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共生 守正出新

发布日期 : 2014-09-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和合共生   守正出新

——临沂二十二中“生命·实践”教育探索纪实

本刊通讯员   苗成彦   公彦利

 

编者按

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临沂二十二中以促进人的生命完整成长为根本价值追求,坚持“人人成长,个个成功”的办学方向,以“生命·实践”教育特色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他们立足课堂,关注生活,从不怀疑每个孩子身上潜藏的能力,想方设法让每个孩子成长得最好;他们不断优化教育要素和师生成长方式,创造了“六段式”互动教师发展新模式和“三化五学”教学模式,实现了“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让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目标,校园里每一个人都体验着生命成长的幸福与快乐。二十二中人用智慧和行动,谱写了一曲“和合共生,守正出新”的华美乐章。

 

20139月,临近大学开学的日子,升入南京大学的张来同学早早来到临沂二十二中,找到初中班主任诸葛志海老师,深深鞠了一躬:“老师,感谢您对我的辛勤培养!”

“张来刚到学校就读时,成绩平平,习惯也不好。在这里生活了三年,变化可大了,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厚实的底子。”诸葛志海介绍说。

201211月,二十二中代表临沂市罗庄区中小学迎接了省基础教育示范教研机构验收。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组,深入课堂、班级和教研组察看了学校发展情况,对二十二中坚守六年之久的“活动式自主课堂”改革及其成果给予了高度称赞:“这里的教育让每个人都实现了在自己起点上的最好发展,是有深度均衡意义的教育。”

 

成长需求:学校深度变革的逻辑起点

 

二十二中地处临沂市城区和罗庄城乡结合部,被戏称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学校。为适应城市化建设需要,学校几经搬迁,办学资源流失严重。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软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学校教育质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学校创造的“三化五学”教学模式结出了硕果,市区教育综合改革和高效课堂建设现场会多次在这里举办,学校多次荣获“模范学校”荣誉称号。成绩印证、体现着二十二中人勇于担当、守正教改的精神,更凝聚着他们守正创新、共谋发展的智慧。

1.只有教师的完整发展,才有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

20089月,新学期开学的一天。刚上任的业务校长李凯照例带上板凳到班级听课,在七年级(3)班,他观察到,课堂上,学生目光散乱、迷茫,对学习没有兴趣,眼神中缺少求知的光芒。教师缺少和学生的沟通交流,缺乏精气神,没有激情,只是自顾自地讲解讲解再讲解……当老师抛出一个简单问题时,全班只有几个学生怯怯地举起了手,回答问题的声音小得连自己都听不清。课后,李凯对本节课的效益进行了系统测评,发现大部分学生完成不了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这一现象,引起了李凯的思考:“每个孩子的成长牵动着无数个家庭,家长把孩子送给我们,期盼着学校把他们培养成人、成才。如果我们做不好教育,家长还会信任我们吗?”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班子会上,李凯围绕生命活力主题提出了课堂改革主张,得到了孙永来校长的认可与支持,“学生是学校办学利益的最高体现者。今天,家长把一个懵懂而有发展可能的孩子交给我们;三年后,我们应奉还他们一个健康好学的少年。”

“学生是校园里最重要的人,教师是办学的关键元素。教师无私的爱、渊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都会成为学校起死回生的资源,也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要素。”李凯说。

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首先从课堂改革入手。学校提出了“改变教师,改革课堂,发展学生”的整体设想。他们对办学条件、办学目标重新审视、重新定位,对学校未来发展进行重新规划,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造,对教育观念进行全面更新。

师生的生命在课堂,师生的幸福在课堂。课堂就是人生的舞台,师生在课堂表现如何,就是他们人生的状态如何。

他们决定将活动元素引入课堂,打破课堂沉闷气氛,实现课堂从片面关注知识到关注学生课堂生存状态和生命活力转变。要求课堂“活动”体现“四性”,即教育性、挑战性、体验性和创造性。活动设计与评价,应全面唤醒师生的生命自觉,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活动式自主课堂”改革成果。学校诞生了一批课改之星,作为课改领头雁的王兆娟、高艳等老师,区里专门为他们组建了“名师工作室”。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因此得到大幅度提升。

课改的深入推进和办学活力的不断增强,使学校发展有了立足之地,渐渐地在百姓心中有了好口碑。

看到二十二中优秀的课改成果,区教体局局长周广军欣慰地说:“在素质教育探索路上,李凯有思路、有办法,能使学校很快走出了低谷、驶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了不起啊!”

