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健笔意纵横
发布日期 : 2012-05-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凌云健笔意纵横
——泰安市岱岳实验中学创新发展走笔
本刊特约记者 吕忠堂
学校小档案
泰安市岱岳实验中学,全国素质教育创新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研究实验基地、山东省创新教育重点基地。综合评估连续12年稳居全区第一。校长申洪英荣膺“中国好人榜”“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北京奥运火炬手”“感动山东十大新闻人物”“山东省十大优秀母亲”“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山东省优秀党员”“山东教育十大新闻人物”等殊荣。
2010年8月23日,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日子。然而,在申洪英校长和学校180位教师心中,这却是一个铭记终身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他们从“乡下人”变成了“城里人”——具有52年办学历史的泰安第十二中学,从一所乡镇中学整建制升格为泰安市岱岳实验中学。这是区委、区政府和岱岳区107万人民对他们几十年来优异办学成绩的最大的褒奖!他们创造了辉煌,他们有理由自豪!
他们却没有沉浸在升格的兴奋中。仰望巍巍泰山,俯视粼粼天平湖,倾听倏然而过的高速列车,申洪英和她的老师们心里并不平静:作为区里唯一一所实验学校,他们不但要继续“永争第一”,更要成为全区教育教学改革的排头兵,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先遣队。校长还是原来的校长,班子还是原来的班子,教师还是原来的教师,学生也还是原来的学生,肩上的责任、追求的目标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能否担得起这副沉甸甸的担子?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了岱岳实验中学的领导和老师们面前。他们没有故步自封,更没有畏缩不前,他们把“真”和“爱”作为办学的核心理念,用“真爱”的情怀和不懈的探索,建设和谐校园,谱写了改革奋进、教书育人的崭新篇章。
一 校园如家春风暖
古往今来,“春风化雨”被视为教育的理想境界。从原来的泰安第十二中学,到今天的岱岳实验中学,申洪英和她的老师们走过了一条求索之路。他们用自己的亲历亲为,让校园处处如沐春风,把校园营造成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走进岱岳实验中学的校园,在与老师、同学和家长的交谈中,记者深深感到沁人心脾的缕缕春风,让人那么惬意。或许,从一位位优秀青年教师的身上,我们就会更深切地体味到这春风的意蕴:
王玉斌,一位年轻的物理教师,年龄不大,却是省内外响当当的名师,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教师、第二届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省远程研修课程专家、省物理教学能手、泰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许多名校早就瞄上了他,多次要“挖”走他,待遇当然是优厚的,这对工资只有两三千块的王玉斌而言,不能不说是种诱惑。可是,这一切都被他拒绝了。他的理由很简单,简单得竟让一些人难以理解:“我不愿离开我们的学校,因为这里是我们的家。”
李占峰,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演讲、主持出类拔萃,许多单位都想借调他去工作,电视台也邀请他去主持节目,但他不愿离开学校,不愿离开他所热爱的语文教学和温馨的校园。
董凡泉老师,因业务突出被提拔为教育指导中心教研员,可他不愿去指导中心办公,他说,不愿离开教学一线,不愿离开学校,离开了学校心里不踏实。现在,他仍然在学校上班,担任四个班的物理课,还兼任班主任工作。
在岱岳实验中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原来,这教育的春风,不是丰厚的收入,不是舒适的房子,也不是飞驰的车子,而是爱的力量。这当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看看我们今天的校园,似乎随处都可以看到诸如“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之类的标语,可是,我们却分明感到,我们校园中的爱在流失,爱在疏远。在岱岳实验中学的校园里,并没有这样的大字标语,可是,这里却荡漾着爱的春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我们还是再走进校园沐浴一下这里的春风吧:
在申校长的记事本上,清楚地记录着每一位老师的生日,每逢老师的生日,学校都要送上一份精美的蛋糕和鲜花。
天气变冷了,校园里却很温暖,因为校领导把一瓶护手霜及时送到了老师们的手中。
中秋佳节,校园里更是其乐融融,校长和老师们一起,在学校里包水饺、炖大锅菜,师生共乐庆佳节。
过年了,学校会记着向老师家人和学生家长寄一张贺卡,感谢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一张小小的贺卡,成为学校和家庭的桥梁,把学校、社会和家庭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许多家庭新年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厚礼”。耿燕老师的母亲远在范镇农村,每当新年来临,她都要几次到村委询问学校的贺卡来了没有,当拿到贺卡后,她脸上的那种激动和幸福溢于言表,逢人便高兴地说:“我孩子的单位给我来贺卡了。”那种幸福之情,仿佛使她年轻了好几岁。
