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蔚蓝,无限辽阔

发布日期 : 2014-0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那片蔚蓝,无限辽阔

——青岛三十九中蓝色海洋特色教育纪实

《中国教育报》记者   魏海政

 

“当亲眼看见我们的学生自己动手提取出海洋生物DNA的那一瞬间,除了抑制不住的惊叹和兴奋,我更加坚信,探究学习的经历和体验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当我们的学生参加海洋科考满载归来的时候,除了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喜悦,我更加坚信,学生的实践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能在创新活动中得到锻炼。”

“尽管我们现在开展的蓝色海洋特色教育内容高考时不考,但由此激发的学习兴趣,培养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肯定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近日,记者来到青岛三十九中,采访该校近年来深入开展蓝色海洋特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经验。校长白刚勋理性中透露着激情、思考中隐含着责任的话语,时时萦绕在记者的耳畔,挥之不去。

一所中学为什么要搞蓝色海洋教育?

 

“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青岛三十九中即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创建于1952年,地处青岛市市南区,北依青岛山,南望汇泉湾,其与海洋教育的深厚渊源可谓与生俱来。

然而,白刚勋校长告诉记者,除了地理环境和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等“天然”优势,对于当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深入思考,才是他下决心开展蓝色海洋教育的关键因素。

2009年初,白刚勋前去拜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管华诗,其间管华诗院士谈起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志向和培养潜力等话题,探讨为何很多大学生虽然入学分数很高,但培养潜力不大,缺乏专业兴趣,缺乏专业基础,更缺乏专业志向,对毕业后是否从事所学专业领域的工作很茫然,毕业后往往从事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的职业。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此次拜访之后,白刚勋不断思考这个问题。原来以为,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就该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了,但问题是,很多学生上大学后,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专业兴趣,更不用说远大的专业志向了。实际上,很多学生只是因为高考成绩达到了某所大学、某个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所以上了这个学校、这个专业。至于是不是真正喜欢所学的专业,将来要不要从事相关的职业,很多学生无从谈起。

为什么不在上大学之前,就帮助孩子为自己的专业兴趣、专业志向以及希望从事什么职业做点准备呢?“是基础教育欠了高等教育的账。”白刚勋认为,“等学生到上大学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时,还要从头开始,从培养最基本的学习兴趣做起,只能落得个事倍功半的效果。”

白刚勋希望中学和大学能够真正联合起来育人,搞好衔接,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联合育人不能凭空而来,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此时,国家蓝色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教育规划纲要实施“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以及青岛市“开展蓝色海洋教育实验项目”的号角都已吹响——白刚勋想到了蓝色海洋教育。作为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开展蓝色海洋教育恰逢其时。

“蓝色海洋特色教育不仅仅是单纯教孩子们了解一点海洋知识,更重要的是以此为载体,激发孩子们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给他们一片广阔的蓝海。”白刚勋说,“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这些东西都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2011年,青岛三十九中创办了青岛市首个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班,并被国家海洋局授予全国首个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基地,在全校大力开展蓝色海洋特色教育。几年来,该校逐步形成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三位一体的海洋校本课程体系,聘请了40名海洋教育和科研专家作为特聘教师,以海洋科普讲座、海洋实践、海洋科考和课题研究为载体,积极探索海洋教育及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打造蓝色海洋教育平台,构建蓝色海洋课程体系

 

“作为高中生,我们对海洋还没有一个特别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好在来访的专家们充分考虑并照顾到了这一点。我们所得到的信息是经过他们过滤修改后的精华:浅显易懂的平白代替了深奥生涩的专业理论术语,我们开始真正对海洋产生兴趣,开始想去了解海洋,去发现海洋、探索海洋……”

“有时海洋讲座也不只是学术交流,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讲座是有关南海守礁战士生活的讲座。专家娓娓道来,守礁战士稀松平常的简单小事,却让我清清楚楚地意识到了他们平凡中的伟大。这时,海洋在我眼里也活了起来,不再是冰冷的潮起潮落,而是一个满含感情的载体。”