20115月,李凯成为临沂第二十二中学的“掌门人”。上任伊始,李凯把自己做校长的“第一要务”定位在师资培养主题上。他认为,好的师资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促进优秀教师的群体发展,是学校办出优质教育的核心命题。

“学校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组织。师生要实现其成长,校长应首先实现其成长。”李凯回忆说,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叶澜的新基础教育理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理论等都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为自己定制了一道作业,那就是:每天坚持读名家著作至少50页,至少撰写1500字的反思或随笔。李凯校长想借此带起一个好头,唤起教师读书的热情,夯实教师的学术底色,为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教育的改革要有高远的立意,应与师生的人生大义、远大的理想信念密切结合,与师生的生命活动和学生成长需求相契合,以适合不适合、满足不满足为最终评判标准。”李凯说。

在校园,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学生的精神不振、缺乏尊严感?学生处在兴趣不足的荒漠化状态,何谈对学校的美好向往?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师目中无“人”,只关注知识,忽视师生的生命存在。“死教书、教死书”使学生沉入“题海”不能自拔,学生的思维水平、综合能力和人格品质,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如何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又何谈让学生拥有美好的未来?

“每一个孩子的受教育权是平等的,教育的任务并不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考上高中和升入大学。更为主要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未来的合格父亲和母亲。不管孩子的基础和习惯有多差,在培养未来合格父亲和母亲方面,绝不放弃每一个孩子!”

20125月,学校确立了“生命·实践教育”办学特色,在“人人成长,个个成功”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坚持“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沿着“以培育生活主体为取向,让师生和谐发展”办学体系发展。

为了实现“培养懂生活、知感恩、能担当、有智慧的新公民”的办学目标,学校进一步提炼形成了“三化五学”教学模式。这为今后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完满成长提供了很好的“遵循”。

“学生需要成长,教师同样也需要成长。尊重每个人成长的需求,是学校变革的逻辑起点。”

在李凯的心目中,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成长犹如构成美丽花朵的许多花瓣,没有主要与次要的花瓣之分一样,同样重要。而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教学技艺的增长和道德的成长也如一物两面,同样是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的。

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在学生身上,关键问题是教师从学生成长的快乐中找到幸福的源泉。为什么我们的教师早早地出现了职业的倦怠,没有了往日的豪情和当初对教师职业的眷恋?

以前,教师的专业发展只关注了教学的专业化,忽视了教师的德育专业化,使本来具有完满结构的教师专业结构不再完整,人为造成了割裂与分离。现实表现是“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只会教学不懂德育”。机械重复、单调乏味,缺乏有生命低语的生活,能有什么教育幸福可言?

“没有教师的健全完整发展,就没有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师生成长的需求是学校推行改革的逻辑起点,必须变革来颠覆片面而割裂的育人观。”李凯说。

为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到方方面面,学校决定把教学、政教两个处室由一位副校长分管,使教学和德育工作合二为一,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这一创举使‘德育生活化’‘生活化教育’‘教学与德育的育人整合’有了科学的机制保障。”副校长李波说。

李凯敏锐地发现,在教师的专业结构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短板”,成为制约教育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主题”,不能光停留在口号上,学校必须设有一个专门培训机构,全面担当起教师培训的任务。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调查,李凯校长和班子成员决定将发展全面、热爱科研事业的公彦利老师选到师训岗位,全力协助校长实现教师教育这一校长的“第一要务”。

2.让人人有尊严地成长

走进二十二中教学楼,每个班级的走廊里都有一面笑脸墙。笑脸墙上贴有每个孩子灿烂的笑脸,笑脸的下面有一句发自孩子肺腑激励自己、鼓舞别人的语言。笑脸墙的旁边,写着“闪光点就是生长点”。在这个专栏内,也有属于每个孩子的一张表格,记载着每个孩子在老师、父母、同学的关怀呵护下茁壮成长的印迹。体现了二十二中“学生为本、成长至上”的文化治班理念,也展示了师生之间智慧和思想共鸣的历程。

“笑脸墙上最初展示的是优秀生的笑脸,当优秀生看到自己的笑脸时,都很自豪、高兴,但是当他们发现同伴在笑脸墙上找不到自己的笑脸那种失望、沮丧的心情时,他们很是难过。”班主任李晓燕老师说,“为让每位同学都能张开幸福、自信的风帆,后来把每个同学的笑脸都展在笑脸墙上。”

