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振翅飞

发布日期 : 2012-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破茧成蝶振翅飞

——莒县教育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隗鹏    本刊通讯员  李波

莒县历史悠久,文化丰厚。这里是《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故里,这里有近四千年树龄的“天下银杏第一树”,这里是东夷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是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王尽美的诞生地。

短短几年,这里的教育完成了“凤凰涅槃”般的嬗变:全省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全省学前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艺术教育示范县、日照市农村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工作先进单位,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成功创建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7处中小学被命名为“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

 

革故鼎新激活力

——改革先行篇

 

2006年,是莒县教育发展中极不寻常的一年。以赵贵贤为局长的新一届领导班子走上岗位。上任之初,这位以实干著称的新任教育局长就敏锐地觉察到:必须进行一次根本性的改革,必须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阻碍教育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根本利益,任何时候都耽误不得,当前,要把改革作为第一要务,把提高质量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做好打一场攻坚战的准备,聚力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赵局长如是说。

畅通“能上能下”的用人渠道

教育要变样,干部队伍必须先变样。

2006年暑假,全县农村中小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演讲正在紧张进行。“如果竞聘成功,我将创新管理机制,努力为学校开源节流,把学校后勤工作提上一个新水平……”面对由教师和领导组成的评委会,洛河镇中心小学的张老师第一个走上讲台发表竞聘演讲。

为激发教育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活力,该县在农村中小学校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机制,完善出台了《莒县中小学教育干部竞争上岗意见》和具体实施方案,将竞争职位、任职资格条件及竞争程序、办法、过程等全面公开,对参加竞聘的人员从德、能、勤、绩等方面综合考察,择优录用。县教育局选派联络员到各学校指导竞聘工作,保证竞聘过程公开、公平、公正。

“能者上,庸者让”,教育系统干部选人用人机制全面建立起来,一批德才兼备的教育干部被选拔出来。老师们都说,用人制度确实变了,凭实干论英雄,靠业绩选位子,要想在竞聘中胜出,就必须扑下身子真干、埋下头来真学。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为在全县教育系统营造当名师、创名校、铸品牌的浓厚氛围,该县建立完善了乡镇学校“一把手”任用机制,实行公开招考。配合县委组织部对城区高中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理顺。同时,加强对校长队伍教育管理,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一日活动公告制”,给校长以干事创业的动力和创先争优的压力。

莒县一中作为全县教育的龙头学校,教学质量长期低位徘徊,群众意见大,自从调整了校长后,仅仅两年时间这所学校就发生了很大变化,素质教育结出丰硕成果。提起这些,一位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好校长就是带领老师们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旗手’,心齐了,气顺了,就没有干不好的工作。”2010年秋,该县又公开考选了38名乡镇学校校级领导干部,名单一经公示,再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水不击不跃,人不激不奋。为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该县建立退出机制,对出工不出力、群众口碑差,特别是从事第二职业的教师进行劝导,对屡劝不改的,按程序予以解聘。对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的教职工进行摸底清理,根据不同情况,能退回原单位的退回原单位,不能退回的,理顺关系,各就各位。同时,评优树先、职称评聘坚持向一线教师倾斜,以教学质量的优劣和综合素质的高低为标准,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充分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评”“五型”提升发展标杆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了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愿望和要求,就要有直面矛盾和问题的勇气。莒县教育系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社会评教育、家长评学校、学生评教师”三评活动,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走访、局长接访、热线电话等多种渠道,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设立网上教育发言人,每天搜集、上报和回复群众反映的问题。刚开始,教育民声众说纷纭,入园难、大班额等各种问题扑面而来。“群众的愿望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对这些问题,局长亲自过问,分管局长亲抓落实,能立刻解决的立刻解决,不能立刻解决的集中起来班子集体研究讨论后,拿出专门方案逐项解决,涉及学校的个别问题由相关科室督促、协助解决,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为营造良好的机关工作风气,该局大力开展“五型”机关建设,举办“科室讲坛”,每周确定一名主讲人,一个学习主题,利用周五下午时间带领全局上下集中学习。实行干部工作公示制,在每周一工作例会上,各分管领导分别汇报上周工作完成情况和本周工作重点,并在全局张榜公示,接受监督。实行全员负责制,对各阶段工作要点进行立项分解,明确分管领导、责任科室和完成时限,再由各科室对照各自事项,列出具体工作进度计划,将责任落实到每位成员,确保项项工作有人抓、人人肩上有担子。实行科室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订《科室常规管理工作考核细则》,围绕团结协作、廉洁勤政、政治业务学习、工作纪律、公务处理、卫生工作、安全保卫、节能降耗等八项指标,由科室负责人轮值,对各科室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年终再由局领导成员、科室负责人、学校校长分别评议打分,评选“先进科室”和“机关工作先进个人”。倡导“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走动式管理”的机关服务理念,局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每人固定联系一至二处县直学校和二至三处乡镇学校指导工作,鼓励各科室及时从一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各学科教研员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悉心指导。这些做法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好评。

