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阅读”时代的语文教学之路

发布日期 : 2012-05-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泰安市第一中学   毕泗建

 

时下的阅读生活进入了“浅阅读”时代。现在流行“读图”,流行“戏说”“水煮”“麻辣”,流行“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浅显性)”的“15分钟主义”的“浅阅读”。如今,这种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冲击着语文课堂,使很多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读课文,浮光掠影地了解内容,不愿意深入地研读课文,不肯下工夫探究文章的精髓。学生在选择读物时偏重于畅销书、期刊等休闲、时尚、通俗、娱乐性质的书籍,少看或不看那些大部头的经典名著;阅读的态度也呈现出“功利化、随意化、浅显化、休闲化”的倾向,阅读目的的实用性增强;阅读的意义和宗旨也偏离了传统阅读的审美、感悟、思考、咀嚼和品味的轨道,转向休闲、娱乐、消遣的需求。

语文教学中“浅阅读”的主要特点与表现:

阅读呈现随意化

一些教师由于对“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存在不正确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误将不同学生对文本的不同感受等同于“个性化”体验,从而导致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开放式阅读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与分寸,结果是信马由缰,由学生随意发挥,任意解构、消解文本,甚至对经典文本进行颠覆性的戏说、解读。其具体表现是,脱离文本的语体,不顾人物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歪曲文本的原意,超越文本的道德底线,对经典作品及其人物故意以现代的眼光进行调侃、嘲讽。例如,阅读《背影》时,有学生提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再如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时,有学生认为菲利普夫妇的行为很正常,这种情况在当代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普遍存在,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这些理解,貌似合理,被一些教师说成是个性化、多元化的创新理解,但只要稍做思考,就可以看出,这类解读以今律古,完全以现代人的生活经验和观念来理解作品,表现出的是对文本的极大的不尊 重和对阅读主旨和意义的偏离。

阅读呈现时尚化

据我了解,学生阅读的方式,除了网上、报纸上的泛阅读之外,所接触的杂志,最常见的无非是《读者》《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时尚类的读物。几乎没人看过《散文》杂志。这些大众化的阅读源,以及阅读方式的背后,潜藏着一种可怕的“阅读危机”。毋庸置疑,这种浅阅读姿态,缺乏对作品有力的进入,忽略了自我和作者的心灵对话,缺少对人类优秀灵魂的发现和共鸣,也麻木了被文字本身征服的快感。于是,表面上他们见多识广,但这些所谓的“见识”基本属于信息——冰冷僵硬的信息,人的思想、激情、生命力以及文字的魅力不曾被激活。这样的阅读,无助于文字感的培养,无助于精神的增高,无助于人格的滋养。

学生的作文,越来越充斥着网络词汇,充斥着一些俗不可耐、夸大其词甚至真假莫辨的例子——这些例子在许多流行杂志或励志书籍上随处可见。而真正具有自我个性、自我发现的性情文字悄然溜出了他们的作文。慢慢的,我发现,他们所谓的“个性”,不外是一种新的“共性”——时尚。就好像,今天的他们几乎人人穿牛仔裤,似乎够个性的了,其实,这种简单化的个性,深究下去,恰恰暴露出他们自我真正个性的丧失、他们内在精神空间的严重缺氧。

阅读呈现娱乐化

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口号下,一些教师让学生“动”了起来,1分钟讨论、编制表演课本剧、辩论、采访等综艺活动的形式被搬上了课堂,一堂课短短的40分钟,学生们欢声笑语,讨论交流,自编自演,提问采访,辩论演讲,“动”得不亦乐乎。然而,我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这些活动追求的是表面的热闹和丰富,实则为活动而活动,缺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缺少感悟和品味,甚至脱离了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和规律,有的甚至是在戏说文本,歪曲文本。

一些教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出了动听美妙的音乐、美丽的画面、标准的朗读示范、预先设计的板书,阅读变成了轻松、愉悦、刺激的“文化快餐”,学生欢迎,教师得意。然而,这些教师们却没有意识到,多媒体的运用导致的喧宾夺主,遮蔽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体验,读文变成了直接的读图、听声音,文字的独特魅力与其引发的丰富的想象在这里荡然无存。长此以往,学生只爱看图、听声音,怕读文字或读文不深,必将导致语文深度阅读能力的削弱和丧失。长期读图,还会束缚中学生的阅读想象力。图画的出现,将人物形象、场景情节给固定下来,人物的喜怒哀乐表情清楚地呈现在眼前,减弱了读者想象的动力,使得想象空间萎缩,最后可能会趋同于一种形象。长期读图,还削弱了中学生的深刻感悟力。有人把图文书看作是快餐文化的一种,不无道理。图文书的畅销,体现了后现代文化对于知识的一种建构,人们从中获得的知识是不系统、不完整的。在这里,图片遮蔽了文字,游戏取代了阅读,娱乐替代了思考。人的心智的成长是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推敲的,人们不应该放弃思考而单纯追求感观的享受。只看图片,不能体会到庄子逍遥游的境界,不能看出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当然更不能领会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我们一要正确处理文本阅读与读图的关系。让读图为读文服务,以读图为契机去激发中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二要保证中学生必要的自主阅读时间。读图这种快餐式的阅读缺乏丰富的思想内涵,带给他们的只能是奶嘴式的文化,而精品阅读是需要时间保证的。

“浅阅读”,如今已成为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人们用它来描述一种对阅读的态度、需求和取舍。将我们的时代比喻成是“浅阅读”时代的最大弊端在于,它让一些年轻人特别是学生群体简单地认为大家都只在“浅阅读”,大家都在读快餐书,以至于他们对自己不再作更高的要求,对自己本可以具有的高尚审美能力不再作任何培养,始终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端的阅读层次上。但只有真正潜下心去阅读的人才能读出味道、读出学问、读出真知。

为此,语文课堂应该为师生创造一个“在场”的理想状态。

语文教学的“在场”是师生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不应局限于独立思考和练习阶段,而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享受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特别是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参与教学都有所发展。要引导学生参与学也参与教,不仅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也把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展开师生互教互学活动。语文教育的“在场”是人之成人和社会化的过程,它必然要求生命的全面出席和始终在场,吁求生命的激情投入和精神境界的积极建构。仅仅注重学生知识结构、认知图式和追求“娱乐化”倾向的语文教学并不是整体的精神建构,因为它并没有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并没有引导学生的精神的变革,这只是涉及了学生整体精神中的一个方面,并没有与学生精神的完整性、经验的完整性、生活的完整性联系起来,因而这种语文教学并不是师生双方的真正在场。

总之,语文课堂应该为师生创造这样一个“在场”的理想状态:那里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是心灵栖息的家园。课堂在师生全身心地参与下,通过建立和谐交往的课堂关系、生态化的教学设计、体验化的教学活动过程,语文课堂会产生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个境界具有强大的驱力,使师生沉浸其中,视通万里之外,思接千载之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情感被触动,思维被打开,经验被连结,强烈的生命体验传递到每一个人的心灵,课堂逐渐进入到一种沸腾的状态,进入到精神自由的澄明之境。

 

(《山东教育》20124月第11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