二十二中的每位班主任,都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动人故事,成为学校宝贵的育人资源。每当回忆起这些故事和育人历程的时候,由衷感到教师的幸福更多的是来自于每个学生的成长。“做教师的尊严大概也出于此吧。”李晓燕老师说。

八年级(2)班有个叫郑秋晨的同学,不知什么原因,她有个故意“躲避周一”的习惯。一天,她找到班主任公彦利老师说:“老师,我想换个座位,行吗?”“你为什么要调位?”“组长嫌我拖组里其他同学的后腿,提问题时也不理我,我想换个小组学习。”郑秋晨是一个文静的女生,但学习上不用功,学习成绩一直徘徊在下游,在班里得不到其他同学的重视和关注。

在班级管理中,小组间学生座位的调换是按规则出牌的。规定座位调换在学期初进行,要求每学期轮换一次,座位调换主要根据上学期小组自主管理的综合积分,遵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有序执行。

“每个人不论年龄大小,都是有尊严的。郑秋晨同学虽然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有一颗上进的心,有渴求成长的强烈热情。”公彦利老师想到这里,决定和班委商量,为郑秋晨同学“破例一次”。

这次“特殊的决定”,使郑秋晨同学一改常态:每天早早到校,当其他同学到齐时,教室里已整洁有序了。渐渐的,她在班里同学心中有了“位置”,收获了从没有过的自信和尊严,她的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座位调整对于整个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的确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由于公彦利老师的“特殊决策”,为一个逃避周一、不求上进、几近辍学的“边缘生”脆弱的幼小心灵注入了“尊严与信心”元素,为郑秋晨的一生注入了后续发展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中有句名言:“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是的。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在于将每个人的内在力量激发出来。当一个人的内在力量觉醒之后,他的一切行为就会变得主动自觉,就会唤起潜在的成长欲望和无穷的动力。教育者的根本任务不是别的,就是为学生成长搭建平台,提供成长的机会。

20139月,李庆珍老师接任七年级(2)班主任,在最初的两个星期里,她每天坚持跟班,班级事务自己一人包揽。加上原来指定的班长性格文静,不爱管事,缺乏凝聚力,班级氛围散漫。一次中午学校开展活动,李庆珍让班长维持自习纪律,结果班里乱成“一锅粥”。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每个孩子都希望有尊严地自主成长,我们切不可以包办代替的方式,替代学生的独立发展。”组建一个新的班委、推行自主管理,重建班级文化的想法,一时萦绕在李庆珍老师的脑海里。

为了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李庆珍决定采取民主选举,公推公选班长。评选结果一出来,大出李庆珍预料:苗壮同学全票当选,成为新任班长。

之前,这位苗壮同学一直没有引起李庆珍的关注。当对苗壮的生活情况了解之后,她对苗壮产生了好奇与不安。

好奇的是,苗壮的老家在苍山,离学校有一百多公里远。六年前,年仅7岁的苗壮离开老家,来到罗庄镇陈白庄和他姨母一起生活。由于苗壮姨母举家生活的变迁,留下苗壮一人独自生活。等到升初中时,出于对孩子以后发展的考虑,苗壮的父母决定让他住在罗庄。在没有亲人陪伴的情况下,他独自一人在这里求学、生活。

不安的是,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由于事务性工作,忽略了对班级学生生活情况的全面了解,没能尽上教师育人的一份责任。

两个月后,学校学生发展中心对苗壮进行了表扬:“苗壮同学热爱班集体,维护班级荣誉,当好老师的助手;体贴父母,主动为父母和老师分忧,自己生病不给父母说,不让父母担心。”

苗壮独立生活、自立自强的精神打动了全体老师,感染了全体同学。他所在班级多次被评为校级、区级优秀班集体。苗壮的事迹很快传遍了其他班级、社区。校长李凯在升旗仪式上,动员全校师生学习他自尊自立、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事迹,号召全体同学争做“懂生活、知感恩、能担当、有智慧”的好少年。

每一个学生犹如一颗饱满的种子,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和阳光雨露,就能破土萌发、茁壮成长。从事教育的每一个人,都应为学生成长搭建服务的平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只要用大爱和智慧点燃学生心中成长的欲望,就会迸发出成长的缤纷火花。

 

茁壮成长:每一个学生应有的权利

 

李凯认为,每个孩子都能从自己的身上找到“闪光点”和成长的生长点。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视角,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途径,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优发展。

