的自觉性。
当然,构建充满意趣、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付出汗水、投入智慧。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魅力。只有宽阔的学科视野、睿智的思想、深厚的人文素养积淀,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厚积薄发,举重若轻,化平凡为神奇,创造出学生“兴味盎然”“沉乎其中”“欲罢不能”的教学境界。其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做到“以学为主”“以学定教”。构建趣味课堂必须依据课程标准,透彻把握教材内容和特点,深入研究学生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创建立体化、艺术性教学情境。再次,追求高价值的生成。提高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不是搞笑,也不是迎合学生的低级趣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力提高趣味的品位,增强历史课堂的含金量,将趣味性与知识性、艺术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大幅度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益,真正达到学史明智、知史做人、以史树人的目的。
(《山东教育》2015年10月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