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动丰富的思想品德课堂

发布日期 : 2014-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平度市实验中学   李春邦

 

近年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或轰轰烈烈或润物细无声地进行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照本宣科、填鸭式、说教式的课堂逐步让位于自主探究式、小组合作式及生活化的课堂。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思品课堂了无生趣,枯燥无味。因此,摒弃旧的教育观念,让思品课堂越枯燥、乏味、说教式的老路,让思想品德课生动起来,让学生爱学、乐学,成为当下广大思品教师必须正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探索,以就教于同仁。

一、利用网络,丰富课程资源

现在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更能够从视觉、听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教材的主要变化就在于将学生所遇到的要解决的问题以多样化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上,集文字案例、漫画实物图片、名言警句、思考讨论题目融为一体,通过对学生循循善诱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多媒体的优点在于更能够将这一特征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

比如,在讲解《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我就运用了大量的图片:那生机勃勃的田野,那栩栩如生的动物,那丰饶的大地,那潺潺的流水,那远方的飞鸟云霞,那河流里的游鱼……将这一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既形象又生动。学生在如此氛围的熏陶下,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真谛。教学中,教师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适时呈现,是文字还是音乐,教师心中一定要有一盘棋。

二、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要让思品课堂真正生动起来,就必须时刻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转换角色,由教学过程的操控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参与者。在此,教师的引导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学生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形式来发挥作用,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比如,《挫而不折   积极进取》一课主要是围绕“怎样战胜挫折”这一问题展开的,采用田甜的故事材料并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又设计了相应的问题:A.田甜遇到了哪些挫折?B.田甜在挫折面前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如果在挫折面前倒下,她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C.田甜又是怎样战胜挫折的呢?学生在一段一段故事、一个一个问题的引导下分组进行合作探究、交流,达到心灵的激荡、情感的升华,从而提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润物细无声,重视情感的渗透

教育家陶行之指出:“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大课堂,体验来源于生活,又扎根于内心,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是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而体验式教学就是我们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学生走进生活、亲自尝试、参与表演、调查访问、角色换位、情境体验等形式,自主、积极、快乐地进行体验,达到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内化情感的目的,既突破重点难点,又满足学生好动,渴望表现自我的心理要求,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

比如,在讲《合作使生活之路更宽畅》一课时,我设计了“绑腿二人跑”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做到以知导行。在《挫而不折  积极进取》中,田甜因为高位截瘫只能用嘴咬着筷子敲击键盘制作动画,但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田甜的艰辛,体会到挫折,我设计了用嘴咬住笔在纸上画画的活动。学生通过用嘴画画、表演等形式体验挫折,感受挫折,心灵得到震撼,从而鼓起战胜挫折的信心,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内化所学知识,更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更好地进行了情感教育。现在的学生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宣泄,需要沟通。把课堂看作情感交流的场所,用自己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之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唤起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欲望是我们教师神圣的使命。再者,教师在上课时微小的动作也能消除与学生间的距离。如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我不是站在讲台上冷眼旁观,而是走到各小组,认真听,参与其中,必要时可以在组内发言;看到有学生开小差,可以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暗示其改正;上课与学生谈话时,上身要略微前倾,让学生知道老师是真心真意地对待他们,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四、举一反三,重视教法的选择及学法的指导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优化,首先要因教材而异,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选用不同的教法。如以政治常识教育为主的课,可用故事教学法、讨论交流法、参观调查法等组织教学;以道德品质教育为主的课,可用榜样教学法、谈心启迪法、行为辨析法等组织教学;而以行为习惯培养为主的课,则多用训练法、示范法等来组织教学。其次,要因学生而异。对低年级学生,要多用游戏、小品表演等方法;中年级学生可用讲故事、讨论等方法;高年级学生,则可多采用参观、调查、谈心启迪等方法。再次,要因教师自身的素质、特长而异。由于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不一,爱好、特长各异,因此,教师对教法选择要考虑发挥自身的特长,使教学方法的运用得心应手。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的。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每位教师除了对教法的研究外,更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我得到以下启示:(1)具体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如对初中材料分析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第一步,审问题,抓关键信息,确定“题型”(评析题、启示题、谈认识题等或为什么、怎样做等)。第二步,读材料,抓关键词句,分层,确定“主题、中心、方向”(一个或多个)。第三步,回扣教材,找到相关的原理或观点,确定“结合点、知识点”(一个或多个)。第四步,组织答案,再确认“题型”。思路开拓的方法是:围绕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打开三条思路:a.为什么?(原因)b.怎么样(意义或影响)c.怎么办?(措施   方法)(2)通过典型训练题的示范作用,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解题的技巧、方法,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鱼得水,游得轻松、畅快,且收获多多。

五、注重反思,强化反馈矫正意识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因素构成的一个信息交互系统。只有依据教学目标,不断进行反馈矫正,才能有效控制和改善教学过程,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和强化反馈矫正意识,让学生能清楚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及时调整。

但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的教师一节课下来,只满足于浅层次的提问,不具有思考价值的判断、辨析,脱离学生实际的导行,其结果是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情感、思想被排斥在外,得不到真实的展示、交流和指导,忽视了学生人格和道德心理的发展过程。学生往往只是根据教师的意图,被动地回答、讨论、辨析、选择,教师了解不到学生的真实思想和态度,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必须强化“反馈矫正”的环节。具体做法如下:

上课前,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在备课中综合考虑把握,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加强教学的目的性,提高可信度。

课堂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看学生是否达到预设目标,对不达标或认识有偏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指点和纠正,使其完成目标任务。知识方面的目标,一般要求当堂达标,对情感和行为领域的目标则可延伸到课外。

下课后,要继续跟踪和关注。学生健康的心理、情感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所以思品课的教学应做好课外延伸的工作。教师在课外要关注学生,了解教学实效,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思考出真知,创新才能不断进步。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教师和学生真正的提高,创新无论是在教师的“教”,还是在学生的“学”的过程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是教师成长,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创新永无止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应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山东教育》201412月第5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