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发布日期 : 2015-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桓台县第二中学   于春玲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当今在校的学生有1/3存在心理问题。有的学生成绩优异,却因生活中的一些小挫折而自杀,有的甚至危害他人。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应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那么,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1.迎接社会问题挑战的需要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还有,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心理学专家曾对全国近3000名中学生进行过调查,发现有42.73%的学生感到“做事情容易恐慌和紧张”;有55.92%的学生经常感到“对一些事情过分苦恼和担忧”;有47.41%的学生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感到无法与人和谐相处;有67.26%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无法忍受”。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众所周知的中学生徐力杀母,复旦大学的林森浩杀死同学黄洋事件,清华的刘海洋硫酸泼熊,天津医科大学的马晓明杀父案例,无不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严重性,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紧迫性。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责无旁贷,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

2.思想政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可以统一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递进开展,我国各类学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创建了不少操作模式,如学科渗透、心理辅导、个别咨询等。其中学科渗透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功效持久、领域广阔的好方法。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塑造性格主要就是在学科教学中。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内容特点等决定了其成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统一的原因如下:

第一,目的的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课就是思想课和政治课的统一,所以,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可见,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教书育人作用的基本功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认可正确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和思想模式,并内化为自身的人格目标,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开展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从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也是人格与品质的培养,强调激发教育对象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长远来看,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品质、提升综合素质。目的的统一性是二者融合的关键因素。

第二,关系的相互促进。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影响和渗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素质教育提供心理基础和内在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彰显人文化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推动力。

第三,德育的联结。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密切相关的,它是德育的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因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便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任务。

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针对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目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将思想政治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阵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身为示范,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地位决定了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因为教师是教育者、育人者,教师的情绪、情感势必会影响到教育对象的情绪和情感。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有形或无形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会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学会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这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气息越来越浓。尽管竞争对于不同人而言,结果是不同的,但是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紧迫感和焦虑总是存在的。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政治教师结合本学科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用辩证的观点克服学生优越感带来的骄傲心理

学生经过中考的拼搏,有幸考入理想高中,耳畔响起阵阵赞扬和羡慕声,于是不可避免地滋长某种优越感,有的夜郎自大,既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也无视自身的不足,凡事以我为中心、自私,学习上好高骛远、故步自封。对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讲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时,用讨论法,以“怎样辩证地看待自己”为题讨论,引导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与他人,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聪明者善于用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优秀,它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初中你是优秀的,并不等于在高中也是优秀的。教育学生意识到,今天的成绩不代表明天和永远,只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断努力进取,才能更上一层楼。

2)用科学人生观消除学生失落感带来的自卑心理

进入高中后,原初中的尖子生有的不尖了,成绩一下子落到班级中下等。过去一直处于顺境之中,习惯了受表扬获荣誉,但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非常脆弱。如今顺境发生逆转,加之考试成绩一降再降,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伴随而来的羞耻感、愧疚感、失落感导致自卑心理障碍,跌入失望、痛苦与自责之中不能自拔。这些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哲学基础就是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能正确地对待内外因,具体说就是不能正确处理主观努力与外界环境的关系,说到底是人生观问题。为消除这一心理障碍,在讲授“内外因辩证关系”时,提出如下问题: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你的成长环境有何变化?你是怎样对待这些变化的?成长环境决定人的命运对吗?为什么?在答问时有的同学说: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环境都只是一种外因,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在高中人才济济显不出自己的时候,不能悲观、消沉,而要学会扬长避短,要有顽强的毅力,迎接挑战。还有的同学说:一帆风顺的人生是没有的,如何对待成长环境,说到底是对待人生的态度问题,对生活持积极态度的人,总能体验到生活的光明面,对未来充满信心。相反,对生活持消极态度的人,遇到一点小挫折就会一蹶不振,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时,用不以成败论英雄,只要我们努力过的道理开启学生的心灵,使他们重塑信心,敢于直面人生,勇于克服学习困难,再现辉煌。同时进行正确的成才教育,强调“天生我材必有用”,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发掘自身的潜能,发展自己的个性,逐步走出自卑的阴影。

3)用矛盾分析法医治学生压抑感带来的焦虑心理

进入高中学习,学科门类骤增,课业负担加重,学习竞争激烈,有的学生感到压力大,既要应付大量作业和频繁的考试,又要设法逃避因成绩下降无脸见父母的窘态,因此时常心事重重,诚惶诚恐,自信心丧失,自尊心受损,整日处在一种紧张、压抑和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之中。为了缓解、摆脱自己面临的困境,有的学生开始寻找捷径,抄作业、考试作弊,以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追逐所谓的名次。纠正这些现象,就要从医治焦虑、压抑心理入手。在讲授“怎样正确对待矛盾”时,教育学生不能回避矛盾,而要承认、分析、解决矛盾。然后组织讨论,“怎样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矛盾?”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人生道路充满矛盾、困难、挫折,不能被它吓倒,着急焦虑是于事无补的,重要的是总结经验教训,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才能走出困境。

3.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应该在课外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解答他们的各种课堂外的困惑,正确引导他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校也应该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部门,选择专业的心理教师进行辅导。尤其重要的是,在这些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摆脱那些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而带来的无谓烦恼。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减负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已被更多的教育者所重视,其教育的途径、方法很多,但最经常的、最主要的方式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

 

(《山东教育》201510月第3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