在一次主题演讲中,学生郭洁回顾海洋专家讲座带来的收获时说。

20109月起,青岛三十九中开始启动海洋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前期准备和筹划工作,反复研讨论证,初步形成了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在国家海洋局、青岛市教育局、中国海洋大学、驻青涉海科研单位的支持下,该校制定了《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以及与之相配的《课程方案》《三年发展规划》《海洋教育班招生方案》,不断完善海洋教育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海洋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海洋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班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培养、保障制度措施,打造了深入开展蓝色海洋教育的平台。

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海洋教育研究室,建设了第一、第二、第三海洋科学实验室,配备了大量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方面先进的专业实验仪器,建立了海洋教育资料室和海洋世界展厅。建设了海洋标本展示大厅、海洋科普教育大厅、海洋课题成果展示大厅等。购进了各种海洋研究及海洋科普方面的图书和杂志,并为全校每一个班级订阅《海洋世界》杂志,为海洋教育研究室订阅了《海洋科学》等杂志。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和研究论证,青岛三十九中初步形成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实践型课程”三位一体的海洋特色课程体系。其中基础型课程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即共同基础),着眼于促进学生基础学力与基本素养;拓展型课程以培养高素质公民与海洋科学研究创新人才为主线,以校本选修、辅修为学习形式的特色拓展课程,着眼于学生发展性要求,满足具有海洋科学研究潜质学生未来专业发展需要;实践型课程是以创新素养培养为目标,以实践型课题研究形式呈现的实践活动课程。拓展型课程采用固定课时制和弹性课时制相结合,实践型课程采用弹性课时制,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该校重点推行具有学校特色的海洋课程体系,形成了“四个一工程”系列课程体系,即每周一节海洋学校课程(高一由外聘海洋专家主讲,高二由本校教师开设海洋选修课),每月一次海洋实践考察,每学期一项课题研究(寒暑假),每年一次海上科考或海外海洋游学活动。同时,建立了包括海洋文学、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理等课程的“海洋课程超市”。

在课程实施中,青岛三十九中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遵循“经历—感悟—知识”的学习规律,通过讲座、考察、参观等多种形式创设学习情景与氛围,使学生对海洋充满好奇和兴趣,实现主动学习。广泛开展海洋科学领域的探究学习,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海洋科学研究的情境,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开展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发展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与技巧。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开放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在课程管理方面,在青岛市教研室和中国海洋大学的专家指导下,建立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加强新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测,定期进行有关教育教学质量的数据采集、科学测评与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海洋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调控。

学校还实施了《海洋班学生拓展课程、实践课程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拓展性课程学分由“学时数”“平日表现”和“标志性成果”三部分组成,实践性课程分海洋教育实践考察、海洋游学、海洋课题研究等几部分。学生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每月一次海洋教育实践考察活动”“每人每学期一项课题研究”,以及海洋游学活动、课题研究等,获得相应的学分。同时,改革评价方式,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档案,加强对学生学习经历、实践活动、标志性成果的积累,突出过程评价和多元化评价,促进每个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整合海洋教育优势资源,打造专兼职教师团队

 

“办学就是要整合利用好各种资源。校外资源用好了,能给学校教育注入巨大的正能量。”白刚勋说。青岛三十九中积极探索与大学和涉海科研机构联合育人,建设自己的海洋教育实践基地,并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优势资源,开展海洋特色教育。“要以海洋教育为载体,既关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关注与大学专业学习的衔接,开阔学生眼界,明确发展方向。”白刚勋说。

近年来,青岛三十九中先后与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科技馆等单位签订了联合育人协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专门为该校海洋班学生设立了海洋教育奖学金和课题立项资金,与全球最大的海藻酸钠生产企业——青岛明月海藻集团签订协议,实施联合育人。中国海洋报社海洋教育编辑部也落户青岛三十九中,为喜欢海洋、渴望探究海洋的学生建立了实践、展示、交流的平台。此外,他们与上海、厦门等地的高中学校建立联合体,加入了美国卓越海洋科技教育中心,为学生的游学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青岛三十九中还由校长牵头,整合科研室、教导处和其他相关处室的力量,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个性计划,加强本校教师的专业培训,组建了本校海洋教育教师团队。