1.把成长权还给每一个学生

每年的母亲节,二十二中校园每个角落都布满各色各样的鲜花,整个校园散发着浓郁的花香。这一天,每一位同学的母亲都要走进校园,来体验、欣赏孩子为自己亲手栽培的“母亲花”,成群结队的蝴蝶和蜜蜂伴随着母亲们的欢笑声翩翩起舞。每到年底,二十二中团委都要为学生布置一道寒假作业——为自己的母亲种植一棵最令她喜爱的花卉。

母亲节这天,学校要举办一次花展,展示学子们栽培“母亲花”的成果。为了体现学生的劳动过程,在花展这天同时展出花卉的说明文、栽培过程的图片和亲子之间的感言。

二十二中人以独特的智慧,将一项小小的种植活动赋予道德意义,成为极富育人价值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教育中,受到了因劳动带来的感恩、审美和创造的教育。在花卉栽培、管理和对花的呵护中,也学会了像花一样在阳光雨露下的成长。

基于对学生主动成长的思考,李凯尝试提出了生活教育的三个价值序列。这三个价值系列分别是:学会生存、珍爱生命;创造生活、享受生活;自我实现、追求卓越。这三个价值序列要求每位教育者在课堂上,在学校生活的时时刻刻,在校园的角角落落,都要有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发掘、培植有意义的鲜活教育资源和元素,将育人效应发挥到极致。

初中阶段的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一个人如果知识出现断层,可以用时间来补偿;要是做人或价值观出现了断层,就是用一生的时间也难以弥补。”李凯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认为,学校要抓住一切机会,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

为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发展,将成长权还给他们,二十二中开发了成长主题系列活动课程。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实施生活教育课程化实验,做到分阶段、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

“学校的每项改革与实践要以尊重差异为切入点,以唤醒生命为起点,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为价值追求。”李凯说。

二十二中的老师们根据学校的规划,结合自己的特长爱好,分别开发了学科延伸(拓展)类、艺体类、地方文化类、生物种植类、工艺制作类等各种校本课程,形成教育主题菜单,供学生自由选择。

这里的学生们都会根据教师提供的课程菜单,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成长需求自由选课,适时自主调整菜单,和同伴一起共同研究、一起探索,实现着自主成长和自我发展。

为了检验主题教育成果,学校根据兴趣小组参与人数的多少、每次活动的质量、研究性学习成果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师生参与校本课程建设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每逢节假日,学校都要开发一种“生命·实践”教育特色活动课程,以手册的形式发到每位学生的手上。开学后,把父母签字的活动手册上交,并以班为单位组织交流汇报会。课程要体现学校主题教育价值,内容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实际和生活地域文化,还要与学科教学对接。学校不再布置大量作业,将假期生活作为一种“大课堂”,巧妙地将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社区,形成了教育“接力棒”,使青少年教育的“薄弱环节”不再薄弱。“这些孩子主动替他们的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当一次厨师,参加一次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学生们从中受到责任、理想的教育。同时,孩子父母也从孩子的成长中感受到由衷的喜悦,促进了家校教育的协同发展。这种教育‘减肥’方式,把课堂搬进了家庭,搬进了厨房和社会,收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罗庄区教研室王才之老师说。

李凯认为,离开生活的教育,是空洞的教育;缺乏体验的教学没有生气;缺失了创造的教育,毫无意义。二十二中人把生活体验教育引入校园,为每个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自主体验、自主创造的平台和机会,促进着他们的主动健康成长。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教育在二十二中校园里无处不在。学校设立了值周班级制度,每周安排一个班级作为值周班级。规定班主任为值周校长,班长为值周校长助理,值周校长带领本班学生对学校进行一周的管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了理解,在执行中养成了习惯,在劳动中体会了尊严,在助人中感悟到奉献的快乐。

每年的5月份,学校都要组织八年级学生举行一次“远足”活动。40多公里的路程,孩子们要当天往返,校长带领全体老师走在队伍一侧护送着学生。在通往万亩武河湿地、罗庄科技馆、动植物园、临沂大学的路上,留下了学子们艰苦跋涉的脚印和身影。

