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原生态的教育之美
发布日期 : 2014-0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追求原生态的教育之美
——寿光一中推进“绿色教育”纪实
本刊通讯员 商荣宾
清水无香,大道至简。淡化教育雕琢的痕迹,远离拔苗助长的急功近利,张扬学生的个性,唤醒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尽情享受教育的本真,让每个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这是教育追求的一种境界,是寿光一中多年来大力推行“绿色教育”的坚守和执著。
对于绿色教育,李玉明校长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绿色教育,就是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相融的教育,是原生态的和谐教育,是环境育人的隐性教育,是基于民主与尊重的教育,是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是健康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寿光一中从“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到“求真、崇善、创美、尚勇”的校训,再到“品学兼优、身心双健、特长显著、素质全面”的育人目标,都是学校推行“绿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活泼发展的生动体现。
养成教育:为学生一生发展打好人生底色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习惯、阳光的心态、感恩的情怀、健全的人格,这些都是高中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是学生一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寿光一中从养成教育入手,育人先育心,把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作为教书育人的基础工程来抓,打造学生“绿色心态”,为促进学生“身心双健”殚精竭虑,孜孜以求。
在采访中,寿光一中的校长和教师对养成教育都有一个共识:“许多人认为养成教育是小学、初中的事,其实,高中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高中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养成好习惯的比比皆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
1.养成教育从细节开始
寿光一中从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细节入手,实施了“三阶段六系列三十六层次养成教育工程”,一步一个脚印地引领学生成为完善的人。养成教育的洗礼从新生入学就开始了。新生入学第一周,要参加军训、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演练等课程。通过一周的熏陶磨炼,许多孩子和刚进校时判若两人——被子叠得四四方方,用品摆得整整齐齐,地面卫生一尘不染,他们开始融入学校的氛围了。开学后,孩子们参加的活动就更多了。像新生入校第二个月(第一系列第二层次)的主题是“培养文明习惯,塑造美好心灵”,第三个月(第一系列第三层次)的主题是“回顾祖国历程,激发爱国情感”……多层次、递进式的养成教育,让学生一步步步入正轨,一个个良好行为习惯逐渐养成,学校育人的魅力和成效日益昭显扩大。
2.充满感恩的毕业典礼
初入学校时,端坐在板凳上,喜悦中带着一份忐忑;军训时,飒爽英姿的身影,汗水沿着脸颊缓缓流下;运动会上,奔跑的身影快如闪电;大雪纷飞,父母接送学子的场景温馨感人……三年来,学子们的校园生活剪影慢慢地播放着,半个小时的记录短片把学子们从入学军训到备战高考的各种镜头剪辑在一起。此时,三年的时间似乎凝聚在了这一瞬间,相识,相聚,欢歌,纵笑,曾经的欢乐与烦恼、奋斗与挫折也一一定格成了美好的回忆,不少学子的眼泪已经悄然滑落。这是2013年寿光一中2450名学子参加毕业典礼的动人场景。作为学校养成教育的一部分,毕业生的离校感恩课程,已然成为寿光一中的传统和惯例。许多毕业生在离校前纷纷打扫宿舍卫生,阳台内少了平时掉落的头发,地板多了几分明净,床铺也像刚入校时那般平整。“把自己住了三年的‘家’收拾好,也给学弟、学妹留下一个干净整洁的家。”寿光一中2010级全体学生将三年前捐植的一棵柿子树赠送给学校,祝愿母校像参天大树一样春华秋实,年年繁茂!