2010年,在日照市政府组织的全市社情民意调查中,莒县被评议学校平均分值在各区县和市直学校中名列前茅,教育社会满意度再上新高,在全县县直非经济部门目标综合考核中,县教育局连续两年位列前六名,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奖励。

用多把尺子“量”学校

考核评价体系是学校发展的“航标”,直接影响学校发展的价值诉求和前行动力。一把尺子、一刀切让先进学校没有了“被赶超”的压力,让后进学校丧失了“能赶超”的信心。2007年,莒县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业教育分别制订出台《素质教育工作综合考核评价办法》,随后逐年进行修改完善,建立了全新的评价体系:一是强化过程性评价。变每年一次的终结性评价为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评估过程中,评估人员现场打分、反馈,填写《过程性督导评估报告单》,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详细科学合理的整改措施和时间要求等,一式两份,校长和评估人员签字后,人手一份,建立学校问题台账,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实行挂销号管理,直至问题解决。二是突出分层性。对省级规范化学校、城区学校、乡镇学校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评估。三是重视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小学、初中和学前教育综合督导评估成绩,较去年上升5个(含5个)名次以上的单位,授予“进步奖”。综合督导评估成绩列小学、初中前12名和高中前2名学校的分管副校长,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小学、初中、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成绩较去年下降5个(含5个)以上名次的学校取消“素质教育(学前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的表彰资格。考核评价体系的深入实施,形成了全县学校之间看基础、重发展、比提高的良性竞争机制。

 

千锤百炼见真功

——队伍建设篇



20109月,包括16名研究生在内的共221名新招考的教师走进了莒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自2007年以来,这已是莒县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招考教师的第四个年头。

引来“活水”开新天

由于种种原因,莒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连续多年没招考新教师,教师队伍呈现出严重老龄化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超过50岁的达1600多人,活力、竞争力明显不足,有的教师一本教案用到底,还有的学校教师人手不足,一人兼任多门学科甚至跨年级兼任不同学科,课程改革寸步难行。

经认真研究,200794日第47次县长办公会通过了“每年从师范类毕业生和已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中公开招考200名左右的新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问题”的决议。县教育局联合人事局、监察局制定了严密的招考程序,从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到体检录取全面向社会公开,并邀请人大、政协全程监督。当年招考的203名教师全部被安排到农村最急需的学校,对英语、音乐、美术等缺口大的学科暂时实行“走教”制,教师每周在各学校轮流上课,农村教师队伍终于流进了多年来的第一泓活水。四年来全县共招考教师827名,教师队伍学科结构明显改善,学历达标率大幅上升,他们如股股清流让农村教育焕发了勃勃生机。

立体培训提素质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站在新课改的起跑线上,莒县教育人抢抓机遇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成立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开启了大规模、多层次的教师培训。

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全员培训,系统学习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法;对新聘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跟踪指导三年;分批派遣骨干教师外出取经学习;邀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与教师面对面交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建设教师教育人才库,实施“青蓝工程”,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取优长,共同进步,挑选县以上优秀班主任举办班级管理报告会,组织专兼职体育教师培训,人人持证上岗。精兵还需强将带。同时举办了校长读书会、校长论坛,派遣校长到北京、上海等名校参观学习、挂职锻炼,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莒县教育历史债务负担重,每年的教育经费除维持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外,还要偿还陈年旧账,但是县教育局千方百计节俭支出,保证每年5%的教师培训费用足额到位。教育局的干部职工在简陋的办公条件下勤奋工作、默默奉献,老师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暑假培训,那么热的天,老师们集中在多媒体教室里收看专家讲课,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也没有一个人早走,他们明白,这样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桑园中心小学校长梁志法意味深长地说。

