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慢节奏

发布日期 : 2012-05-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   徐宜秋

 

当今社会是一个讲究“快”,被“快”字充斥的时代,没有什么事不是用速度和“快”来衡量的,仿佛只要“快”便是先进,便是优越,便是真理。事实并非如此,世上许多事情,从来就不是越快越好,因为过快的速度不但不会令我们受益,还会造成很多危害。

生长在越南的一种野生水稻,不用浇水施肥,一年四季都在疯长。由于长得过快,机体里囤积了大量的有毒物质,使它成了无法食用的废物。科学家发现,只要控制住它的生长速度,让它缓慢下来,毒素就会被它自身慢慢排除,野稻米则会变成金米粒。

红树林,已成为海岸线上最好的堤坝,可在几百年前,这些地方生长的却不是这个物种,而是浮萍树。这种树每年以极快的速度扩张,造成大片的海岸和农田被吞噬,居住在海岸线上的居民苦不堪言。如任其发展下去,浮萍树将会覆盖整个世界。砍伐之后,迅猛扩张的浮萍树终于消失了。要知道,浮萍树原是人类的一笔巨大财富,但就是因为它长得过快,反而遭到灭绝的厄运。

其实,教育又何尝需要快节奏?我们不妨将“教育”二字拆开后来诠释其内涵:教是教导、教化,有引导、传授之意,又有感化、内化之意;育是培育、育心,有培养、养育之意,又有养心、修心之意。从表面来看,教育注重知识、技能的达成,关注的是一种应试本领;从深处来看,教育更应追求孩子心灵的发育,努力为孩子的精神成长创造契机。前者是显性的,以分数来衡量;后者是隐性的,难以用具体的数字来评价,因为烛照的是孩子的心灵,是一个长期的感化、浸润、触动直至学会选择、独立、超越的过程,自从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到离开这个世界一直就未曾停止过。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是充满曲折的,它面对的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由于每个人的生命成长历程是个性化的演绎,其生命的内在需求是不会被轻易察觉的,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因而一个教育者的生命无法也无权对另一个孩子的生命进行加工,一个教育者的灵魂也很难对另一个孩子的灵魂进行塑造。既然孩子的生命需求及其成长自有其独特的印记,我们能做的只有在尊重孩子个体生命特点的基础上做好导航,创设孩子成长的良好氛围,循循善诱地激发起孩子向上的愿望。不过,整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有时更需要我们有一种大无畏悲壮的耐心坚守。

张文质先生在《慢教育》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细细品味这句话中的“慢活”“细活”,折射出了张文质先生传递的教育真谛:教育需要耐心。反观时下我们教师的心态,一提到“耐心”,可能就会感到一阵心虚,因为我们的教育已经变得急功近利,许多教师都在把教育做成“快活”“粗活”,进而失去了“耐心”。不是吗?当孩子经常拖交作业时,当孩子作业经常不认真时,当孩子屡教屡犯时,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碰到诸如此类的情形,我们对孩子的态度是否依然友好?是否依然保有耐心?是否依然热情关怀?张文质先生调查后表明,很多教师会丧失耐心,会变得烦躁不安,对孩子或呵斥,或指责,或嘲笑,或惩罚,或白眼,最终是不管不问。而我们却不知当孩子接受到这种没有耐心的粗糙教育时,只会让这个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演变成厌恶学习。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在《管子·权修》一文中就向世人告诫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可见,等待对于“树人”是不可或缺的,但它总是在现实的一种快节奏里被我们有意无意地给忽视了。对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对一些“慢”孩子的成长,我们常常一味地拔苗助长、越俎代庖,希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问题是教育毕竟“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叶圣陶语)。工业可以是快节奏的、大容量的、流水线的、批量出产的,而农业则是有季节的、有时令的、有成长规律的,不但需要播种、施肥、除草、喷药,还需要土壤、水分、阳光。正如你站在一株禾苗前,你可以看到它旺盛的长势,却感觉不到它的成长。倘若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孩子成长催化施压,则往往与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因为教育只有放慢了节奏,孩子才会有自我成长的可能。由此,我们只有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找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慢慢地找到开启孩子心门的钥匙,慢慢地欣赏孩子成长的快乐,慢慢地等待着孩子的长大,才能为孩子的未来发展、一生成长奠定基础。

教育,30%是启发,70%是等待,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说:“孩子,你慢慢来!”

 

(《山东教育》20124月第11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