3.铭记一生的湿地远足行
带一卷书,走十里路,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90多年前,徐志摩的康桥生活带给了他一生华丽的转折,成就了一个诗人的传奇。2013年10月份,寿光一中师生举行的“弥河湿地远足行”活动演绎着同样的精彩。3000名师生,25公里脚下路,7小时漫漫跋涉,相互扶持激励中前行。一场磨炼意志、培养品行的远足行动竟无一人掉队,全部走完旅程!“这一次远足行,让我看到了弥河湿地美丽的风光,也磨炼了我的意志,开阔了我的视野。”一名学生的一句话代表了大部分学生的心声。这次长途跋涉,学生在行动中多了环保、励志、合作、吃苦耐劳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已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一段难以抹去的青春记忆。
4.一草一木皆育人
校园是养成教育的大课堂,一草一木皆育人。寿光一中学校文化建设体现“生态校园、理性秩序、传承文脉、情感空间”的理念,融传统文化、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致于一体。学校弦月河上横跨五桥,中间一座名为“三省”桥,以提醒学子“吾日三省吾身”,其余四座分别名为“凌风”“步云”“卧波”“映月”,都是向学生征集采纳而命名。东南湖上一桥名为“鲲鹏”,意谓鲲鹏展翅,高飞远举,大展宏图。六座桥梁寓意着莘莘学子通往理想的桥梁,也象征着师生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校园中还有四大雕塑,无论是“孔、孟、老、荀、墨”还是“六艺”“日晷”“四库全书”,无不象征着悠久的华夏文明和学校对多元智能的追求……诗情画意的校园、无处不在的文化,每一个走进校园的学子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与熏陶,使浓厚的校园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文明素质,真正做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5.在自我管理中成长
寿光一中非常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变制度管理、人员管理为“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一般学校的学生会只有几十人,寿光一中的学生会却是五六百人的浩大群体。学生会下设纪检部、体育部、艺术部、卫生部、学习部、劳动部,推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学生会经常对学校管理、教师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提案,校领导接到提案后,要开会研究,做出改进。学校的许多活动也都由学生会组织,像运动会,几乎所有项目都由学生担任裁判,摄影协会的成员自发地拍摄运动员风采,文学社的成员则负责开展宣传工作。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增强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各种才能,养成了学生自觉遵守规则、自我完善的良好品行。
寿光一中把养成教育回归到了平时、细微、鲜活中来,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在这里,养成教育不再“假大空”,而是真正融于生活和学习之中,融于日常活动之中,让每一个学生在校三年养成受益一生的良好习惯,这是育人的真谛,更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特色教育: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风采
是小草,就给它阳光雨露;是骏马,就给它驰骋的原野;是雄鹰,就给它辽阔的天空。“‘绿色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和尊重每个学生,让学生在突出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李玉明校长对“绿色教育”关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作了如此阐释。
学生不是工厂流水线生产的“标准件”,每个学生的资质、禀赋、性格、智商、情商、学习基础、探究能力等各有差别,各有千秋,教育方式理所当然因人而异。寿光一中因材施教,用特色教育为每个孩子开启智慧的大门,让爱好写作的学生文采飞扬,让爱好书法的学生挥毫泼墨,让爱好数理化的学生参加竞赛,让爱好舞蹈的学生翩翩起舞,让爱好体育的学生在操场上龙腾虎跃,让爱好美术的学生用画笔去追寻缤纷的色彩……
1.近在身边的研究性学习
在2013年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上,“未来馆”内三个机器人吸引了观众好奇、惊叹的目光:一个机器人轻轻展开双臂,将果实摘下,准确无误地放到一旁的篮子里;另一个机器人发现蔬菜旱了,开始洒水浇灌……看着机器人如此娴熟的操作,很难让人想到设计操纵这些机器人表演的竟是来自寿光一中的学生。
寿光一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立了“寿光市青少年创新研究院”,带领全市青少年共同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定期举办“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比赛,这极大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学生的很多研究性学习创新活动,都是围绕着寿光蔬菜来进行的。2003级学生魏同福等3人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根据寿光市某蔬菜公司由于出口的蔬菜在境外检疫时农药残留超标被退货,造成经济损失近百万元的事件,选择了“如何降低蔬菜农药残留,生产无公害蔬菜”的研究课题。他们自己动手搜集多种蔬菜害虫,进行了无数次的药效对比实验与探索。不仅将高中所学的生物知识和相关的化学、物理知识融会贯通,还到附近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请教了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学到了课本上不能学到的知识。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与探索,终于完成了“应用中草药制剂防治蔬菜病虫害,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研究成果,并获得第二十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奖”。
2004级学生刘宗正在一次回家的路上,发现村庄周围到处是堆积如山的蔬菜垃圾。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发现被誉为“中国一号菜篮子”的寿光,蔬菜大棚有200多万亩,平均每亩蔬菜能产生2吨蔬菜垃圾。而这些蔬菜垃圾如果不加以处理,不仅污染周围环境,更严重的是造成根线虫、多种病毒性、真菌性病害的恶性循环传播,部分蔬菜品种面临绝产。于是,他把如何处理蔬菜垃圾作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题,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试验成功了一条利用蔬菜垃圾变废为宝、造福为民的新路子。在甘肃省举办的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一位评委专家对学生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到过你们寿光,寿光是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寿光农民把生产的最好蔬菜送到了全国各地,却把大量的蔬菜垃圾留在了本地,成为当地一害。今天,你们的这项研究性学习成果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创新研究水平,而且在蔬菜垃圾的处理上探出了路子,做出了许多专家和科技人员都没有做到的事情,的确了不起。”