陈汝贵班里有个叫孙梦雨的同学,体重180多斤,除了“胖”之外,是一名非常不起眼的女同学。这次远足一直走在班级队伍的最前面,路程刚走了一半脚就磨破了,鲜血浸湿了袜子,钻心的疼痛让她走起路来一瘸一拐,慢慢地落在了队伍的后面。陈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连忙联系学校的护送车,想把孙梦雨同学送回学校,但是孙梦雨同学却拒绝上车,要求和同学们一起走到目的地。一路上,同学们分批保护在孙梦雨旁边,陪她聊天、讲故事,一起观察路旁的庄稼,一起感悟“长征”的艰辛,一起收获付出的快乐。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还是人。教育要扎根生活,没有丝毫理由脱离对人的关注,对人的生命的关怀。无论什么特别的孩子,他们的尊严都渴望得到尊重,心灵都需要呵护。教育者就要善于把任何一项活动赋予育人的意义,把成长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快乐成长、健康成发展,不断使他们的生命丰腴起来。

2.赋予每一个学生自主的学习权

学生在校生活65%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就是师生人生的舞台,师生在课堂生活得如何,就是他们的人生状态如何。

一项关于同步课堂教学结果的调查,表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听懂教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似懂非懂,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成了课堂的“看客”。这就人为造成了教育的不均衡现象。

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都有自己的学习权力。如何改进师生的课堂生活状态、提升学校生活质量,实现每位学生的学习权,成为教改的一项重大议题。

为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二十二中人勇敢地与传统同步教学较劲。他们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将“活动(作业)、小组合作、分享表达”三个关键元素引入课堂,在前期课改成功的基础上,决定对“活动式自主课堂”进行深度建构。

20125月,学校将小组合作机制引入课堂、引入管理,提出了“以学为本、主动成长”的教学理念,探索运用以“组织、活动、评价”为要素的小组合作教学策略,形成“三化五学”课堂教学模式。达到在每个班级,小组内、小组之间师生相互合作—倾听—分享,共享合作学习创造带来的快乐,实现课堂教学的文化品位得到全面提升的目标。

“三化五学”教学模式强调“三化”,即“教学主题化、课堂生活化、知识问题化”。所谓“教学主题化”,要求在课程设置、组织教学、开展活动时,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主题,注重批判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处理复杂情景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养。“课堂生活化”就是善于发掘生活中蕴含的教育性资源,寻找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点、课堂与生活的结合点、教育与成长的契合点。“知识问题化”就是要求实施问题导学,增加学习过程的挑战性,对知识进行问题化处理,让学生充分体验用智力解决困难、战胜困难的乐趣和成就感。

“五学”强调学校的管、教、评要以学为本、以学生成长为主体,针对学生成长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视不同情况实施自主学、诊断学、补偿学、巩固学、自评学,因学定教,以学论教,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

在具体实施中,他们把组织创建作为师生、生生之间课堂关系的载体,赋以道德含义,并通过道德关系把师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成长共同体”。

为此,他们对“课堂组织”进行了重构,建立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学习小组。通过建立小组文化(组训、组规、组约),让学生同呼吸、共命运、同成长。

活动是学习的媒介、知识的载体,是保证学习者多种感官参与的脑力劳动过程。在活动方案设计上,他们按照“两性(挑战性、刺激性)两高(参与度高、思维含量高)”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生生的潜能和团队智慧,以期达到“全面参与、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教育效果。

一天,体育老师诸葛志海给七年级(1)班上前滚翻的课。活动准备环节,尤其是颈部准备运动时,班里邵长鑫同学摇头晃脑,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练习一开始,很多同学因为低头含胸这个环节领悟不够,动作不到位,脖子折得有些疼。邵长鑫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简直有点恼羞成怒了。“老师,你说咱们学习这个有什么用吗?又不能增加力量,也不能长个子,还弄得我脖子疼得难受,我不想练了!”

“你确定不想练了?”诸葛志海问道,“那好,我就把这个练习的用处说给你听。你看呢,撑垫子,低头含胸,顺势滚动然后起立,似乎这仅是个技术动作,没多大意思。可在生活中用处就妙极了。比如某一天,你在走路的时候不小心,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那不得摔倒吗?要是手先着地还行,如果脸先着地,可能的结果会是你那小脸蛋‘挂了彩’,岂不是自毁形象;要是再鼻子先着地,以后喘气得用嘴了。再说,如果周围那么多人在看着你,你邵长鑫的脸往哪里搁啊?到那时候,估计脸都肿了,人家都认不出你了。但如果学习了前滚翻,那可就不一样了。要是遇到这样的情况,顺势来一个漂亮的前滚翻,安然无恙。然后拍拍身上的尘土离开,真让周围的人心生羡慕。你觉得呢,邵长鑫同学?”