着眼师德铸品牌

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在于师德建设,只有树立了崇高的师德,才会有献身教育事业、用心钻研业务、关心学生成长的境界和精神。为加强师德建设,莒县教育局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教育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等文件,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熟悉哪些必须做、哪些应该做、哪些坚决不能做。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核心,组织师德演讲,举办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开展师德大讨论,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结合“创先争优,争做莒州先锋”活动开展教育系统岗位大练兵,深入调查摸排,对个别教师有偿家教、从事第二职业现象,由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组织进行劝诫教育。大力培育和宣传教师身边的先进典型,宣传推广先进教师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做法,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导向和示范作用;结合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帮助广大教师筑牢师德底线,远离师德“红线”,增强以德立教的自觉性。

张立新,莒县第五实验小学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在她的眼里,每一名学生都应该平等地享受爱的阳光;她在教学上精益求精,讲课比赛获省一等奖、国家二等奖,全国说课比赛一等奖,执教县以上公开课30余节;在她的带领下,学校涌现出大批教学能手、教学新秀,所指导的多名教师在省、市讲课比赛中获奖,被县教研室领导称为“特级教师效应”。20099月,她出席了全国庆祝教师节大会,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每一名教师,都是莒县教育的骄傲;每一个闪亮的名字,都是一座师德的丰碑。近年来,全县涌现出市以上模范教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近200人。

 

不信东风唤不回

——质量提升篇


质量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命线,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不满意关键看质量。20067月,全市中考录取分数线出炉,莒县与周边区县最大差距达140分。

莒县教育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2007年暑假后一开学,义务教育阶段校长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座谈会等一系列教学专题会议相继召开,听民声、找问题、谋良策、求突破,局领导沉到学校去听、去看、去查、去问。那段日子,他们几乎跑遍了全县所有的学校,不知洒下了多少汗水。白天搞调研,晚上思改革,有时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一个个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一项项创新性的制度浮出水面,一条条落实措施迅速实施,莒县教育打出了一套套改革发展提速的“组合拳”。

多管齐下打造精品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在课堂。2007年,莒县教育局制订出台《关于开展教育教学质量年活动的实施意见》,以打造有效课堂为着重点,拉开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年活动的帷幕,确立了三个学年度的主题,2007-2008学年度是“抓规范、打基础”,2008-2009学年度是“抓深化、上水平”,2009-2010学年度是“抓提高、争一流”,立志用三年时间扭转颓势,把教学质量提上去。

先从校长入手,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要求校长带课,树立“课堂教学第一位”的工作导向。根据新课程理念基本要求,针对不同学段和学科特点,分别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要求,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三新”(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一次不过关就回去再准备、再讲,直至人人过关。开展“有效课堂主题月”“课堂教学研讨周”活动,将教师的业务比赛日常化,同课异构、汇报课、观摩课、研究课等形式多样的业务练兵活动相继开展,新成果随时有展示的平台,课堂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在打造精品课堂过程中,充分发挥教研员的指导作用,制订了《教研员绩效考核办法》,把各学科教学质量同教研员的工作实绩联系起来考评,各学校组织的教学研讨和集中学习活动,老师们总能见到县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的身影。

教研室小学教研员刘相前老师率先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博客”和“工作群”,在博客中发布优秀教案、业务指导文章、听评课记录、点评等,供老师们学习借鉴,每天坚持上线,为“群”里的老师“现场”答疑解惑,探索实践了“看—讲—议”“听—议—听”等参与式备课,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六批省级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全市14名被推荐参评的小学教师中,该县占7名。

针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专门设立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月”,实施了“青蓝工程”,安排骨干教师与新聘青年教师结对,进行为期三年的课堂教学跟踪指导,一批青年在省、市讲课比赛中脱颖而出,其中200余人获省优质课一等奖。

针对农村课堂,开展城区和农村学校结对共建、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名师送教下乡等活动,每年安排一批城区学校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以观摩课、专题报告会、教学讲座、集体备课指导等形式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同时,让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区顶岗学习,感受城区学校的课堂氛围,掌握新理念、新教法。“在县城学校任教,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短短几个月我就学到了不少新东西,回去后,我要把在这里学到的好方法用在教学上,让农村的孩子也感受到教学新理念的魅力。”来自偏远农村小学的王老师感慨地说。经过不懈努力,城乡教学质量差距逐年缩小,有多处农村学校教学成绩超过了县城学校。

教学教研两翼齐飞

没有教研的教学是盲目的,盲目必然带来低效和无效。要把质量提上去,必须让教学和教研“两条腿”共同跑起来。鉴于此,莒县高扬“以研促教,科研强教”的大旗。

成立教科所、教科室等专门教科研机构,配备专兼职科研人员,逐步形成县、校两级或县、片(协作区)、校融教研、教科研三位一体的教育科研网络。县教研室充分发挥指导引领作用,以“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执教能力”为目标,指导学校抓好校本教研与培训,从课题研究的界定、背景、如何做课题研究和研究效果等方面进行专门培训指导。