学校对教师的关心,可谓无微不至。当校领导了解到许多老师用餐时喜欢米饭后,就专门派人到鱼台县,购买绿色优质大米送到老师家中。
薛翠芹老师参加省教学能手评选,内心很紧张,申洪英校长就和物理组的几位老师一起与薛老师分析、研讨,设计教学方案,给薛老师以无微不至的关心和鼓励。薛老师不负众望,以优异成绩取得省物理教学能手的光荣称号。
……
这些事看上去都是一些琐事,甚至在许多人看来根本就不足挂齿,可是却一桩桩、一件件装在学校领导的心里,每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琐事,学校都尽心尽力为老师们去做。在这里,我们没有听到“教师第一”这样的“名言”,可是从许许多多微不足道的小事里,让我们感觉到了岱岳实验中学对老师们实实在在的尊重,他们才是学校真正的主人!这哪里是教育学教科书上定义的“学校”,这分明就是一个家,一个老师们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现在,一谈到学校,人们大都关注教室多么漂亮,绿化得多么好看。其实,岱岳实验中学告诉我们,这些固然重要,却不是最重要的。徜徉于实验中学的校园,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曾说过的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信然!这里,爱如春发于轫,又似阳光雨露,浸润着这片育人的沃土,让幸福洋溢在老师的脸上,从中你一定会感受到那份自信、那份激情、那份快乐、那份幸福。
二 教海无涯贵求真
且看一个镜头:
“教学固然需要教师的民主,但也不能一味地讲民主,该由老师决断的时候绝不能拖泥带水!”
“刘老师,你说得不完全正确。我认为我们教学中的许多矛盾,说到底就是偏离了民主,偏离了民主也就偏离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教学怎能不出问题呢?”
“那么,请问卜老师,如果学生就是不听话,你能用什么办法呢?”
……
上面的情景,是2012年2月11日发生在岱岳实验中学“教师论坛”的一幕。原来,寒假期间,许多老师都读了《好老师转化后进生的36记》一书,新学期的第一次“教师论坛”上,刘宝建、李丽、李萍、周玉兰、卜令娟等几位青年教师就如何转化后进生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看到这样的一幕,竟让人感到既陌生,又向往,因为即使在全国、省、市组织的许多教学研讨会上,我们也已经极少看到这种思想的交锋了。在岱岳实验中学,这样的交锋却是一种常态化的教育生活。在实验中学的校园里,我们看到校长和教师之间有说有笑,教师之间也和睦相处,可是,一涉及教学上的问题,无论校长还是教师,却都敢拉下脸来,一扫那和颜悦色,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决不含糊。他们的“理论”是,教学上的任何问题都马虎不得,误人子弟是教师最大的耻辱!清楚了这些,我们就不会对上面的一幕感到吃惊了。用申洪英校长的话说,就是:“教学上不清楚的问题,都要摆开来认真研究,只要认真,终究能弄明白的,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追求。”因此,每次论坛的气氛都十分活跃,拖上个把小时,耽误回家做饭是常有的事。
正是执著于“求真”,岱岳实验中学教师做学问、搞研究的气氛十分浓厚。他们不是把学问、研究写在论文里,而是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他们的备课,那是真正的备课,他们建立了“一次主备、二次修改、三次共享、四次个性化”的单元集体备课制,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从教材内容的理解,到教学流程的设计,再到作业的设置乃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都要集全体老师的智慧,反复研究,反复琢磨,力求寻找到教育家夸美纽斯所主张的“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因此可以多学”的最高效、最经济的路径。实验中学教学成绩好,这或许是他们的“秘密武器”之一。学校老校长林相国有句“名言”:“老师备课就是战前的准备,谁准备得最充分,谁就是胜利者;谁找到了最正确的方法,谁就是胜利者。”所以,在岱岳实验中学,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有许多“讲究”和“道道”。譬如,作业的设置,他们积极创新作业形式,结合教学内容,将作业细化为“常规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思想性作业”和“阅读性作业”四类。就是“常规性作业”,也不是一如“做课后练习第几题”那样简单,而是要求限定科目,精选试题,控制数量,鼓励原创,分层布置,全批全评,赞扬性、鼓励性、希望性、启发性、提示性的评语,让学生在老师关切的“话语中”阔步前进。“实践性作业”“思想性作业”“阅读性作业”从内容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实践性和教育性,多样的作业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精心的备课充分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尽管教学成绩多年在全区独占鳌头,但岱岳实验中学的领导、老师心里都清楚,这个成绩更多是靠老师和学生用汗水打拼出来的,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特别作为全区实施素质教育的龙头学校,实验中学必须“转变教学质量的增长方式”。校长申洪英认为:“这是学校发展的转方式调结构,如果没有更高的立意和追求,我们无论取得多少第一,都不能彰显实验中学的核心价值。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最大’的真理。”因此,他们在广泛学习、借鉴国内教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着力创建激情高效课堂,让老师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益显出来,成为学校课堂教学新的追求和理想。
