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娘巧女”的教育启示

发布日期 : 2012-12-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济南市第十一中学   田锦艳

 

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班主任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却往往出力不讨好,落得自己辛苦、学生埋怨;而有些班主任则是比较轻松,无为而治,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奥妙何在?也许中国的一句古话“拙娘巧女”能给我们些许的启示。

“拙娘巧女”意思是说,有的父母并不出众,孩子却很优秀。仔细想想还真是有些道理。说班主任角色就是一个班级的“娘”,一点都不过分。我们不妨学做一个“拙娘”,“傻”一点、“笨”一点,去造就一群巧学生,把自己解放出来。

拙娘貌憨心巧,有许多的教育技巧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拙娘心宽量大。拙娘自知自己笨,所以对事情从不事无巨细、大包大揽,而是放手让孩子去做,放他去摔打去历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去打理。想想我们的日常班主任工作中,真的有那么多事情必须我们躬身去做吗?学生的能力真的那么差吗?其实,不是学生没能力,而是我们的班主任都是些巧娘,当有什么任务下达到班主任时,班主任就担心学生能力不够、做不好,事事都要亲自示范、亲自指导。殊不知,这样做不仅打击了学生干活的热情,也消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久而久之,学生对班级事务就会熟视无睹,漠不关心。所以,和拙娘比比,我们的很多班主任恰恰缺乏这种大量。记得上半年,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正值学生迎接学业水平考试的时候,任务重、压力大,如何正确处理好学习和活动的关系呢?我想这事得发动全班学生参与。借助班会时间,我把班级文化建设的任务分给四个大组,组长具体负责,我只提出了简单的要求,那就是我们的板报要展示出班级的风采,内容要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其他的大家都可以自己做主。结果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各组都拿出了自己的作品,内容版面处理之好超乎我的想象,“本科一组”“酷睿二组”“飞梦三组”“牛津四组”等组名激情洋溢,“飞梦时节”“科苑拾贝”“青春无痕”等板块精彩纷呈。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发现了自身蕴含的潜力,增强了自信心。

其次,拙娘善于示弱。拙娘深深懂得,凭做娘的几十年的炉火纯青,闺女哪里会轻易赶上自己,可是为了闺女的自信,却常常装笨、装傻,让闺女赢,往往示弱,向闺女请教一二。按照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兴趣来源于成功的喜悦,以此事件的成功,受到表扬,人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做好工作的信心,就会一步步走向成功。记得之前学校组织秋季运动会,我对学生讲:“别看老师人高马大,但是从小就对运动不感兴趣,可以说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可是我发现咱班可是卧虎藏龙、人才济济,有的同学从小学就是校田径队的队员,有的同学在市里还获得过名次,因此这次的报名组织工作就交由体育委员负责,会场纪律交由纪律委员,大家可要积极配合他们的工作。这次我们班成绩、形象如何就看你们的了,老师就偷回懒,做个甩手掌柜了。”有几个调皮的男生俏皮地说:“好嘞,老师您就等着瞧好吧。”结果那次运动会我们班表现得特别出色,运动成绩拿了个级部第二,精神文明奖获得级部第一。连级部李主任都感慨道:“真没想到,走读班能超过住宿重点班,你可得好好表扬表扬这些孩子。”

再次,拙娘不吝表扬。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人的自尊、自信、自强。拙娘虽然不懂教育理论,但她非常善于抓住契机,充分表扬和肯定闺女的点滴进步,使之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到自身的价值,使闺女从心灵深处产生积极改变的动力。班级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非常繁琐,这些事情交给学生去处理,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们应该从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记得教师节时,我班学生主动给任课教师买了各种各样的小礼物,每份礼物上都附上一封信,表达全班同学对任课教师的感激之情,而他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未告诉我,这是班委和全班同学商量的结果。抓住这些闪光点,利用班会课,我代表任课教师表达了对学生们的感谢,夸奖他们的细心和爱心,学生们听后都很高兴。我又趁热打铁,告诉他们其实人和人之间并不是完全靠金钱来维系关系,尤其是师生之间,是一种很单纯的关系,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小小的举动都会让老师感动,感到温暖、感到幸福,比如说自习课上给老师递上一把椅子等细节。结果不久后就有任课教师对我说:“你班学生真好,每次上晚自习都把椅子给我送上讲台。”

最后,拙娘善于适时点拨。拙娘再拙,毕竟有着丰富的经验,当她放手让闺女做事的时候,她并不闲着,总是在一边看似无意实则精心地观察,时时不露声色地给予提醒和帮助。学生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有些事情需要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帮助,老师应该是学生身边的观察者、指导者,而非旁观者,老师看似无意的帮助,会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和学生讨论班级事务的时候,我经常对学生说的话就是“这件事情这样处理好不好”,或者是“你们看这样行不行”等类似的话语,把自己的意见以婉转和商量的口气表达出来,使学生容易接受并且乐意接受。

 

(《山东教育》201211月第29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