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学生物理探究的空间

发布日期 : 2012-04-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阳信县银高学校   刘希林   文丽华

 

随着学校办学行为的不断规范,初中生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多,粗略计算,学生每年的节日、假期、双休日等长达160天之多。针对这一情况,我校物理组教师作了深入的系统研究,组织初二、初三学生进行分阶段科学探究实践活动。

一、探究活动很丰富

1.玩中之乐

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教师肯动脑子,肯下工夫,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空间广阔而深邃。

1)自制浮沉子,体会潜水艇的上浮与下沉过程,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取一矿泉水瓶,装一半水。再取一玻璃小药瓶去盖儿并在瓶口处绕一段铁丝,也装一半水,放入矿泉水瓶中,使其倒立漂浮于矿泉水瓶内水面,将矿泉水瓶盖儿拧紧。此时可以观察到小瓶处于漂浮状态,此时浮力等于重力;当用力捏矿泉水瓶,使瓶内空气压力增大,小瓶内的水逐渐增多,小瓶逐渐没入水中,停止用力我们会观察到悬浮状态,此时浮力等于重力;继续用力捏矿泉水瓶,使瓶内空气压力继续增大,小瓶内的水继续增多,此时我们观察到小瓶沉于水底,此时浮力小于重力;陆续松手,会看到小瓶的上浮过程,此时浮力大于重力。通过自制的简易装置,学生们就对潜水艇的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自制风筝,让学生理解飞机升空的原理。风筝升空与飞机升空道理大致相同,都是利用气流产生的“升力”而升空的。当在空中“升力”与重力相等时(当然风筝还有绳的拉力)风筝就保持在某一高度。让学生观察,风筝在什么条件下能升入空中?在什么条件下在空中下沉?在什么条件下在空中左右摆动?在什么条件下在空中转圈?通过观察,让学生思考其解决办法。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制纸飞机,通过调节尾翼,改变纸飞机飞行的路线。观察在什么条件下,平着向前飞?在什么条件下,向下转圈?在什么条件下,向上转圈?

3)自制陀螺,让学生理解物体的平衡条件,了解稳定平衡与不稳定平衡。让学生观察,陀螺在什么条件下转的时间长?为什么转起来的东西就不会倒?设想一下不倒翁的原理是否与陀螺相同,是否都是通过调节重心的位置而保持平衡的?思考后写出科学依据,班内交流。之后再让学生试着在桌面上竖起生鸡蛋,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2.饮食之美

夏天的冷饮、凉食往往是学生的最爱。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吃冷食的同时,要注意观察相关的科学现象,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举几例说明:

1)吃冰棒学科学

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有一些是存在于吃中的。吃冰棒之前要注意观察:打开冰棒纸,会看到白花花的“粉”,这“粉”的形成同自然界中的“霜”的形成过程是相同的,是冰箱中的水蒸气遇冷而凝结成的“小冰晶”,是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再看冰棒会冒“白气”,这“白气”就如同自然界中的“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液化成的小水滴;再将冰棒放入喝水的杯子,过一会儿杯子会出“汗珠”,这汗珠的形成就如同自然界中的“露”,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液化成的小水珠附着在物体上的。这些道理先不要忙着说给学生,要让学生有体验探究的过程,有观察,有分析,有讨论,有总结,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结论。

2)自制飞棱

吃完冰棒,扁平的冰棒棍,不要丢掉,要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飞梭。在扁平的冰棒棍的两端,用小刀削成两个向两侧反方向斜面,中间用钉子凿孔,再在孔中插入竹签(烧烤串竹签最好用),就制成了一个简易的飞梭。用双手一撮,只要方向正确,就会飞入空中。可以通过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道理。

3.谚语之理

当地的天气谚语,往往比天气预报还准确,其中就蕴涵着一定的科学道理。要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找出其中的科学道理,写出小论文参评。如:

1)水缸穿裙,大雨淋淋(简单的解释就是:水缸的外面水面以下的部分,如果有大量的水滴出现,就说明天气潮湿,水汽含量充沛。如果此时遇到冷空气的来临,一定就会下大雨了)。

2)今天太阳倒照,明天晒得老猫叫(简单的解释就是:太阳落山后,如果出现火烧云,说明西部的云量稀少,春天的云一般是自西向东的,明天就一定是有太阳的好天气)。

3)下雪不冷,化雪冷(简单的解释就是:下雪是水蒸气凝化的过程,而凝化是需要放热的,故而不冷;而化雪是溶化过程,需要从空气中吸热,因此化雪冷)。

教师要组织学生将上面的谚语写成小论文,小论文交上后教师要及时点评,并进行去伪存真的科学解释,这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绝佳时机。

4.运动之巧

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讲究科学训练,注意科学方法,这样会有助于体育技能的提高。如:

1)科学判断乒乓球的走向。乒乓球上旋球、下旋球、弧圈球,怎样应对?怎样发球?其科学原理是什么?

2)在足球比赛中,罚前场直接任意球,为什么足球会走一条美丽的曲线(通常叫香蕉球),令守门员防不胜防?