但只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促进学校海洋特色教育专业化发展,青岛三十九中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依托中国海洋大学和驻青海洋科研机构,充分挖掘青岛涉海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资源,聘请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科技馆等驻青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首批40多位教授、研究员、博士走上学校讲台,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海洋教育师资队伍。同时,聘请中国海洋大学和驻青岛的海洋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作为学生课外活动指导教师、海洋科学预科课程的任课教师、研究性学习导师,组成导师团,保证学生开展的每个项目至少有一位专家指导。

高密度、近距离地与专家教授交流对话、接受指导,让三十九中的学子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刚开始时,我们的学生对能近距离见到专家教授而兴奋和激动;一段时间之后,他们面对专家教授有了自己的问题;再来后,在专家教授讲座的现场,学生开始主动与专家对话,探讨问题。”白刚勋说。“虽然这让很多专家教授吃惊,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听30多场海洋科研和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的报告。”

此外,该校还招聘了两名海洋专业博士生,引领学校海洋课题研究、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2011年,该校招聘了曾两次参加南极科考的以海洋生物为研究方向的白晓歌博士,2012年又引进了以海洋地质为研究方向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王静博士,并成立了“博士工作室”,充分发挥她们的作用。同时,还聘请了海洋专业的研究生,作为学生海洋探究的校外辅导员,指导学生日常研究学习。

 

海洋科考锻炼实践能力,课题研究培育创新精神

 

“由于是海洋之行,我们的美国卡特琳娜岛必然少不了水上项目。钓鱼的时候,每当我们钓上来一条,只能拍一张照片,然后把鱼放回海里。开始我们很不解,后来教练说我们是没有钓鱼许可证的,钓上来的鱼不能用于其他,只能让它们回归自然。这让我很震撼。回程时,欢送我们的不是来时的海豚——它们可能舍不得我们正在水下流泪呢,4条蓝鲸和3条长须鲸代替海豚表达了友好。有人可能航海一辈子都看不到这世界上第一大鲸鱼和第二大鲸鱼,而我们在这几个小时的航行中,就看到了7条。

“到了晚上,我们和美国朋友们一起听教官讲课,了解到现在海洋污染有多么严重。我们现在还不能做净化海洋这样的大工程,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宣传保护海洋,哪怕有一个人被我们感染,那么世界上就会少一个污染海洋的人。”

这是在参加美国海洋游学之后,2012级海洋班的杨小凡同学记录的点点滴滴。

几年来,海洋实践活动已成为青岛三十九中海洋教育中系列化、常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月一次海洋实践,每年一次海上科考”,通过走进实验室、走进科研机构、走近科学家、海外游学、与“蛟龙”勇士面对面等系列活动,亲近海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海洋,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成员:李维耕、咸秉辰、宋冠邦、王本森、孙睿。时间:201351513:04:38。事件:参与海监23号船海上科考。一、海水常见指数及测定方法:盐度、温度、密度、水色、透明度。二、测试仪器:水色计、塞氏盘、盐度计。三、技术参数……”

如此专业的记录,不是海洋科考专家的考察报告,而是青岛三十九中海洋班“聊为山水行”研究性学习小组参与海监23号船海上科考的报告。

“课题研究”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讲是个神秘的领域,在青岛三十九中却是一种学习常态。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形成研究小组,并特邀专家教授组成课题评审委员会,对海洋课题的开题进行论证。各研究小组于寒假及周末走进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等重点实验室开展实际的课题研究。最后举行课题结题汇报会,由专家团队进行评审。

学生的研究题目涉及“海洋有孔虫”“斑马鱼胚胎发育”“虾类解剖”“从海洋贝壳中提取糖蛋白”“海洋生物生活习性”等很多方面。其中,“从海洋贝壳中提取糖蛋白”课题组还在2012523日召开的首届青岛市海洋教育论坛上进行了集中展示,受到专家好评。2013418日,“海洋发电”“提取植物香精”“海水淡化模型”“微生物降解海洋油污”等一批由高中生完成的研究课题结题,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设立的15400元的“海洋科研未来之星”奖励基金。