截至目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寿光一中创新探究社团的26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全国一、二等奖,另有124项创新成果获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数字见证了辉煌,作为一所普通高中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2.在发展特长中开拓视野
寿光一中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他们把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有兴趣的学生分别组成兴趣小组,配备专门的辅导老师,完善辅导计划,做到定学生、定教材、定时间、定地点、定教练的“五定”方针,经过长时间的辅导和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发挥特长优势。近五年来,学校共有400多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近200人获得全国奥赛一等奖。尤其是物理,每年都有2人以上进入省集训队,参加全国决赛并摘金夺银。尤其是第2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奥赛决赛,山东有10名学生参加决赛,寿光一中独占5人,均取得优异成绩,其中王乾、魏天予、夏圣悦、刘江睿现场签约清华大学,李雪岩现场签约北京大学,一天五人签约清华、北大,在全省、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寿光一中连续多年被确定为全国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信息学奥赛金牌学校。奥赛训练中学生自主探究,这与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学习不谋而合,而且奥赛学习的内容很多是大学的知识,它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一个叫李想的孩子,中考进来时成绩并不突出,但他迷恋物理,参加物理竞赛以后,他的解题方法变得居高临下,考试的名次也越来越靠前。一些孩子原本很毛躁,参加奥赛之后,性格变得沉静了许多,专注力大大增强了。
3.艺体教育锻造新特色
在多元发展的氛围中,艺体教育成为学校的另一大亮点。艺体学科全面推行选课走班教学,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课,打破原来的班级界限,组成新的教学班进行上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校组织开展了“春天送你一首诗”、“成长心连心”、体育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为学生发展搭建了成长的平台,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铸就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近年来,寿光一中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考入北京大学、中央美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体育大学等全国著名艺术、体育院校。学校为山东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观摩研讨会提供现场,学校创立的体育模块教学形式在全省推广,被确定为山东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被评为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
4.多元评价造就多元精彩
在寿光一中,文学社、摄影社、创新社等几十个学生社团活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验,那么多活动中总有一项会让孩子怦然心动!各种特色教育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多元育人需要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多元评价体系。近年来,学校制订了《寿光一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方案》,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维度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同时制定了《寿光一中教师评价办法》,将教师评价内容分为六个一级指标:职业道德、工作量、工作表现、专业发展、育人效果和教学成绩,从以前单一的教学成绩评价过渡到多元评价和动态评价。评价的改革,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为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成长注入了强大的生机活力。
师资建设:打造教育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发展,教师为本。一所学校要有竞争活力,可以没有一流的校舍,但一流的高素质的教师绝对不可或缺!寿光一中这所拥有半个多世纪办学历史的学校,在2008年整体搬迁到投资4.2亿元的新校后,不仅办学条件和内部设施跃上新的台阶,而且师资队伍建设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作为推进“绿色教育”的主力军,寿光一中264名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市级以上教学能手43人、学科带头人29人、特级教师5人、省级以上骨干教师8人。这样一支队伍让许多学校羡慕不已。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把教师的师德建设和专业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全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以一流的师资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李玉明校长经常在学校领导班子办公会和全体教职工大会上这样强调。