当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查阅有关的资料后,教师不妨给出以下答案:

如果你经常观看足球比赛的话,一定见过罚前场直接任意球。这时候,通常是防守方五六个球员在球门前组成一道“人墙”,挡住进球路线。进攻方的主罚队员,起脚一记劲射,球绕过了“人墙”,眼看要偏离球门飞出,却又沿弧线拐过弯来直入球门,让守门员措手不及,眼睁睁地看着球进了大门。这就是颇为神奇的“香蕉球”。

为什么足球会在空中沿弧线飞行呢?原来,罚“香蕉球”的时候,运动员并不是拔脚踢中足球的中心,而是稍稍偏向一侧,同时用脚背摩擦足球,使球在空气中前进的同时不断地旋转。这时,一方面空气迎着球向后流动,另一方面,由于空气与球之间的摩擦,球周围的空气又会被带着一起旋转。这样,球一侧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而另一侧空气的流动速度减慢。物理知识告诉我们: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伯努利方程)。由于足球两侧空气的流动速度不一样,它们对足球所产生的压强也不一样,于是,足球在空气压力的作用下,被迫向空气流速大的一侧转弯了。

乒乓球中,运动员在削球或拉弧圈球时,球的线路会改变,道理与“香蕉球”一样。

5.厨房中的学问

教师不妨安排学生为家人做一顿饭,作为综合实践的一种体验。在做饭的过程中要思考以下问题:

1)菜刀为什么刀刃薄,而刀背厚?

2)捣蒜泥时为什么要放一些盐?

3)为什么炒勺中的热油滴入冷水会“爆炸”?

以上问题仍然需要学生查阅资料,整理相关资料,最后编写小论文,进行交流。

6.劳动中的体验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可见科学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安排学生好好体验一下,并思考其中的道理:

1)为什么小小的撬棒,就能撬动一块巨石?联系一下,平时开啤酒瓶的起子是否也有同样的道理?

2)用剪刀剪东西,为何尖端不易剪断的东西用中部(靠近轴的地方)就容易剪断?

这些问题,学生利用科学课本知识就完全能够解答。

7.旅游中的观察

有些旅游景点是以奇闻名天下的,其中蕴涵着一定的科学原理,教师要提醒学生深入思考。

1)济南的趵突泉,四季喷涌,非常美观。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2)北京天坛公园的“声学三奇”,是怎样形成的?

3)盘山公路为何修得盘旋曲折?

4)蓬莱的“海市蜃楼”是什么道理?

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写下来,同学之间交流。

8.生活中谜团

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谜团”,往往不易解释。这就需要教师教育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用科学的道理解疑惑,用科学的头脑辨真伪。从中提炼科学道理,汲取科学营养,充实科学知识。如以下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进行交流。

1)冬季室外自来水笼头冻住了,为何卸下笼头后,向管内加一把盐,过几天后自来水管就会自然解冻?

2)在含磷较多的区域修建的房屋,为何经常出现无名的“天火”?

9.历史中精神

献身科学的精神需要从小培养,教师教育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要少做盲目的冒险,但是要知道在科学道路上确实存在着风险,甚至是危险。安排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针对下列案例,写出读后感。

1)从“万户飞天”的悲剧,你想到了什么?

2)从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你想到了什么?

3)从美国的“挑战者号”爆炸,你想到了什么?

10.网络的神奇

有一些实验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直观演示的,并且很难理解。这时模拟动画比实际演示效果好。如:日食月食的成因,何种情况出现日全食?何种情况出现日环食?何种情况出现日偏食?何种情况出现月全食?何种情况出现月环食?何种情况出现月偏食?这些问题通过多媒体课件一一展示,就会一目了然了。看后让学生一一画出来,讲给年龄小的小同学听,看谁讲得好。

以上10项体验探究,须在小学毕业前夕完成,哪项在前哪项在后,要根据科学课程的进度,由教师作合理的安排,并作合理的调整与拓展。当然,有一些探究超出了小学《科学》的范围,这就要求教师科学指导,合理疏导,正确引导,才能保证学生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同时为初中的理化生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有效措施作保障

科学探究需要教师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需要孜孜以求献身科学的精神,来不得半点马虎,这就需要教师深厚的科学素养、优秀的科学品质,带领学生步入神圣的科学殿堂。为使小学生毕业前能够完成以上探究,需要以下措施作保证:

1.引导发现,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上科学探究之路

教师可讲解,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明了钟摆,牛顿通过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通过沸水壶盖被顶起发明了蒸汽机,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身边,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创造。

2.理解用处,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师通过讲解从镰刀到简易收割机,再到联合收割机的发展历史;通过讲解从钻天猴(一种绑在细木条上的飞行鞭炮)到导弹,再到航天技术。说明每一次技术革命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

3.渲染氛围,让学生方便的查阅科学资料

我校三至六年级的图书角均放有《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小百科》《科学小论文集》等系列丛书。另外,我校校园网上还精心设计了“科学天地”板块供小学生查阅资料之用。

4.鼓励创造,奖励科学创新之人

我校始终坚持对有发明创造或发表小论文的小学生进行奖励。仅2011年一年的时间,就有13名学生因发明创造或发表小论文而获奖。

总之,只要教师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空间就会不断地得到拓展。学生的节假日充实了,坏习惯得到了抑制,这岂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山东教育》20123月第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