针对义务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水平不平衡的现象,创新实施分片教研,按不同学段将全县学校划分为若干教研片,建立起以教学示范学校为龙头的教研联合体,开展“专题研讨,校际联动”分片教研活动,对症下药,分类指导,提高教研实效。

紧紧围绕教育热点、难点开展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赵贵贤局长亲自给教研室的同志出题目: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研究,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问题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等15个课题,成为2011年教研工作的重点和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在全县学校推行“小课题式校本教研”,帮助广大教师树立“问题就是课题,教学就是研究”的意识,把课堂教学问题“课题化”。

分类管理保障全面发展

提高质量,管理是保障。没有科学的管理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莒县教育人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不放松任何一个学段的管理,实现了分类施教、科学发展。

为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莒县推出了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从学前教育抓起,推行学前教育“镇村一体化”管理模式,由乡镇中心幼儿园管理指导辖区内的学前教育机构,提高学前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质量定期检测,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研员靠上进行专项指导。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加强对普通高中的教学管理和指导,鼓励各学校立足自身优势,办出特色,打造品牌。为职业教育开放发展搭台铺路,促进职业学校与知名企业、高校联合办学,拓宽学生的就业和升学道路。

在学生管理上,坚持全面管理、疏导式管理的原则,着力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以班级或宿舍为单位,教师与学生结对子,在学习、生活、思想、课外发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学校教育,成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商讨学生教育问题。在库区学校,针对一些学生家长长年在外打工的实际,开展了“代理妈妈”活动。开展感恩教育、法制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多种教育活动,开设各类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情操。在高中学校成立学生会,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县第一中学“校博会”涉及全校74个班4200多名学生,从制作到布展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老师不作任何干预,整个活动亮点纷呈、井然有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系列创新性管理模式的顺利实施,带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推动了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敢教日月换新天

——办学条件篇


大马峪小学是安庄镇一所村办小学,建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清一色的石块垒成的院子里,5间教室全部是土石结构,墙皮粗糙斑驳,每逢雨季里面潮湿不堪,唯一的现代化设备是几台单放机。2010年,新建成的大马峪联小揭牌启用,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让山里的孩子强烈感受到了学习生活的变化。

把学校建成最安全的场所

莒县有中小学校240多所,70%是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村办小学,虽经多次维修改造,但历经几十年的风雨侵蚀,新的危房还是不断出现,校舍安全成为头等大事。

小学生实验课全省校安工程工作会议召开后,莒县迅速成立了校舍安全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发改、教育、财政、住建、国土、地震等部门及各乡镇政府为成员,统筹指挥全县学校建设。县校安办历时半个多月,对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了一次拉网式排查、鉴定,制定出了校安工程五年规划路线图和每一个项目的具体工作方案。

为提高效益,莒县将工程实施与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学校布局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分批安排年度建设项目,确保稳步推进、压茬进行。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暑假是校安工程建设的最佳时期。为加快工程进度,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领导经常冒酷暑到工地察看建设情况,督导工程进度,协调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校安办领导小组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督查组到项目学校蹲点督导,从基础开挖、毛石砌筑、圈梁绑扎、主体建设都严格把关,对存在的问题当场下发整改通知,直至建设达标。

莒县县级财力基数小,校舍历史欠账多,工程涉及面广,所需资金数额大,面对资金困难,莒县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通过开源节流,全力保障用于校安工程的资金足额落实到位。县财政、教育共同设立了校舍安全工程专户,购置了基建财务管理软件,集中管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县以上资金及乡镇自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账核算,分校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积极争取承建方的支持,采取“三三三一”资金支付方式,所有项目在基础开挖、主体完成、工程竣工各拨付30%,预留10%作为工程质量保证金。对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能用于发展学前教育的优先用于发展学前教育,用不上的进行出租、转让或拍卖,再把所得收益投入校安工程。各部门积极配合支持,对有关建设工程的项目收费实行优惠减免政策,为工程建设大开绿灯。一批有识之士也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回报社会。晨曦集团、台塑集团、浩宇集团、浮来春集团等纷纷捐资助学,建成了晨曦学校、明德小学、浩宇·浮来春希望小学等一批标准化学校。

2007年,全县完成投资954万元,维修改造校舍2.4万平方米;

2008年,完成投资2673.01万元,超计划投资844.31万元,维修改造校舍11万平方米;

