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作文要有“度”

发布日期 : 2014-05-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滕州市柴胡店中学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从属的地位,学生完全成为作文教学的附庸。这样的作文教学,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调动起来,作文的潜能也没有发掘出来。随着人们对作文教学弊端的反思,作文个性化成为新课程改革中写作领域被广泛关注的话题,倡导“个性化作文”的观点引起大家的共鸣。它针对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和学生作文“假、大、空、程式化”等不良倾向提出突出个人立场、注重形式创新、发展个性语言等主张。这些主张可谓切中要害,对改革当今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有着极大的启发。然而,在理解与赞赏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从其良性发展的方面做一些思考:在推动作文个性化的进程中,也应该把握好“个性化”的“度”,而不应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立场鲜明不等于自我封闭

一篇文章重要的东西是精气,或者说叫作钙质。一味“闭门造车”,关起门来作文会丧失自我,自我的缺失是对生活的漠视,对自我的漠视。“个性化作文”倡导思考与解读世界应该站在学生的自身角度与立场,真正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并力争从新的方面认识事物,言他人所未言,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这诚然是十分可取的。但是,对个人立场的尊重并非任由个人态度与观感的泛滥。如果作文只是单纯个人情绪与认识的某种宣泄,而不是个人社会化情感与态度的表达,那么它将变成个人笔头的呓语,既令读者情感上不能接受,更缺乏作文应有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有些学生过分张扬个性,作文一味宣泄个人的心境和情绪,意象太过朦胧,充满风花雪月、离愁别绪,文字几乎从无现实指向,读者读后缺少启迪和感悟;又有些作文观点有失偏颇,对一些社会现象强烈不满,对人性过度贬低,对国人过分抨击,并以此为深刻,这都不是真正的“个性化”。

好的文章,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观点和丰富的生活积累与知识积累,情寓其中,生活味也深入其中,这样的作文既充实又美好。因此在书写个人情感与思想的时候,一定要把握“社会化”“生活化”原则,不管写哪一领域,只要按照这一原则来“个性化”才会引起关注甚至共鸣。

二、形式创新不等于形式至上

“个性化作文”针对过去作文中大搞模式,千文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提出形式创新的主张,这对革除作文中新的“八股”习气起到极好的作用,为作文的创新找到了突破口。陀斯妥耶夫斯基说过:“真正的艺术都懂得分寸。”这就告诉我们在倡导形式创新的同时,一定要防止忽视内容、形式至上的偏颇。有的学生的作文是毫无内容的简单叙述,在无趣与无聊中记录着自我的经历与过程。这样的作文即便形式再新,读起来也味同嚼蜡。单纯追求形式的突破使作文创新往往陷于一种新的套路,仍旧未能摆脱过去的那种技术演练的怪圈。

比如某些学生在作文中过于强化形式,一味标新立异:滥用小标题,作诗歌,写剧本、法院审判书、药品说明书、实验报告书、数学证明题等等。像这样为技巧而技巧,将走进形式主义的歧途,作文就缺少了文学鲜活的形象。殊不知,最优秀的作品总是形式与内容的最恰当的组合体,而不可能仅仅来自一件表层独特的外衣。

三、个性语言不等于个人语言

“个性化作文”针对过去作文中的“口号语言”现象提出“个性化语言”既能表现自我个性与情绪的语言。有些学生打着“个性化语言”旗帜,在写作中只是将自己生活中的语言不加锤炼与修饰地照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怎样表达就怎样表达,将语言平庸化与原生态化。对创作大家而言,“平庸化”或“原生态化”可能是一种返璞归真或别开生面的技法,但对于初学写作的中小学生来说则是有害无利,它意味着语言学习与创作的停滞不前,实际上是语言的虚无化。

还有些学生在作文语言的运用上,出现另一种极端:随着阅读的积累、阅历的增长,“驾轻就熟”于一种华丽丰腴,并且美其名曰“性灵”的语言风格,实则是故作玄深。这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对写作的内涵要求缺乏应有的把握,字里行间缺乏应有的真情实感。这里试举一例:

剖开尘世的杂乱,我用闪亮的双眼窥探这世界,生机盎然的世界,一切的爱恨情仇都在无声的世界里画上了句号,留下的只是生命,生命包裹着傲然于世的洁白,深邃华丽,晶莹剔透。当污秽想要玷污它时,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带着无瑕离去。

这样的作文往往因“显示了良好的语言功底”等原因颇受好评,甚至屡考不败。所谓个性的语言难道就是这种缺乏实际思想内涵,空有浮华外表的词句吗?

因此在倡导个性化作文的时候,要科学地把握恰如其分的度,否则矫枉过正,容易用一种新的谬误来纠正另一种谬误,这对作文教学显然是误导。

 

(《山东教育》20144月第1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