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与训练“搁浅”探析
发布日期 : 2012-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高青县实验中学 高传龙
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交际能力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素养被提出来,口语交际教学已经和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板块并列,与它们占据了平起平坐的地位。作为一种能力,口语交际不仅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更是现代公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基本素养。
尽管在新课改中口语交际教学被提到与认字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相并列的位置,并且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总目标的第四、八、九条都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了明确规定,要求进一步把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然而从实际调查来看,现实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仍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依然处于自发阶段。不少学校把口语交际当作教学的附庸或课堂的点缀,语文课堂教学依然是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唯独没有或很少有口语交际教学,可以说口语交际处于被忽视的状况并没有多大改变。这种现状确实令人担忧,确实使我们无法对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持乐观态度。因此,我们就不得不探讨一下造成现在这种“搁浅”现状的原因,当然,之所以出现现在的状况,是很多因素造成的。
1.传统语文教育一直存在重书面轻口头的弊端。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指出:“大体说来,从开始识字到完成基本的读写训练,这整个语文教育过程是由三个阶段构成的。开头是启蒙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中心;其次是进行读写的基础训练;第三是进一步的阅读和作文训练。”由此可见,传统语文教学,从开始集中识字起,直到完成了第二个阶段,全部时间和精力都在关注字,关注书面,接下来的读写训练,还是书面。语文教学全部以书面训练(读写)为内容,完全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口头语言的训练从来没提到语文教学的日程上来。本来古代是很重视言语能力的,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很重视学口语。孔子设四科,其一就是“言语科”,他说:“不学诗,无以言。”孟子也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曾和许行做过辩论。庄子与惠施也经常辩论。晏子使楚、唐雎不辱使命,也显示出非凡的口才。在这个时期,读书人读的写的是文言,听的说的也是文言,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没有分离。可是自两汉以后,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产生了距离,在语文教育中忽视口语的问题就存在了,而且愈来愈严重。直到后来,文言和口语逐渐分离,因此教学中自然而然地也就只重“目治”,不管口耳之事。封建社会中期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和“以文取士”,语文教育越来越不重视口语训练,全部语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识字、写字、读古文、写古文,读经—写八股文—科考,俨然成了金科玉律。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这么回事。京剧中有一出戏叫《二进宫》,主要人物之一杨波有两句很形象的唱词:“十载寒窗,七篇文章,落一个兵部侍郎。”把封建教育的本色概括描绘得真好。“念书人”十载寒窗,辛辛苦苦,就是学做文章,哪里有口语训练。
此外,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不仅不提倡多说话、不鼓励多说话,甚至还把不会说话、不善于说话作为一种美德。孔夫子就说过“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讷”就是讷讷不能言,认为不会说话就接近“仁”,也就是把它作为一种美德看待。儒家传统蒙学读本《弟子规》中也有“话说多,不如少”。可见,忽视口语交际教学的问题从古代就存在,一直影响至今。
2.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与能力训练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这主要体现在对口语交际教学地位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和对口语交际教学内涵的认识存在肤浅性。许多教师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应附属于基础知识、阅读和写作教学,把口语交际教学与训练理解为“听说训练”。语文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与能力训练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把握中学语文课程的本质。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指出“语文的根本性质是言语教学,从言语交际过程来看,言语教学可以分为言语的理解教学与言语的表达教学;从言语交际本身的分类来看,言语交际又可分为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口语交际与书面语交际的关系是彼此并列关系,而不是从属或附庸的关系。”此外,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口语交际教学与训练理解为“听说训练”,这也是不正确的。因此,听说训练或听说教学是心理语言学概念,口语交际教学或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是言语交际学概念。心理语言学侧重于言语的心理形式,从言语的内部过程出发来研究言语活动,将口语交际解释为编码、传码、接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和传码就是说话,接码和解码就是听话,口语也就是听话和说话,口语能力就是听说能力。言语交际着眼于言语的行为方式,从言语的外部过程研究言语,也就是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研究言语,研究言语运用于言语的动态过程。
另外,相当多数教师对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存在理念误区。传统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水平必须远远高于学生,否则,就无法教学生。这固然是正确的,其理念也具有很大的合理性。然而,如果要求教师面对一个班的学生,必须保证在诸多方面都高于学生,才能胜任教师资格,显然是不可能的。由于现任一线中学教师几乎都没有受过口语交际的专门训练,因此,也就无法指导学生训练。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缺乏,多少受到教师这种“理性上重视,心理上排斥”的干扰。
3.学生不愿意或不乐于在公众面前讲话。一般而言,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阶段以后,理应具备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够进行基本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起码保证在平时口语表达或课堂回答问题时从容应付。但现实情况是,越到高年级,学生越不敢开口,更没有交际而言。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来看,学生在口语表达或回答问题时,紧张和有点紧张占68%,不紧张仅占32%。中学生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6岁到19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当众讲话时,感觉自我形象暴露于公众面前,产生自我形象遭到破坏的担心和顾虑,内心也就忐忑不安,口语表达就语无伦次,十分紧张,因此,也就不愿意或者不乐于在公共场合或众人面前开口讲话。
4.教材设计与评价制度缺乏科学性。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没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口语教学教材,即便是新编的中学口语教材也没有一个章节介绍口语交际的基本内涵,甚至连口语交际的外延定义和特点都没有提到,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感想。同时,在编排方式和比例上也存在着一些漏洞和缺陷。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口语交际训练是和作文训练、综合性学习编排在一起的,口语交际教学处于一种补充和点缀的位置,没有体现出口语交际教学的独立性,从而直接影响到操作的失败。把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穿插在作文教学中,容易给教师们造成“口语是为写作服务”的错误理解,造成口语交际训练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导致口语交际教学形同虚设。任何一样东西,必须有一种评价标准来衡量才具有可参照性。口语交际教学在今天很难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严格的评价标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存在和应试教育的副作用,当前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考试,这些所谓的“考试”考查的都只是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丝毫没有涉及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一切为了考试的情况下,口语交际教学又缺乏相应的测评标准和制度,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无疑就等于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不重视、口语交际训练的不正确认识,口语教材的缺陷以及相应的评价手段和方法的缺乏,带来的只能是教师口语交际教学的低效和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低下。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与能力训练的探讨和研究,找出加强口语交际教学与能力训练的策略和有效途径,进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唯其如此,“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才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山东教育》2012年1、2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