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教师的困惑

发布日期 : 2012-04-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滨州市经济开发区树人学校   李士友

 

困惑一:职称困惑

教师职称评定作为一种激励工具,目的是通过职称评聘,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可是,现实生活中这种激励工具的作用怎么样呢?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王老师年近50岁了,2008年申报高级职称时在区教育局初评过关,但在市教育局评审中不幸落选。2009年,王老师通过反思对比,买了两本书,发表了两篇论文,弄了两个荣誉称号,结果在区教育局的初评中落选。2010年,经过“高人”指点,继续努力,又弄了两个证书,结果在职称评定的第一关就名落孙山。王老师坐在办公室里,向对桌办公的学生请教(王老师当年的直系弟子,比王老师小10岁,但已经是中学高级教师了,工资比王老师每月高600多元)。学生现身说法:当下的职称评定,重视表彰,突出业务,淡化教龄。我晋升中高主要靠的是两个政府表彰,一个学科带头人,三个优质课证书。王老师下班回到家,饭也吃不好,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工作近30年了,而自己的学生工作才十几年,论教学成绩王老师30年来成绩一直很好,家长和社会都认可;而自己的学生教学成绩平平,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远不如他,只是个人口才好,课讲得好,能拿到优质课证书,进而换来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证书,又在学校分管教学常规管理,能把自己算到教职工排名的前面,从而获得两个政府表彰。比工作量,王老师每周12节课,学生每周才4节课……王老师想得一夜未眠,第二天人老了许多,憔悴了许多。后来经过几名同龄教师的开导,王老师终于明白了:当下职称评定忽略了教学成绩和工作实效,只重证书。可是证书已离一线的白丁教师渐远。晋高级职称对只知道敬业的老教师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于是王老师发誓不再申报职称了,工作热情也一落千丈。教育界像王老师这样困于职称情结的教师大有人在。职称评定的天平已严重倾斜,晋升高级职称成了大多数教师的奢望,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困惑二:疲于折腾

教师应该远离浮躁,静下心来上好课,育好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师需要宁静的心态,学校的发展需要宁静的环境。教师只有保持宁静的心态,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去,才能潜心研究学生,精心研究课堂,专心研究教学。然而在现实的教师生活中,这种宁静的心态只是一种渴望,教育主管部门无休止的检查评比,学校的各类达标评选,教师的各种教研评比等等,这些活动破坏了学校应有的宁静,让教师因疲于折腾而浮躁起来。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校园看似“活”了起来,其实在“活”的背后,距离教育的本质渐远。

就学校而言,新学期第一周刚给老师们下发了备课本、听课录、理论学习本、政治学习本等,要求教师们每周必须写多少字……可是第二周马上就得准备教学常规月检查;这个检查团还未到,学校又接到紧急通知,必须先迎接“依法治校示范校”复查,于是全校教职工马上又行动起来,造材料,整档案,加班加点;终于等到复查团走了,双休日全体教师还得参加“教学基本功大比武”;下周还要准备普通话示范校复查,教学示范校、规范化学校验收,一年一度的校舍维护示范校复查等,由于这些检查造就了一种新的精神“五加二,白加黑”。可惜的是这种精神很少用到学生身上,大多被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占用了。

就教师本人而言,各种评选活动也不少:3月征文评选,说课评比;4月优质课评选,课件评选;5月教学能手评选,学科带头人评选;6月创新人物评选;就连78月份各级教育部门也安排上暑期教师培训等等培训、评选活动。于是乎,“教育精英”纷纷登台献艺,收获了证书,赢得了量化考评分,评上了先进,晋上了职称,涨了工资,在家里偷着乐。而大部分教师为了量化考评分也跟着折腾,无奈只能做配角,背地里哀叹:恨自己没有长出明星相,少了惊人艺。

 

困惑三:多难处境

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当今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活好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当然也希望自己孩子的老师是地球上知识最渊博、授课最有艺术性、育人最有方法的最优秀的教师。家长的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有些家长的做法却让人难以理解。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交给老师了,老师就必须让孩子向最好的方面发展,如果孩子出了什么差错,一定是学校的问题、教师的责任。家长可以允许自己管不住自己的孩子,但不能原谅老师有一点疏漏。甚至教师的某次教育引起学生的误解而“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或是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让孩子产生逆反,或是孩子的作业量多少等等,正常视角看似正常的小教育行为,往往就有家长向教师兴师问罪。不会忘记一位家长因孩子在校运动会上赛跑时跌倒受伤而要求赔偿,一直赔到该学生到高一级学校就读。再如有的家长因孩子在家做作业时埋怨作业多,就打电话投诉教师;有的家长因孩子在家玩的时间多,埋怨老师不给孩子多布置作业等等。面对众多挑剔尖刻的目光,面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是无极限的。难怪有人戏称:教师比保姆难干啊!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变化。上世纪的学生爱读的书是四大名著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现在学生喜欢读的书是《坏蛋是怎样炼成的》。可老师依然是昨日的教师,老师依然在为不写作业的学生而着急,依然在为学生少考了几分而苦恼,依然为爱打闹而不学习的学生处心积虑地想办法……可能有人会说,素质教育不能以分数来衡量学生,其实老师本意也不想这样做,只要领导们不以分数来衡量老师,社会和家长不以分数来指责老师,老师们谁不想“素质”一番。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许多老师,可是真正记住老师的又有几人?又有几人理解老师的劳动呢?古语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可是今天却变成了:“一日为师,终身挨骂。”不是吗?教学严格的老师会让年幼不懂事的学生恨之入骨,教学宽松的老师又会让长大成人的学生计较一生。

当今中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纵深领域,教师们面临种种困惑与无奈或许是正常现象。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能进一步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少一点折腾,多一点服务意识,让教师轻装上阵,幸福地工作,早日迎来素质教育的春天。

 

(《山东教育》20123月第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