“好了,老师别说了,我们快练吧。”邵长鑫打断了老师。在以后的运动学习中,邵长鑫很努力也很刻苦,技术动作掌握得很快,还当上了体育课的技术小组组长。

内在尊严感的产生和荣誉感的获得,是一个人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如何激发学生尊严感和荣耀感,使之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内驱力?

“课堂即人生,生活即教育。”二十二中人对课堂与人生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生命自觉的高度!

为深度构建“生活教育”体系,学校要求教师深入发掘生活中蕴含的育人资源与价值元素,将每个学生个性生命成长与学科知识融合,以达到优化课堂、减负增效的目的,让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有效地增加了课堂教学效益。

学校先后在地理、物理、英语、语文、体育等学科试验,积极探索生活与学科整合的规律。作为生命学科的语文,在传统模式下显得低效、无力。尤其是作文教学,枯燥乏味,让学生头痛、老师劳神。作文课上,学生往往要苦思冥想,搜肠刮肚地琢磨半天,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少了生命蓬勃的气息。这样的作文教学,既无法发挥学生丰富而鲜活的想象力,又难以达到预期的练笔效果,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更无暇顾及了。

为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益,让作文成为每个学生终生受益的生活技能,学校提出了“生命化主题作文”改革设想,要求在作文主题设计上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情。

通过写“我的老师”“心目中的父母”“身边的同学”“身边的环境”“喜欢的动植物”等活动,让学生在描述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物、活动、事件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和创新,受到鲜活的生活和做人的教育。“学生在自由的生命表达中激发了热爱生活、参与活动、创造生活、享受生活的热情,从而培养了学生从小热爱写作的终身兴趣。”副校长李波介绍说。

就这样,一篇篇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富有灵气、富有创意的作文,在班级、学校、同学之间得到交流与展示,100多名同学的文章在《创新作文》《中学生作文》《沂蒙晚报》等报刊发表,同学们看到自己创作的成果得到了展示,激发了生命自尊感和成长的荣耀感。

 

从超越走向卓越

 

如何深度推进“生命·实践”教育,凸显学校办学特色,让教师特色成为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发展的支撑?201311月,学校在全市率先组建成立“教师发展学苑”,作为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支撑平台。“因事设岗、按需用人、自由发展”,使教师发展学苑成了教师幸福成长的乐园、花园。

1.超越自我,从反思开始

在李凯的博客里,收到了来自语文老师白娟的一封来信。信中这样说:“校长,在您的带动下,老师们几乎每天都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说实话,自从书发给我后,一直躺在桌洞里‘睡大觉’。是您在升旗的时候、班主任会、全校教职工会,甚至在评课时,不止一次地提到‘苏霍姆林斯基’,点燃了我要试着一读的兴趣。当我读完第一遍的时候,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要是刚参加工作就读这本书,现在早该是一位名师了。”

白娟的反思,道出了大多数教师的心声。也许,很多老师在教学生涯中,因为缺少了读书这个主业,使得教师的专业成长变得单调、乏味。

20131231日,二十二中举办了一场“悦读”分享活动,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庆祝元旦。一场别开生面的“庆元旦”活动,让大家分享到每位同伴因阅读带来的幸福感。大家交流着心得,传递着思想,也收获了因悦读而带来的喜悦之情。

“改变教师,应首先从改变教师的价值追求开始。”2012年以来,学校出台了教师读书管理制度,建立了师生“悦读”分享制度。每到节日放假前,学校举行一次读书“悦读分享”活动。每位师生都要展出自己的读书成果。通过朗诵、诗歌、故事、报告等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使全体师生徜徉在浓郁的书香、诗韵之中,享受阅读带给对人生的启迪和人格的滋养。

悦读分享席上,李丽老师由衷地欣赏傅圣明老师谦逊的读书情怀,称许说:“他房间里满满一墙的书,却自谦自己是‘脚上沾满了泥巴,却没穿长衫的人’。”李文华老师说:“教育要了解孩子的‘缺失部分’,让他们多阅读可以增加孩子的心智。”王兆娟老师说:“课堂上让学生思考,就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黄志强老师说:“让学生爱你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对你的课感兴趣。”……大家分享了读书成果,交流了思想,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整个活动散发着蓬勃向上的气息,让教师们找到了职业的幸福源泉。

