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教思品,无语育心灵

发布日期 : 2012-07-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江苏省沛县第五中学   郭红心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这样描述了一幅颇为温馨的画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实,思想品德课程正如这“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和思想,于默无声息中撞击学生的心灵,沁入学生的心脾,净化学生的灵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悄然预设,让鲜活的生活育人

生活即教育。思品课程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初中学生思考问题倾向于依赖身边的、可亲近的东西的支撑。思品课前教学预设时,应以生活为突破口走出教材,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注重把思想品德教材内容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为教学提供丰厚的学习资源。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走“进”校园,捕捉校园生活中鲜活的课程资源。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场所。在这个小社会中,教师通过留心观察,就可以捕捉到许许多多即时信息,为思想品德教学提供鲜活的课程资源。例如,针对学生给别人起绰号的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校园生活里的个案,引导他们体验个中感受,悟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例如,还可以教育学生走进家庭,自主搜寻家庭生活中多彩的课程资源,在与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中体验思品课程的魅力;还可以帮助他们走进社会,学会收集社会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

社会即学校。初中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社会新闻以及热点、焦点问题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理所当然地希望了解这些现实问题,而且渴望倾吐和交流。所以,教师要关注社会,观察社会,及时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并加以开发利用,为教学储存可贵的课程资源。在预设时,教师要走进生活,有意识、有目的地引进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具有教育意义的资源,在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德育资源,引导学生共同关注现实问题,在走进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把教学的目的隐蔽起来,做到预设的无痕。

二、兴趣导入,让无限的趣味育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启动情趣的环节,如果能导入得巧妙,就容易引人入胜;否则,整堂课将会逊色不少,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可见,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质量,对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无痕教学更是如此。思想品德课中无痕教学要成功实施,必须重视导入的无痕,悄无声息,一开始就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由自主、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导入常用的方法有——

1.漫画导入。漫画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可以把漫画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实现无痕的导入。通过漫画导入,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在新课开始时就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2.歌曲导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播放一些内容健康、旋律高昂、雅俗共赏的优秀歌曲,可以有效激发情感。因为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会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震撼,它特有的旋律、节奏能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所以,老师可根据初中学生开朗活泼,爱唱爱跳等特点,运用歌曲实现无痕的导入。

3.视频导入。视频导入是指教师选择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视频资料等作为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它恰当利用视频来创设特定的形、色、声情景,借助这些情景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是极富感染力的一种手段,往往能营造很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视频导入是教师的语言描述无法比拟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故事导入。故事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吸引力,能感染人,它是学生成长中的好朋友。针对初中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教师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典故、轶事、寓言、笑话等)导入新课,可帮助学生提升兴致,开阔视野,丰富联想,使之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

5.实例导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能拉近书本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身边人、事、物的关注和思考。为此,导入时可设计运用身边的事例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通过设计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较自然地引出了“情绪的分类及情绪对人们影响”的主题。

另外还有时政演讲、情景表演以及小组互动的导入形式。导入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再好的导入方法如果反反复复地使用,反而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灵活地选择,才能达到悄无声息的最佳效果。

三、引导生成,让教学“意外”育人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整个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是课堂的生成,是预设的“意外”。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课堂预设,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发生,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对于这些“意外”,如果处理得好,可以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处理不当,则可能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用一颗爱心,一双慧眼准确洞察、敏捷捕捉有价值的意外,抓住教育契机,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寓教育于无痕。教师的一种有意识的教学行为,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以感悟。

第一,宽容和鼓励质疑。学生是一个个生命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质疑,如果老师强硬压制,拒绝求异思维,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可能带来许多负面效应。所以,教师应学会民主教学,尊重学生的情感,冷静、理智、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不同看法,发现问题后进行巧妙灵活、不露声色的处理,把矛盾交给学生去讨论,并通过适当的引导,与学生在心理、情感上达到共鸣,学生就会乐意接受,最终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

第二,引导认识和矫正错误。面对学生错误的或者不完全正确的回答,富有智慧的教师绝不会用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更不是粗暴呵斥,而是以亲切、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流,恰当引导,将心比心,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诚意的基础上,心灵受到触动,从而在内心深处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这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呵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还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没有说教,没有指责,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在学生的心中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第三,发现和利用创新。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敢于利用学生的“创意”,并提供机会,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升华为更高的追求。这种“发生即教育”式的引领,随机灵动地处理创意资源,真正关注到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到了课堂的动态生成,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要在生成时实现无痕教学,就要关注意外,灵活捕捉德育瞬间;就要用心倾听,用情去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真实感受,学会宽容,促进学生自然成长,和谐愉快地发展。

四、融入实践,在拓展中实现无声教学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要真正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产生稳定的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可能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课后,教师不妨布置些能具体操作的实践性作业,让实践走进学生,让学生走进实践,从收集的第一手资料(或参加实践的体会)中,来获取新知识或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锻炼各种能力,增强道德情感,自主形成道德行为习惯。例如,布置“知识实践型”作业,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建构知识,从而强化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实践型”作业,针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设计,它的答案不是教师预设的,而是学生在实践性作业中思考、分析得出的,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情感实践型”作业,在课后拓展环节要重视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与感受,帮助学生在不经意间巩固已有的道德认知,增强之前的道德情感;“心理实践型”作业,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布置适当的心理型实践性作业,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克服心理障碍,完善心理品质等等。

育人本来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通过自然而然、不露痕迹的引导,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受到教益,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境界。这种教学带给学生的是一种享受,让学生在享受中浸润,在享受中悟理,在享受中成长,从而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真正在学生的心田里留下最深刻最永久的“痕迹”。

 

(《山东教育》20126月第17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