在许多中学,大都有特别盛行的主流教学模式,甚至这种教学模式一统江湖,教师只能亦步亦趋。走进岱岳实验中学的课堂,他们似乎也不例外,学校也在推行“三案、五疑、八环节”课堂模式(简称“358”课堂教学模式)。“三案”是指预习导案、自助餐学案、自助餐达标案,着力解决学生分层次教学的问题,做到了学习优秀生吃饱,后进生吃好,易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消化和吸收。“五疑”是指个性质疑—合作解疑—质疑聚合—学生释疑—教师释疑,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的学习精神。“八环节”即自主预习、个性质疑、小组合作解疑(生生释疑)、质疑聚合、聚疑释疑(生释疑、师释疑)、自助餐练习提升、反思交流、自助餐达标自测八个课堂教学环节。经过长时间的锤炼总结,这种课堂教学,正在向着教师敢于放手,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和强化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体验、交流、创造中受到感情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方向迈进。这种“358”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岱岳实验中学的主打教学模式。
可是,他们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探索形成了学校基本的教学模式,而是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结合学生情况、学习内容和教师特点,建立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因此,这里盛行的不是某种一统江湖的教学模式,而是围绕教学模式展开,追求教学本质的研究、探讨。这里研究教学的氛围特别浓厚,“名师课例研讨”“一课众评”“同课异构”“小先生制”“创新123”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成为学校的常态,“汇报课”“翻版课”“示范课”“研究课”“创新课”“诊断课”等各种课型异彩纷呈,各种教学风格和谐共生,课堂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这就是岱岳实验中学的独到之处。
“我们必须建立主流的教学模式,但我们决不唯教学模式论。靠一种教学模式打天下是靠不住的,教学模式只是教师上课的依据之一,真正的好课是凝聚着师生智慧情感的创造,而不是所谓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某种教学模式,会抑制乃至扼杀师生的创造性,那不是我们的选择。”申洪英的一番话道尽了岱岳实验中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追求。教师被束缚的思想一旦解放,他们就会创造出无限精彩的课堂。
我们不妨从岱岳实验中学课堂教学中采撷两朵浪花:
案例1 一堂没有完成任务的课
2010年9月4日,学校安排我担任初三(8)班的物理课,第一次上课的内容是讲评摸底考试试卷,做了充分准备的我,带着自信踏进教室。我扫视着学生的准备情况,一个桌面上没有任何试卷和文具的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责问学生为什么不将试卷拿出来,这个学生却满不在乎地说:“我的试卷早找不着了。”原来,他就是班主任再三向我提到的那个“差生”。一向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我,赶快给这位学生找了一份试卷递给他,他迟疑了一下,快速站起来接了过去。他的这一举动,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瞬间决定这节课一定要让他重新唤起学习的念头。我让其他同学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评自改试卷。我又来到该学生的身旁,轻轻地问他为什么不做试卷,他看了我一眼,低下头轻轻地说:“老师,反正我的物理根本就一点也不会,做与不做没有什么区别,你就别管我了。”我拍着他的肩膀和蔼地说:“其实物理不像你想象得那么难学,物理是与我们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学科,好多问题你只要想想生活中碰到的类似现象,进行有效迁移就可以解决。你看这道练习题,说的是固体融化是吸热还是放热的问题,你只要想想一块冰放到你手里的感觉不就解决了吗?”在我的启发之下,不知不觉这个学生竟然自行解决了整张试卷四分之一的习题,他眼中也开始洋溢出高兴与自信的感激。紧接着我开始了这节课的习题矫正,我首先让他把做出的四分之一的习题给全体同学进行讲解。当他一口气将有关的习题答案及原因表述完后,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也许是这久违的掌声来得太突然吧,他竟然激动得泪眼婆娑,不由自主地向全班同学深深鞠了一躬……这节课虽然按照我事先的预设只完成了一半的教学任务,但让一个厌弃学习的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自信,我觉得值!