1.教师一切向我看齐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学校先从干部队伍建设抓起,要求干部要敢于承诺“教师一切向我看齐”,做教师的带头人。提倡干部发扬“五种精神”、保持“四种习惯”,即超越个人、超越本位的“全局精神”,忠于职守、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秉公执法、敢于碰硬的“无畏精神”,大公无私、廉洁勤政的“带头精神”,克服困难、不断创新的“开拓精神”;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的习惯,有布置、有检查、有反馈的习惯,主动超前、边干边思考的习惯,说做统一、表里如一、始终如一的习惯。在工作中要坐得住,沉得下,一心一意思考自己承担的工作,出色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
学校每月召开一次行政办公会,所有中层以上干部人人发言,交流各自前一阶段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活动以及今后工作打算,达到交流做法,互相激励,互相学习的目的。每两周举行一次教学办公会,学校年级教学领导和各大处室领导参加,交流教育教学专项活动做法及工作计划,校长对教学工作提出总体要求。为了保障平时教育教学环境,学校组织督导团,每天一组,由校长、书记带头,由校级领导和科室主任组成,每天从学生入校开始到学生放学结束,巡视发现学校教学楼和校园内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意见,及时处理发现的突发事件,对发现的问题上网公布,定期整改。服务窗口坚持人性化服务,对学生,对家长,对教师实行微笑服务,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实行问责制。同时,学校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办公网上,专门设置了校长信箱,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可随时反映给学校领导,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让每一位教师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带着愉悦的心情工作。
2.名师战略激发教育活力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迅速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寿光一中制定了《青年教师成才培养方案》,实施“青蓝工程”,每年1月份、10月份召开青蓝工程会议,每一位青年教师和一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结对子,每年评选10位“教坛新秀”,评选“伯乐教师”,促进新老教师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学校实施“名师带动”战略,充分发挥“齐鲁名师”“潍坊名师”和“寿光名师”三级名师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成立“名师工作室”,促进全体教师整体进步。目前,学校已成立了11个“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以名师本人姓名命名,名师担任主持人,每位名师吸收3名学员,组成教育教学研究团队,主要任务是以教育教学重大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教学研讨、教学沙龙、示范课、讲座、外出学习等形式对学员进行指导和培养,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风格、精妙的教学技巧、灵活的教学方法渗透和辐射到工作室其他成员的教学中,让名师工作室真正成为培养名师的基地、青年教师成长的前沿阵地。
为了激发名师工作积极性,名师废除“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学校每年都对其进行工作业绩考核,两年期满后,所有的名师都要重新参与评选,优胜劣汰。名师工作室更是一种荣誉,学校每月给予工作室200元活动经费,还允许免费订阅杂志。齐鲁名师常玉如说:“名师工作室的物质奖励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成就,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激励。”
备课组长和班主任队伍也是学校的中流砥柱,学校通过激励、奖励的方式,每年都要评选“首席备课组长”“十佳备课组长”“优秀备课组长”和“首席班主任”“十佳班主任”“优秀班主任”,对入选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些荣誉和奖励,让老师们明确了自己的责任,认识了自身的价值,在队伍建设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
3.让校园成为思考的世界
“让校园成为思考的世界。”这是李玉明校长提出的教师发展理念。学校引导教师树立“学习人生”即“快乐人生”的信念,每年组织一次读书沙龙活动,分学校办公会成员读书沙龙活动,年级领导读书沙龙活动以及教师读书沙龙活动,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发两本教育名著。学校领导亲自主持读书沙龙活动,大大激发了全体教师读书完善自我,坚持终身学习的意识。李玉明校长还带头写教育随笔,在《山东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和管理类文章。在他的带动、倡导下,老师们渐渐地学会了观察教育现象、反思教育行为、总结教学经验,写作教育随笔蔚然成风!像李红老师的《热情,教师的第一品格》、谷传利老师的《让“死历史”活起来》等等,都是教师教育生命的记录。
在写教育随笔过程中,许多老师进入了“最真实的科研”,还有许多老师找到了探索的方向——从关注学生的心灵开始,记下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和学生一起成长。有一位竞赛带队老师,把每个学生发生的小故事都一一记录,写成了《我的学生李想》《我的学生彭阳》等一篇篇个性鲜明的随笔。他笑称:“100位学生就可以写成100篇随笔,以后还可以出一本《我与学生的故事》呢。”教育随笔,已深深地改变了老师们的思维和育人方式。对此,李玉明说:“根据职业倦怠率调查,警察和教师是排在前两位的。我们提倡写教育随笔,就是克服职业倦怠,把工作的过程变得更幸福一些。我们希望老师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教学过程中的美。”
学校还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系统、科学、有效的制度,把教师专业成长纳入教师综合性评价,最大限度地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便利。投入巨资为全体专任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任课教师实现了人手一机的升级换代,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驶上了快车道。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研修,教师正在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一支师德高尚、业务水平精湛的教师队伍在寿光一中建立。
在文祖仓颉的故里,在《齐民要术》作者农圣贾思勰的桑梓,在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汲取着丰厚文化积淀的营养,寿光一中的“绿色教育”顺势而为、乘势发展,必定会谱写出原生态教育更加和谐壮丽的篇章!
(《山东教育》2013年12月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