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师德”不要也罢

发布日期 : 2012-07-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莘县舍利寺中学   田东良

 

2008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师德规范》),旨在规范中小学教师的行为习惯。它是衡量教师是否称职的一把标尺,同时也是中小学教师应该恪守的职业道德底线。《师德规范》虽然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但对于教育工作者能起到实实在在的内在约束力。教育工作者只要逾越这部《师德规范》,便是对教师职业的背叛,也是对教师人格的亵渎。换句话说,如果一个教师违反了《师德规范》,就是一个“师德”不合格的教师。那么,这个教师也就是不称职的教师,当然也就没有资格在教育行业立身,更没有资格在教育一线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可见,一个教师的“师德”是否合格,是他能否具备当教师的最基本条件。

然而,在一些基层教育机构却热衷于把“师德”量化为数字,而后应用在教师的考核考评上。动不动就给教师扣上师德不合格的标签,进行所谓的“一票否决”。这样虽简化了管理的程序,但很多时候却伤了教师的心。笔者不妨举几个手边的例子佐证——

某学校召开年终总结表彰大会。校长在总结发言时强调:“甲老师带的班升入重点高中的百分点高,说明该老师教学态度认真,工作能力强,师德水平当然高人一截。而乙老师带的班升入重点高中的百分点却低得可怜,这不仅仅是教学态度的问题,而是师德出了问题,应该好好反思……”我真的不明白师德怎么会和升学率画上了等号。如果按此推理下去,就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甲老师班和乙老师班如果人数相近的话,甲老师班升入普通高中的或职业中专的百分点就比乙老师班的低得多,那么甲老师的师德也出了大问题,也应当好好反思。如果再有一个丙老师班的学生都考入了普通中专,从普通中专的角度来讲甲乙老师的师德都出了大问题,都应当好好反思一下。所以,一个人一方面师德高尚,一方面师德出大问题在现实生活当中不可能存在。这只能说明在举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唯升学率评价教师的现在,应试教育阴影仍然围绕在该校长左右,挥之不去,难以摆脱,从而看问题不免偏颇,缺乏理性。

有些学校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教活动,其中评教的内容就有师德这一项。师德分为几个分数段供学生选择。学生填完表格,学校进行汇总每个分数段的教师人数,而后按照一定的比例把教师划入到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之列,最后在教师例会上或者在全体教师大会上对师德不及格的教师点名批评。我想:学校让学生评教的初衷应该是通过这项活动,让老师知道自己的不足以便改进,学生提出的中肯建议以及发自内心的呼声反馈到教师那里,以便教师给以答复,进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关系。然而在这里,学生的评价却成为了某些学校批评教师的有力罪证,这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恶化师生之间的关系,造成师生间情绪的对立。退一步讲,学校拟定的师德评比流程,是否能真正反映学生的真实意愿,不敢令人苟同。学校采取的处理手段,也令人大跌眼镜。这样的评比流程,再怎么好的一个集体也有师德不及格的教师,因此这样的师德评比恐怕是有画蛇添足之嫌。

还有些学校把综合考评倒数第一的教师,称为“师德欠佳者”。把所教班级退步幅度比较大的老师列入师德重点关注对象……

“师德”两字,在每一位教育者心中都是一杆沉甸甸的秤。它称出的是教师的良知,而不是数字游戏;它称出的是教育者的责任,而不是无足轻重的数字;它称出的是为人师者的宽广胸怀,而不是狭隘的数学运算符号。所以,师德不可轻言,言必慎重。对于那些带有数字标签的师德,既没有根据,又没有实际意义,不要也罢!

 

(《山东教育》20126月第17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