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过程 构建高效课堂

发布日期 : 2012-05-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优化教学过程  构建高效课堂

——中考数学复习策略之我见

 

东营市实验中学   王 艳

 

一、明确指导思想,“有效”设计第一轮复习课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在设计第一轮复习课时,我重点强调两点:

1.注重双基,融会贯通

第一轮复习,重在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根基扎实,高楼才能坚固。学习数学也是一样,只有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学得扎实,运用娴熟,才能为知识的深化、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2.以点带面,提高对双基的认识能力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按知识系统由浅入深进行的,但是到了总复习阶段,仍按这个顺序复习,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不能居高临下地从整体上找到相近知识的内在联系。为了提高“双基”复习的效率,在复习阶段应精心设计一些题组,以点带面,效果会更好,如绝对值的复习可以设计为有理数的绝对值、实数的绝对值、三角函数的绝对值、有关隐含条件的绝对值等,这样复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绝对值的理解,对绝对值的非负性也会有更深的理解。

二、内容整合,纵横联系是“有效”复习的关键

1.整合复习内容,实现高效梳理

现代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人的学习过程是个体经验、知识和能力的构建过程;学生的认知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在不断反复循环中实现的。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进行教学设计时,所做的大量工作是把教材内容处理成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学习效益才会更高。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精心梳理知识要点。为此,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把初中数学29章内容,整合为六大模块,代数分为四大模块“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统计与概率”,几何分为两大模块“空间与图形”“图形与变换”。知识梳理的过程不是简单知识再现,更不是面面俱到的知识点重复,而是对知识点的重新认识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将相关知识用表格或框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既清晰,又有条理性,便于学生掌握。

2.重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

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各个独立的知识点,还能了解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去分析、解决问题。许多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主要还是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并不依赖于那些特别的、没有普遍性的答题技巧。所以,复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前挂后联,真正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这样的复习,才是有效的复习,高效的复习。

3.注重思想方法的应用

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了概念、原理、规律的本质,是沟通基础和能力的桥梁,在复习中不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克服就题论题、生搬硬套的复习解题模式,它使我们解题时能加强思路分析,寻求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思维品质和能力有所提高。在初中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有转化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等,在中考复习中,要注重这些思想方法的渗透作用。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有效”调控课堂

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和新授课有着本质的区别,复习量大,练习内容多,环节杂乱。因此,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学生的注意力不够持久,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语言生硬直白,缺少情感渲染,活动形式单调而不丰富,就是问、答、写、练,一轮又一轮。这样很快会让学生有一种倦怠感。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1.让学生成为复习主体的课才是有效的复习课

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新精神特征之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潜在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自我发展的主人,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活动还给学生,把探索还给学生,把创新还给学生,把个性发展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觉、自动地进行自主探索与自主创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在复习课中,学生是掌握复习方向的舵手,是创设良好复习氛围的主持人。

2.合理分配讲练时间,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复习课中,讲与练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能只讲不练,也不能只练不讲,我们要根据复习内容、学生掌握的已有情况,明确讲与练的重点,突破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存在的难点,合理搭配时间,控制好学生的课堂活动。

3.分层递进,注重小组合作

通过复习,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追求的目的,可是面向全体与适应个别差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可以打破面向整体授课的局限,采取分层递进、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教师在课堂上要密切关注各小组同学参与学习的情况,及时表扬先进,树立榜样。

4.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复习时,学生容易浮躁,常犯眼高手低的毛病。所以,在复习时,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多动手。有人曾经说过:听了,一会儿就忘了;看了,就记住了;动手操作了,就理解了。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理解、掌握新知,应用新知。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动手操作,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决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让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来历,在操作过程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所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是必要的,是高效的。

四、激发复习兴趣,奠定“有效”基础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复习兴趣

创设良好的复习情境,可以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和探求的愿望。

如复习“打折销售”时,就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法,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收集的商场打折销售情景,让学生谈参加市场调查所了解的打折销售活动,接着复习有关利润问题,提问:打折销售后,商家会亏本吗?每件商品所赚的钱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复习:利润=售价-成本价。

2.精心设问,诱发复习兴趣

在复习课中设置问题时,既要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又要注意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在总复习中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提出的问题要有较大的思维容量,我们要设置好问题的梯度,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浓厚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鼓励与宽容,呵护学生的复习兴趣

在复习课教学中,有些原先基础不扎实的学生,通过复习巩固,会掌握一些漏缺的知识点,感到比较有成就感,教师要及时、适时对这些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其自信心。哪怕是在学习上表现出的一点点进步,教师也要珍惜与呵护。要多表扬,少批评,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而自卑感较强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会增强他们复习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新课标环境下的第一轮数学复习课,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又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训练,同时还要注意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复习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实现复习的有效甚至是高效。

 

(《山东教育》20124月第11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