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让生物课堂更高效

发布日期 : 2014-04-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胶州市第四中学   张亚丽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喜欢富有变化的刺激。当刺激使人兴奋时,人的思维、意志和力量会达到最佳状态或超常发挥。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创设别具一格的学习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充满诱惑的情境中主动参与、体验成功,从而提高生物课堂实效。

一、创设体验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体液免疫”一课时,我们可创设体验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角色扮演体液免疫的过程。

1:我是抗原(病原体),我要侵入你们人类的身体。

2:我们有强大的“作战部队”。我是吞噬细胞,我可以摄取、处理你,将你的抗原暴露出来,再传递给T细胞。

3:我是T细胞,我受刺激了,我可以产生淋巴因子,还可以把抗原传递给B细胞。

4:我是B细胞,我也受刺激了(少数抗原也可以直接刺激我),我就增殖、分化,大部分形成浆细胞,少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5:我是浆细胞,我可以产生抗体,抗体可以与抗原结合,从而抑制抗原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6:我是记忆细胞,我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时间后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7:我是吞噬细胞,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我会把它们吞噬消化。哈哈……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创设体验情境能使学生情绪高涨,主动参与课堂展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得到锻炼,生物课堂实效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创设故事情境,训练学生思维习惯

趣味故事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感观,活跃学生的思维,突破教学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创设故事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还能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例如,“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比较难理解,我们可通过趣味故事的诱惑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过程:许多母亲各自领着自己的孩子到电影院看电影,母亲(tRNA)有两个特异性端,即左手和右手,左手拿着电影票(反密码子),右手领着自己的孩子(氨基酸),来到电影院(核糖体),找到座号(遗传密码),将自己的小孩安排下,然后离开电影院。这样,许多小孩(氨基酸)就通过母亲(tRNA)领着(携带),按照影院座号(mRNA上的遗传密码),排成了一定序列(多肽)。又如在学习“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时,可让学生通过阅读硝化细菌的“自白书”来理解化能合成作用:我们叫硝化细菌,不过可不是帮助你们消化大鱼大肉的那个消化哦。我们兄弟二人,哥哥叫硝酸菌,弟弟叫亚硝酸菌,因为我们哥俩老是形影不离,长得又酷似双胞胎,人们就把我们统称为硝化细菌了。大家如果不用显微镜是根本看不见我们的,科学家叫我们自养型细菌,我们用最简单的无机物如二氧化碳为碳源来构成我们的身体,就像水草是利用光能来养活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利用化学能而已(把二氧化碳和水在化学能的作用下合成葡萄糖)。好啦,聊了这么多,再见了朋友们,我们干活去了。

通过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趣味故事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生物知识,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达到预设的学习效果。

三、创设科学史情境,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史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密切关系,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生动教材。我们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物科学史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根据科学家研究过程来创设情境,能帮助学生深刻记忆和理解知识。例如学习“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时,就可以创设科学史情境,通过展示细胞学说创立过程中每个时期的经典图片,让学生对细胞学说的创立过程有感性的认识。如,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使用诞生不久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切片,首次发现蜂窝状的植物细胞;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一切植物的基本构造,细胞不仅本身是独立的生命,而且是植物体生命的一部分,并维系着整个植物体的生命;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受到施莱登的启发,结合自身的动物细胞研究成果,提出一切动物组织均由细胞组成,从而建立了生物学中统一的细胞学说;1855年,德国病理学家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的著名论断,完善了细胞学说。又如在学习“基因的分离定律”时,可设置以下情境引领学生从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①让学生介绍孟德尔的生平及孟德尔所用的实验材料豌豆的有关知识;②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③孟德尔对实验现象进行的分析(提出假说);④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⑤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总结规律)。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沿着孟德尔的探索过程进行思考,从实验中领悟其蕴含的科学方法。

创设科学史情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并从中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不懈探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科学精神。

四、创设探究情境,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习为主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探究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把某一部分的内容创设成各种探究课题,让学生自主选题,合作探究,最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成果。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时,可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课题名称中选择自己要探究的课题:①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氧气;②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淀粉;③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光;④验证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⑤验证光合作用产物中的氧来自水。让学生在了解有关光合作用探究经典实验的基础上,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滔滔不绝的演讲者,而是参与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甚至参与学生筛选资料、分析资料,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究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创设探究情境,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既有趣又丰富的探究结果,同时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贴近生活的艺术。教育即生活,在新课程理念下不仅要构建知识的课堂,更要构建生活的课堂。创设生物学习情境,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情境中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确立生活信念,获得发展内驱力。创设学习情境有利于解决教学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强化,兴趣被激发,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

 

(《山东教育》20143月第9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