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小觑校训的文化魅力

发布日期 : 2012-09-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枣庄市第二十九中学   李继侠

 

走过不少学校,几乎所有学校都在醒目的位置悬挂或张贴着校训。但是看过之后,却让人颇费思量:

存在很多雷同现象,太过于普通平淡。校训的内容过于肤浅或“政治化”,且用词平淡,雷同严重。如使用频率最高的四个词依次为:“勤奋”“团结”“创新”“文明”。实际上,俗套空洞、缺乏文化内涵的校训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可能是:同一学段学校的教育方针、主要课程的标准是相同的,同一学段许多学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在较大程度上相近;个别学校的校长把校训仅看做是一个口号、标语,是贴给别人看、说给别人听的。所以校长重视程度不够,便你抄我的,我借鉴你的,“拿来主义”大行其道。决定学校不同风格的文化基础是自由、民主和独立精神,如果缺乏这些,学校很难制订出具有一定独特风格、富有启迪作用的校训。

存在短视行为,难以深入人心。校训要保持相对的稳定,适合本校中长期发展的目标,且不会轻易过时,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可是有的学校,过于频繁地更改校训,特别是在新班子到任后,立马把包含校训在内的一切推倒重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忘记校训,就意味着自断根基。另外,如果学校管理者不重视校训的宣传工作,广大干部、师生就会对校训不理解,甚至都不知道本校的校训是什么,就更谈不上把校训贯彻于实践之中,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校训也就无法发挥作用。

众所周知,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精神符号与个性彰显;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校训作为一个标尺,能激励和劝勉师生,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

《辞海》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

既然校训如此重要,我们就不能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者装点粉饰校园而马虎、应付、不在乎,随意为之,更不能为了“你有我也有”凑数便“拿来主义”。

校训确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量体裁衣”:

首先,校训撰写要体现一定的原则。校训的撰写在充分把握学校个性特点的同时,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进行思考:要充分体现贴近学校实际,紧跟时代特点,把握时代脉搏,富于时代气息;要量身定做,个性鲜明,因为有个性的东西才有特色;要体现浓郁的儒家文化色彩,因为好的校训总有一种使人如沐春风的人文精神,体现润物无声的人文关怀;另外,文字要凝练,言简意赅,读音流畅,琅琅上口,利于传播和传诵。

其次,校训征集要遵循严格的过程。一是调研访谈阶段。收集各种与校训有关的素材;调研、访谈学校领导与老教师,了解他们对校训的理解与要求;了解学校发展定位和特色特点。二是素材整理阶段。整理、综合调研访谈过程中的各种必要与充分要素,包括学校的成长历程,发展目标,办学定位。三是校训提炼阶段。根据调研访谈、相关素材的整理以及分析,充分吃透学校核心理念、价值观、使命感等,再进入校训的提炼创作阶段。四是校训提案阶段。将初步设计的校训方案,提交学校领导审议,校领导根据校训提交的方案,经过审议、研讨,初选出所有不同的方案。五是发扬民主阶段。广泛征询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意见。六是集中审定阶段。校长办公会在征集全校师生意见基础上,进入最终审定阶段。七是选定校训终审。校长办公会对初选的所有备选校训进行全面分析,最终定稿。八是悬挂张贴。在校园醒目的位置,悬挂制作精美的校训、“三风”等内容,通过一定的场合和形式加以阐释,让全校师生人人知晓校训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并把其精髓贯穿于平时学习工作中。

因为校训是学校制定的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是对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目标的高度概括,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校训不能随意为之。

 

(《山东教育》2012年7、8月第21、2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