——王玉斌
案例2 “散乱”的风景
很欣赏当下所倡导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调到实验中学后,看到同行课改的热情很高,我也尝试着让自己的课堂变变样。在讲解《正方形》习题时,胡振东同学主动要求给同学们讲题。我鼓励他走上讲台,当起了小老师。他一会儿画图,一会儿折叠,竟讲出了三种做法。其中一种方法因有些难度,我们备课组本来课前商量不打算给学生讲的,可胡振动同学讲出来了,而且讲得条理很清楚,我不由自主地为他的精彩表现鼓掌。胡振东同学,仅仅是我数学课堂教学中很普通的一个学生,也是众多在数学课中讲题的一个学生。在我的数学课上,学生畅所欲言,无拘无束。从教室经过,即使关着门,你也能听到教室乱哄哄的,甚至夹杂着大吵小吵和嘻嘻哈哈的声音。你可能会怀疑,这班里是不是没人上课,怎么比课间活动还乱。不好意思,是我的数学课。我的数学课上,学生没有固定的位置,他们可以自由移动,想和谁交流,就走到那位同学面前交流。他们三五一群,两个一伙,就某个问题、某个解法、某个思想的对与错相互争论。我高兴地看着这乱糟糟的一切,欣赏着他们学习中千姿百态的状态:站着、坐着、趴着、搂着,歪着身子;喜欢听他们的大呼小叫;分享他们得出答案后的欣喜若狂;观看他们因为不一致的答案而争得面红耳赤;鼓励他们上蹿下跳,东奔西跑地寻求学习目标、竞争对手……
这种“散乱”的课堂,成就了学生对数学的追求、热爱和执著,而我则收获着教学丰硕的成果。
——杨焕荣
这就是岱岳实验中学的课堂!教海无涯贵求真。只有“真教”才能寻找到课堂教学的真谛,让课堂教学成为灵动的课堂,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打动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 育人为本塑魂魄
众所周知,由于初中学校面临中考的巨大压力,德育的地位往往非常尴尬,谁都晓得德育重要,可在中考面前,德育变得虚脱了。在岱岳实验中学,德育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申洪英认为,德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学会爱,学会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爱是一个人的魂魄,教育事业说到底就是爱的事业,就是塑造人的魂魄。在申洪英校长的引领下,实验中学认真践行这一思想,建立起“校长—教师—学生—社会”的“爱的教育链”。这一链条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爱心,让学生成为有爱、会爱的人,成为有情有义、敢于承担的人。
积小善成大德。学校从新生一入校就开展“积小善成大德”教育活动。具体的做法是:每天都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良好品行,每周班主任进行一次总结,对积善多的同学进行表扬;每月一次反思,班主任针对学生的积善情况,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有了进步,在哪些方面还有缺失,反思自己,调整努力的方向,进而达到良好习惯的养成;每学期进行一次表彰,各班对积善多的同学进行表彰奖励。通过积善活动的开展,学生在记录善行的同时又进行了一次自我提高和自我升华,在一点点的变化中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从学校开展的“每天十个一”活动中,我们可见一斑:每天多一点微笑,每天多一份爱心,每天多一份快乐,每天多一次帮助,每天多一份责任,每天多一个问号,每天多一份自信,每天多一份感恩,每天多一个好行为,每天多一分收获。因此,关注学生每天的变化,成为岱岳实验中学老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翻阅老师们写的德育记事,鲜有大而空的套话,大都是对学生的观察,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看得出,他们不是敷衍,而是非常认真地做这件事。下面是马明俊老师写的一段德育记事:
每天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情感的孩子,他们可爱而又天真,他们的心灵纯洁而又脆弱。我们的一句话、一个手势,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我要求自己,必须做个有心人,在细节之处倾注自己无私的爱心和耐心,走进他们的心灵,和他们一起成长。最近几天,我发现赵×同学少言寡语,整天闷闷不乐,学习成绩也下降了。他的父母远在北京打工,周末只能呆在他姨家。是不是又想家了,课后得找他聊聊。张××同学最近也有些麻烦,一下课就往小卖部跑,这可不好,要想办法让他改掉这个毛病。明天班会,别忘了表扬刘××同学,这次校运动会,他参加了篮球赛、越野赛,为我班争得了不少荣誉。平时因为学习成绩差,他总觉得抬不起头来,这回得让他扬眉吐气,或许有助于他的学习呢。还有一件事,千万不能忘了,上周,因为打扫卫生的事,我责怪了焦××同学,当时自己有些情绪化,我该给她道歉,请她原谅。孩子的心是稚嫩的,一旦受伤害就不易愈合。此事非同小可!
看到这样的德育记事,记者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里的情景,每一个学生都活跃在老师的心海,无论课上课下,老师因此都和孩子们在一起……
体验是品德成长的重要力量。岱岳实验中学广泛开展活动道德教育,构筑了包括大课间活动、学期主题活动、节日体验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和走进自然等“五大”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尽可能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以自己的爱感染着学生,学生从中真切地体验到爱的力量。
班主任王怀勇老师清楚记得每一名学生的生日,在他的生日到来的时候,学生给他买了一个大蛋糕,他很激动,把蛋糕切成61块,每个孩子都有一块,让学生一起分享快乐。“捧着蛋糕,孩子们都不舍得吃,都像捧着一生中最为珍爱的东西。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突然,活泼又调皮的严凯抹了一把奶油,冲到我的跟前,没等我反应过来,右脸已经是奶油脸面,随即又有几个孩子,跑到我的跟前……我已经成了花猫脸,教室里已经成了一个大舞台,一个狂欢的大场面。大家有的变成了戏剧中的小丑,有的变成了大花脸,有的变成了红关公,有的变成了白胡子老头……”
在实验中学的校园里,这样包含深情、快乐、关爱的故事经常发生着。学校有住校生的时候,很多学生开学后不带蚊帐,学校政教处主任高加庆一晚上不挂蚊帐,亲自感受晚上是否有蚊子叮咬,以此来做出合理的处理,学生都深受感动;学校组织师生观看足球赛时,突遇狂风暴雨,狂风刮得广告牌乱飞,高翠芝老师为保护学生,以她的柔弱身躯挡住了飞来的广告牌,自己却被砸昏在地;学校水井的水是否能饮用,学校的总务处主任刘国义亲自烧水、尝试,确保学生饮用水的安全……
就是在这看似平凡的一件件事情里,蕴含着巨大的德育力量,触动着学生的心弦,爱的力量在他们心中成长。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爱,爱的接力在同学中间不断传递和延伸。同学生病了,同班同学跑前跑后陪看医生,端水拿药,关怀备至;教师节、感恩节、春节,一张张热情洋溢的贺卡飞向老师的身边;家长到校给学生送饭,一声声爸妈您辛苦了,注意安全,路上慢走,放学回家我好好孝敬您,这些话语说得家长倍感温暖,心想孩子真是长大了;节假日学生自发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拆洗被褥、缝补衣服,受到敬老院老人们的交口称赞;公共场所,活跃着卫生小分队、环保小卫士的身影。这丰富的画面、多彩的镜头,呈现出的是爱的精彩,跳动着大爱的音符。
教育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也只有在这样的教育中,爱的力量才能愈发成长。岱岳实验中学的老师们正是这种教育的创造者!