2009年,完成投资7910万元,超计划投资5082.3万元,改造新建校舍8.7万平方米。

2010年,完成投资3512余万元,新建改造校舍4.7万平方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短短几年,全县撤并教学点30余处,建成新型农村完全小学50余所,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30余幢。新建楼房全部采用框架结构,按照九度抗震标准设防,县第五实验小学被誉为全市校安工程的“样板”学校。如今,放眼沭河两岸,一座座崭新的校舍拔地而起,校园里书声琅琅,绿树成荫,成为莒州大地上的亮丽风景。

搭建教育信息化的交流平台

教育发展要求加快信息化步伐。莒县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包括:到2012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全部采用物理光纤维方式接入教育城域网;建成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与现行教材配套、涵盖所有学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到2015年,完成校园网建设与改造任务,专任教师每人一台计算机,学生用机达到省定标准,实现多媒体“班班通”教学,全县教育数据中心基本完善,建成开放灵活的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对于一个百万人口的教育大县来说,实现教育全面信息化目标委实是个很大的挑战。在县教育局的带领下,各学校纷纷想办法、筹资金,充分利用自身力量办信息化教育。在学校电教设施配备上,采用公开招标、分期付款的方式,通过“学校补贴一部分,教师自筹一部分”的办法,为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实现了教学手段更新与教师能力提升的共赢。

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添置师生用计算机1574台,多媒体教学设备285套及交换机、服务器等电教设施。2009年,全县69所学校建立校园网,所有学校实现“校校通”,57所学校实现了教室多媒体“班班通”。2010年以来又为学校配备了1051万元电教设备,进一步完善城域网建设。近年来,共建起多媒体教室1795口,学生用计算机达到6512台,教师办公用计算机达到4925台。2007年以来,全县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投入达到2901万元。

与信息化建设同步,全面完善其他方面办学条件。2008年完成了34处初中学校的教学仪器更新,2009年完成了214处小学的基本教学仪器配备。全县初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学校覆盖面达到100%,共配备教学仪器、音美器材150.7万台件,总投入1101.7万元。2010年以来,为农村中小学校分别配备了十余种体育卫生器材,投入138万元,新配仪器橱2700多个,19处学校完成实验室设施更新改造,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直挂云帆济沧海

——优先发展篇


200711日开始,莒县将全县中小学校班主任津贴由原来的15元提高到60元,并纳入财政预算,开全省之先河。仅此一项,县财政就每年增加支出150万元。

提及莒县教育的变化,赵贵贤局长表示:广大教干教师团结一心、负重奋进,为教育振兴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而全县教育提速发展的强大后盾就是莒县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

近几年,莒县县委、县政府一直把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放在心上,年年把教育列为“为民办实事工程”来抓,每年都要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教育问题。2007年教师节大会,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兆亮的讲话鼓舞人心。“要全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牢固树立‘人才第一,教育为先’的思想,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对莒县长远发展高度负责态度,以对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提升教育质量,打造教育品牌,推动莒县的教育事业提速发展。”会议还明确提出了振兴教育“十六字”方针——“加大投入,理顺体制,活跃教学,奖优罚劣”。

当年,该县为教师人均增资320元,连续四年人均增资900多元,基本拉平了与周边市区工资收入的差距。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会同财政、教育等有关部门,对全县学校债务进行清查锁定,着手县一、二、四中办学体制回归调研准备工作。从2008年开始每年教师节县财政拨出30万元专项资金,重奖办学水平先进学校和优秀班主任、优秀学科带头人等教育功臣,进一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2008年,根据城区规划建设目标,计划投资650万对县城城阳东路进行整修,当时正值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关键时期,急需改造资金。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守亮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当即拍板:“路不修了,先投入教育。”六一儿童节到学校走访,刘县长到看到孩子们正在安全的教室里学习时,高兴地说:“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优先发展教育就是要落实在行动上。”

2010年,莒县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创造三个全省第一:在全省第一个为学校配备专职保安,共41名,工资由县财政拨发;在全省第一个招考幼儿教师,共25名;在全省第一个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债务,比省里规定时间提前一年完成,全面恢复了县一、二、四中的公办性质。

一组组生动的数字,一次次利落的拍板,无不印证着莒县振兴教育的坚定决心,无不传递着莒县广大教育工作者昂扬奋进的铿锵足音。令人备受鼓舞的是,这成功的一幕幕在一个省级财政困难县上演。人均财政收入与周边区县相比最少,但教育财政投入却占到了地方财政收入的41.9%,不仅超出了周边区县,也远远超出了省里要求的20%

 

(《山东教育》2012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