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发布日期 : 2012-06-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宁津县长官中学   刘书峰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

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因此,数学教师得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目的性明确的提问。比如:复习型提问,包括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方法的回忆;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等。例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特征”这一节时,教师可结合平面直角坐标系设计以下几个问题来进行提问:

1.X轴上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Y轴上的点呢?其他四个象限内的点又各有什么特征?

2.平行于X轴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平行于Y轴的呢?

3.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或X轴上)的两点间的距离跟坐标有什么关系?平行于Y轴的呢?

4.关于X轴对称的两点的坐标有哪些特征?关于Y轴的呢?关于原点的呢?

根据以上几个问题,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然后再通过作图,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这节课的知识就得到了掌握。

二、要具有启发性

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经过思考,刨根问底,直到得出结论。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全等时,教师可设计下列几种证题思路加以提问:

1.如果有两边相等,还应寻找什么条件?学生答:寻找它们的夹角或者第三边对应相等。

2.如果有一个角和一条边对应相等,还应寻找什么条件?学生答:还应寻找它们的一个角或相等角的另一边。

3.如果有两个角对应相等,还应寻找什么条件?学生答:还应寻找一条边相对应相等。

到此时,教师可以提问,那么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方法?学生就能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证法。同时,教师还需要强调的是: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有两边中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三、要科学适度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地、有效地思考,这反而破坏了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也不能没有提问,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全面周到。另一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没有难度或难度太大的问题,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的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生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要能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教师要善于提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而又暂时无法解答的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片段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任意拿三条线段首尾相连都能组成三角形吗?”学生当时听了,觉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是才学过三角形的定义:平面内三条线段首尾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怎么又不能了呢?学生顿时有如服了兴奋剂,一下子来了兴趣。于是,我马上出示一组数据(2厘米、5厘米、7厘米长的三条线段),然后启发学生:“试一试!”学生们马上动起手来,就连平时那几个最难得动手的学生都动了起来……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五、要具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不要随意进行,不能无病呻吟。教师上课前要进行周密考虑和统筹安排,要对教学内容了然于心,并对学生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不仅要对教学的整体布局反复思考,而且对每一个具体环节也要反复斟酌。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可能做出的反映,要有充分的估计,并事先设计好应对措施。要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由表及里、由近及远地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思考。只有准备充分,课堂提问才能顺畅、自然。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之前,有人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什么叫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的对角线有什么作用?

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什么?

这两个问题不仅一下子唤醒了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而且让学生很快地联想到把多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三角形来解决。如果这两个问题换成:什么叫多边形?什么叫多边形的内角?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了。课堂提问忌不分主次轻重,为提问而提问,要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果脱离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山东教育》20125月第1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