四 学无止境师为先
扛着全区龙头学校的大旗,这对于脱胎于乡镇中学的岱岳实验中学来说,压力可想而知。“经费和办学条件当然很重要,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不在于此,而是教师的素质问题。只有全体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我们才有资格、有能力擎起这面旗帜。”面对压力和困难,申洪英校长如是说。
此话可谓一语中的。教师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当年的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够创造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靠的就是许许多多高水平的教师。高水平的教师从哪里来?引进人才,不是这所学校能奢望的,他们选择了本土成长、自主发展的教师提升之路,倡导“学无止境师为先”良好学风。正是这样的选择和探索,拓通了教师的成长之路,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在素质教育沃土上共赢发展,创造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境界。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开全开足课程,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相应课程。可是,哪里有那么多的老师呢?这难不倒岱岳实验中学,他们决定立足本土,挖掘潜能,培养教师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学校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尽可能多多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单科型教师向双师型甚至多师型教师转变,以教师的全面发展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主张得到了老师们的积极响应,他们纷纷动起来了,再学习、多学习在教师中蔚然成风。
是啊,他们原本都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和兴趣,可在以往教学成绩的压力下,不得不冷却了这些兴趣和爱好,教语文的只能和“之乎者也焉欤哉”打交道,教数学的只能与“点线面体xyz”为友,教英语的天天只能围着26个字母转……以至于学生都习惯了用学科名称称呼老师。学校的新变革给他们创造了寻找回往日世界的大好机会,焉能不高兴、不支持、不参与?
老校长林相国积极带头,操起二胡,在悠扬的旋律中,自己似乎年轻了许多。高翠芝老师为教学生口琴亲自到济南自费学习,王光顺老师为教学生打好腰鼓,亲自向民间艺人拜师学艺。还有的老师,为了再学得一技之长,不耻下问,甚至拜学生为师,上演了一幕“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当代“师说”。教师从单科型向多师型的转变,一下子解决了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原先开设不了的课程全都开起来了,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指导。下午的活动课,原先比较冷清,现在却变成了教育的大观园,棋类、舞蹈、合唱、腰鼓、乐器、豫剧、京剧、武术、跆拳道、生活中的化学探索、环球英语、电脑制作、科技制作等,几乎应有尽有,“大锅饭”发展成了“自助餐”,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各种追求,素质教育在这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事。
学而无友则陋。教师如果只停留在学校这个小圈子里,不能够走出去学习,就会遭遇发展瓶颈而停滞不前。为了尽快提升教师的素质,岱岳实验中学积极创造条件,让老师走出学校看自己,走出教育看教育,在广阔的思想视野中为自己发展定位,站在教育教学最前沿思考教育。
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处处是教育。首先要让教师走出去,在与生活、社会、世界的接触中实现学习与改变。学校与济宁育才中学分校、菏泽二十一中、新泰宫里中学、肥城梯门中学等学校结成联盟校,互派教师讲课学习,为老师搭建起更广阔的发展舞台。学校先后组织老师到北京、陕西、四川、湖南、辽宁等地参观学习,锦绣河山涤荡了他们的心灵,人文史诗丰满了他们的世界,他们因此而超越“小我”,走上了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发展道路。“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努力。”校长申洪英时时用这句话激励自己,激励教师。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当教师的更要与时俱进,更新学习,这是岱岳实验中学一条永恒的信条。
回顾升格以来走过的路,申洪英校长深有感触地说:“其实,实验中学也罢,乡镇中学也罢,在办学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根本道理上都是相通的,那就是认真研究规律,认真按教育规律的要求去做。”一番朴实的言语,道出了办学的真谛。
岱岳实验中学,一所从农村走来的学校,正在素质教育大潮中摇橹前行,理想和追求在这里闪光,激情和思想在这里碰撞,泰山文化在这里传承,爱的力量在这里成长。学校教育是棵树,“爱”是其根,“真”是其魂。在“真”和“爱”的阳光雨露里,岱岳实验中学必将成为参天大树,撑起一片素质教育的绿荫!
(《山东教育》2012年4月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