通过课题研究,海洋班的学生实现了“人人有课题,人人搞研究,人人出成果”的目标,激发了学生对海洋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该校海洋班的学生吴家朋在国旗下的演讲中这样说道:

“还记得一年前的此时,从未真正接触过课题研究的我们第一次站在实验台前的手忙脚乱,我们几乎在实验的每个环节都碰了壁,让我们啼笑皆非的麻烦接踵而至,结果自然是用一整天的时间换来实验失败的结果。

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沮丧。从20123月到20128月,我们利用周末和放假时间进行了多次实验,多次成功提取并检验出糖蛋白,并分别对不同的变量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课题成果。

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这种蜕变,是伏在书桌前做100道练习题所无法达到的。我们在实践中收获了能力,收获了思考,也收获了友情。”

就这样,在青岛三十九中,一个个看似神奇的科学实验,都在中学生的手中变成了现实。青岛三十九中教导处副主任刘翠告诉记者这样几个例子:

鱼类胚胎研究提取DNA。辛至然课题小组走进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实验室,进行斑马鱼胚胎发育的研究,探索海洋生物神奇的生长历程。寒假期间,来自青岛三十九中及沿海城市的60名初三学生,在青岛三十九中的海洋科学实验室成功进行了多宝鱼鱼鳍的DNA提取和鉴定。

变废为宝治理海洋污染。张碧夏课题小组从夏季时常困扰青岛这座海滨城市的浒苔中成功提取纤维素,可作为纸浆的原料,这一实验有助于海洋资源“变废为宝”。关百初课题小组通过实验成功检测出2株海洋细菌对工业柴油、重油具有明显的降解能力。这种微生物修复法,对人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小,将会为清除海洋石油污染提供高效的途径。

面对这些充满奇思妙想的课题成果,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筠这样评价:“选题新颖,从利用和开发海洋资源入手,变废为宝,这个实验成果,应用价值高,课题操作性强。一次一次的实验,你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实验结果,更是对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全国第一个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基地,创办了第一个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班,组织了全国第一次中学生海上科考,构建全国第一个中学海洋教育课程体系……”刘翠介绍。近几年来,青岛三十九中在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创造了多个第一。2011年,《青岛三十九中海洋教育课程》被评为山东省优秀课程资源专题资源一等奖,校长白刚勋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海洋人物”,也是基础教育领域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考察青岛三十九中的蓝色海洋特色教育后,谈了自己的看法:青岛三十九中海洋教育实验班的启示,首先是校内外资源合作育人,其次是与世界科学教育潮流接轨,因为“在做中学科学,在实验中学科学,这是世界科学教育的潮流”。他认为,青岛三十九中的实践“一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二是将兴趣爱好培养为一种能力,三是实现兴趣与专业发展的对接。只有将专业的选择建立在兴趣基础之上,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采访手记

青岛三十九中的蓝色海洋教育开展得如此扎实、富有成效,特色鲜明,会不会因此而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个性发展?

“实际上,陆地上所有的一切,都能在海洋里找到它们的影子。”白刚勋说,“此外,就拿我们开设的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物理、海洋工程等一系列校本课程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不可以理解成生物、化学、物理、工程学科在海洋科学中的应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以蓝色海洋特色教育为载体,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能力的运用是可以‘迁移’的,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蓝色海洋特色教育所收获的,不仅仅是海洋知识。”白刚勋说。

此外,青岛三十九中也并非只有蓝色海洋特色教育,其艺术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都成果丰硕。唐国强、倪萍、陈好等一大批优秀文艺工作者都是青岛三十九中的校友,学校的合唱团、民乐团、管乐团、舞蹈团、表演团、军乐团六大艺术社团均在山东省及全国的中学生艺术大赛中获过大奖,被誉为“表演艺术家的摇篮”,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了多元舞台。

海阔凭鱼跃。通过蓝色海洋特色教育,青岛三十九中突破了狭小而安静的港湾,给了孩子们一片无限广阔的蓝海,让他们带着梦想,启程远航。

 

(《山东教育》201312月第3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