一年一度的主题“悦读”活动,让每位教师从中享受着读书带来的幸福,享受着读书带来的实惠。一年下来,学校的每位老师都收获了不同程度的专业成长,老师们的脸上都洋溢着青春的文化气息,身上散发着浓郁的书香味道。

读书即成长,读书即生活。老师们通过“读经典、夯实学术底色”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让老师们从生命自觉的高度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使课堂有了更高的文化品位。

“悦读分享活动,体现了二十二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和高远的教育智慧。这种活动将会揭开学校以教师的幸福成长推动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罗庄区教研室主任陈炳伟说。

在教师充分阅读基础上,学校以“关注课堂、走进课堂、研究课堂”作为教师专业研修的根本抓手,成立了各具特色的项目研修小组。先后举行了“特色项目研修立项论证会”“方案论证会”“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书论坛”“我为团队添光彩”赛课等活动,每位教师在活动中碰撞思想、启迪智慧,每位学科教师找到了适合自己专业成长的“最近发展区”,找到了专业发展的创新点和生长点。

文飞老师通过参加课例研究,她的课堂发生了质的改变,由原来不受学生欢迎,成为学校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她对地理课程进行整合,给地理课堂起了一个名字叫“到大自然中旅行”。在她的课堂上,每节课都要带领学生“旅行”一番: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世界走向中国。每到一个地区,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地理资源、人文景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地理知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学《多变的天气》一节时,她创设了一个带学生到北京香山去旅游的情景。把学生“带”到香山脚下,当问起学生“香山景观美不美”时,学生回答:“什么都看不到”——原来香山被雾霾笼罩了!

针对雾霾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文飞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作为学生,面对严重的雾霾天气,我们在环境保护方面该怎么做呢?”面对提问,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文飞发现,一个叫周浩的男生高高地举起双手,文飞给了周浩一个发言的机会。“每天少用一次性筷子,少用塑料袋,多种植一些树木来保护环境;还要建议自己的家长出门少开车,多骑自行车,因为自行车对大气环境没有危害还可以锻炼身体。”

好的教育就是如此,学生在无痕和无声中受到“有益”的道德教育,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因此油然而生。

文飞老师凭着对人生课堂的反思,她的课堂有了与众不同的品位。多次获得市级教课比赛一等奖,多次在全市举行市级公开课,并在2013年“课改红旗教师”评选中脱颖而出。

白娟老师的课堂,犹如她的名字,简洁、明快而富有韵味。她是一位教龄12年的语文老师,平时把“同伴互动点评”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她的课堂都用学生的姓名来命名学习小组,在小伙伴之间组间、组内相互点评时,他们往往会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点评,彼此之间摩擦出了思想的火花,锻炼了学生大胆表达、积极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师生间分享到了因创造带来的快乐。

教师因学生而成长,学校因师生成长而发展。而这,就是二十二中成功办学的秘诀所在!

2.搭建平台,让教师在群体肩膀上飞翔

在李文华老师的随笔里,记者发现了这样一句个性签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记者走近她时,发现李文华老师已是一位2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

在一次“悦读分享”活动中,李文华那热情洋溢、慷慨激昂的发言,绝不亚于一位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的豪气。她因喜好阅读而生成的智慧与思想,博得了老师们的阵阵喝彩。

当问起她读书为何如此执着时,李文华说:“学校为我们搭建了各种成长的平台,提供了多样的成长机会,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地成长。”

传统“一对一”“单兵作战式”的培训,滞缓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消弭了教师生命的个性特色和教师幸福感,也很难使学校教育在一段时间内有一个大飞跃。

为使教师群体有一个快速成长,201312月,学校多方筹措资金购置了“课堂实时录像系统”,使课例的专业化研究成为可能,也为每位教师有效反思自己的课堂提供了条件。

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提升培训的效益与质量,让老师们充分地享受因专业成长带来的尊严感和幸福感?

