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深耕细作

发布日期 : 2012-06-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临沂市西郊实验学校   王维审

 

遇到了一位语文教师,谈到了现在的语文教学,他向我谈了他的一点困惑。

从三年级开始,他就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写一段心情,可以是日记,也可以是简单的涂鸦配上寥寥的文字,只要是能够把自己一天的心情表达出来,什么样的呈现方式都可以。慢慢的,学生喜欢上了这份额外的作业,比那些真正的作业还要重视。有的学生可以自制完整的绘本故事,有的学生写起了连载小说,有的学生把几年的心情日记做成集子。最为重要的是,孩子们喜欢上了阅读,喜欢上了语文,喜欢上了学习。

为了督促和鼓励这些学生,他每天都把所有的心情日记读一遍,还要写几句鼓励的话。本就烦琐的教学工作显得愈加繁重。办公室的人每每调侃他:“你这是自我加压呢?”背后也有人嘲笑:“这么折腾,也没见成绩好到哪里去!”因为在小学阶段,学校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写日记。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他这是“自找麻烦”。

面对浮躁与功利,很多老师不得不在“为学生一生奠基”与“为自己的考核成绩”之间权衡着利弊,做着艰难的选择。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显现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你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可学生成长的结果却不一定附加在你的身上。毕竟,你陪伴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学校的考核是即时的。所以很多人选择了拔苗助长,选择了速成教学。很多不影响“分数”的细节被抛弃,很多不影响“考核”的环节被省略,教育好像是一个疯狂了的赚分机器,一路轰鸣奔着功利而去。教育变得越来越窄,当功利的教育成为理所当然,那些真正的教育却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不应该。今天的教育,已经沦落到考什么教什么,查什么做什么,评什么整什么,流行什么跟什么的地步。

这,还是教育吗?

记得刚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会儿,村里的人都分得了一块属于自己的田地,脱离了大锅饭牵绊的人们热情空前,都希望在自己的土地上赢得一个好收成。但是几年下来,粮食的亩产量却渐趋降低,远不如原来生产队时的产量高。原来,因为地块都比较小,一家一户也不可能买得起拖拉机,农户使用的人力小铁犁只能翻动土表,甚至有的人为了省事直接用土覆盖种子,土地长期得不到深耕,出现了板结现象,导致粮食产量大幅下滑。找到了症结的村民反思了自己的做法,从此村里就有了对农田进行深耕的习惯,再加上对自己的责任田固有的精细管理,粮食产量逐年得到了提高。

看来,教育如种田,也需要深耕细作。

 

(《山东教育》20125月第1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