201412日,现代化录课系统的安装调试成功,以及课例研究实时录像及课堂教学监测系统仪式启动。“这给教师培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学校走上了办学与教育现代化有效对接的轨道。”李凯满怀豪情地说。

“教师发展学苑”的运作,先是把有共同爱好、专业兴趣、学科相近的教师凝聚在一起,组建成了不同类型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后又通过建立“临沂第二十二中学课例直播群”,将“课例”进行网上直播,老师们坐在电脑前边听课边实时点评,学科教研员、外地专家也可从网络上参与互动,老师们戏称“小论坛,大智慧”。这种颇具特色的校本研修活动,拉近了老师们和校长的距离,打破了校长和教师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了校长和教师之间、教师和教师“零距离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为使教师实现“有根”的成长,学校不断创新研修方式,先是从课例研究入手,通过同伴研修、团队研修、特色项目研修等校本研修系列活动,对教师课堂进行精致化打磨,让教师专业成长具体起来。

“培训思想的专业化、培训手段的专业化、培训技术的专业化、培训过程的专业化,更便捷、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教师群体的个性化专业成长,让每位教师都从中得到有益的反思、感悟和启迪,从而唤醒了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自觉。”

为体现对教师专业成长规律的尊重,学校相继制定了《学校优秀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愿景》,出台了《特色教师、红旗教师、年度创新教师、功勋教师评选办法》,逐渐形成了二十二中教师梯级培养与评选制度,让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峰可攀。

学校先后推出了“身边的感动·月度教师”“身边的感动·年度教师”“特色教师”“课改红旗教师”“年度创新教师”“功勋教师”等系列评选活动。

每位教师从自己的个性特点、学科特色出发,确立最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制定个人专业成长规划,确立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目标。

在教师发展激励机制中,有两个参评序列即以师德为核心的“身边的感动”序列和以专业成长为核心的“特色教师”序列。要成为“特色教师”“课改红旗教师”“年度创新教师”“功勋教师”,只有具备“身边的感动·月度教师”和“身边的感动·年度教师”资格,才有条件参加评选。“身边的感动·月度教师”每月评选一次,而“特色教师”“课改红旗教师”“年度创新教师”每年评选一次;“功勋教师”是教师在学校获得的最高荣誉,从连续两年获得“年度创新教师”人选中产生,评选名额最多不得突破两名。

“梯级教师荣誉评选制度的实施,使每位教师都能按照自己的特点和成长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从而实现了每个人的最优发展。”李凯说。

在探索学生成长规律的同时,也相应形成了教师梯级培养机制,总结出教师自身成长的规律。他们按照“悦读分享—主题讲座—课例实践—辩课互动—点评提升—研修反思”方式。这种“六段”互动式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赢得了老师们的青睐。每位教师在最感兴趣的生命体验活动中,不断实现着更高目标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王兆娟老师借助“名师工作室”的同伴研修,迅速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罗庄区名师,由她带领的团队研究成果捷报频传;公彦利老师积极推进“生活化物理课堂”教改实验,使他一跃成为山东省教学能手;李庆珍老师让学生即景表达、即席写作、即席成长的“英语情景教学”,李晓燕老师的“语文主题教学”、于瑞溪老师的“数学学本课堂”、陈普庆老师的“思维课堂”,白娟老师的“点评因子”激发的智慧课堂等等,这些各具特色的课改实验使每位教师在专业特色路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由于每位教师的特色发展和幸福成长,学校迎来了万紫千红的喜人景象,“真教育”春天到来的脚步声也越来越近。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尊重教材的发展性,尊重自己的教育哲学”是二十二中人一直高举的三面旗帜。由于有了教师专业的充分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使每一位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路上找到了自信,收获了尊严,从而实现了教师群体的优秀发展、卓越发展。

没有基于生命个性的因材施教,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就没有师生具体真实的成长。二十二中人在“生命·实践”教育品牌的探索实践中,凝结形成了活动式自主课堂、生活化教育、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模式等许多教改成果。学校先后荣获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全国写字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临沂市教学示范学校、临沂市特色创建和精致管理窗口学校等20余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二十二中人在和谐发展的轨道上,善待教育的每一细节,时刻把师生成长记心间,坚守“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信念,让教育的每一细节充盈着生机与活力,让教育人充溢着生命成长的气息,在“生命·实践”教育实验路上越走越远。

 

结束语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人们千百年来的夙愿。宏观意义上的教育均衡,往往是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均衡,而微观意义的均衡则是学校内部班级之间、教师之间和学生群体之间有内涵、高品位的均衡发展。二十二中人以坚韧的毅力、超拔的智慧、坚守改革的文化精神,用智慧启迪智慧,用灵魂唤醒灵魂,用人格润养人格,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权和学习权还给他们,让他们不因性别、不因年龄、不因民族的差异而得到最优发展,从而实现了“人人成长,个个成功”的深度均衡,走出了一条“让教师、学生和学校生态和谐发展”的办学新路。

 

(《山东教育》201478月第232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