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发布日期 : 2011-12-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临邑县邢侗中学 郑艳华

在教学中,我们或许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同一个问题,你这样问,学生会“不知所措”,你那样问,学生就会“豁然开朗”;你这样问,他们可能“一潭死水”,而你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可见,提问水平的高低,会导致学生的兴趣、反应和课堂效果大相径庭。高水平的提问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激活并转化为一系列“问题”,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探究性提问呢?

一、少些“直白式”的提问,多些“探究式”的提问

现在,课堂教学中不提问的老师怕是没有了。但是,又出现了另一个误区:“满堂问”。“满堂问”表面上看好像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可是由于对问题的设计不到位,貌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上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同样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这样的“满堂问”其实质和“满堂灌”一样,只不过是“灌输式”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尝试设计一些探究式的提问,改变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让学生在教科书中找不到问题的直接答案,只有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高级思维活动才能回答,从而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以“中东的石油资源”为例,平铺直叙的提问,学生往往兴趣不大。有的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问题1:我们知道,现在的油价越来越高。你知道“世界油库”在哪里吗?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你的结论?

问题2:本区多为发展中国家,所产石油主要是自己消费还是出口?

问题3:如果你是石油公司的老板,你会把石油卖到什么地方去?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运输方式和运输线路?

问题4:目前世界油价一直在高位徘徊,你认为本区产油国家经济如何?

问题5:本区石油资源丰富,是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问题6: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如果你是中东地区的经济总署,你打算为未来经济做哪些准备?

问题7:有人说,谁控制了波斯湾石油的流量,谁就有了对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的经济的钳制力。哪些国家最热衷于插手中东的局势?

高水平的、启发式的、富于探究性的提问是教学的精髓,学生解决问题以后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起到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作用。

二、少些“高台阶”的提问,多些“小台阶”的提问

与过于浅显的提问相反,有的老师容易陷入另一个极端———设置的台阶过高。由于提问的问题过难,范围过大,大部分同学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学生往往表现出沉寂与冷漠,老师只能选择自问自答。对于这类“高台阶”问题,教师应当依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恰当的时候以层层递进、前后衔接、环环相扣的方式进行提问,也就是把一个“高台阶”转化成多级的“小台阶”。这样,可以对学生的思考过程起到提示和调节作用,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以“板块的运动”学习为例,如果直接引用教材上的问题:“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红海不断扩张、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升高。”很少有学生能回答到位。我们可否这样设计:

资料1: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以8844.43米的海拔傲视寰球。如今,珠穆朗玛峰仍以每年大约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

问题1:喜马拉雅山脉在板块内部还是板块交界地带?(回答:交界)

问题2:哪两大板块交界地带?(回答: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问题3:这两大板块的运动方向是张裂还是挤压?(回答:挤压)

问题4:根据观察,研究发现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现在每年以5.08厘米的速度互相挤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回答: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升高)

问题5:你能否解释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的成因?

资料2:根据美国“双子星”号宇宙飞船测量,我们已经知道了红海的扩张速度是每年2厘米。

问题123类似同上……

问题4:浩瀚的海洋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一个生成、发展、消亡的过程,有人把这个过程和人类的年龄类比。根据你对板块运动方向的分析,下列几个海洋分别处于哪个时期(连线):

红海                      胎儿期(孕育过程,未出生)

地中海               幼儿期(成长过程,五六岁左右)

东非大裂谷               青年期(继续成长,二十岁左右)

太平洋                                壮年期(鼎盛时期,四十岁左右)

大西洋                 老年期(消亡过程,七八十岁左右)

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一个问题引发另一个问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问题链。这种问题链的形式有利于使教学过程顺畅通达,有利于学生情绪的调节、转换,使课堂教学富有节奏感,避免因提问过难使学生失去信心的现象,而且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

三、少些“学术性”的提问,多些“趣味性”的提问

常听有些教师抱怨说,现在的地理教材有点乱,不系统,不好上课。他们觉得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地理知识。其实在这样的课堂上,不论是提问还是讲述,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仍然是“教”本位。我们必须明白,并不是所有学生将来都会从事地理相关专业的学习,更多的学生需要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方法。以七年级教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为例,有的教师试图把成因解释给学生。高中学生学习起来都很吃力的知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不论是空间思维能力,相关知识的储备,还是理解分析能力,要想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能理解接受,那是不可能的。新课标正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对这一部分的要求是“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的教师把握比较到位,选取了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例子:

★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是随着季节变化而调整的,冬季的时候是下午4:50放学,天色已经黑了;夏季的时候是下午5:30放学,太阳还很高呢。你知道为什么吗?(对应昼夜长短的变化)

★在我们教室里,正午时候,冬季阳光可以照射到什么位置?夏季阳光又可以照射到什么位置?这说明什么问题?(对应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注意我手中的手电筒,当手电筒的照射角度发生变化时,观察照射光斑的大小和亮度是怎样变化的?(类比太阳照射角度不同,地面得到光热多少的变化)

★梅西参加上海世博会时,正值夏季,但他从阿根廷出发时,却穿的是冬装,为什么?(对应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能告诉我你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知道这一天地球在公转图的哪个位置吗?(与公转图中地球的位置联系起来)

我注意到尤其是问到最后一个问题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回答问题的十几个同学,没有一个答错自己的位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好奇、好玩的一面,所以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在思索答案时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四、少些“教条式”的提问,多些“实际性”的提问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之一,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常识和社会经验,而地理又是一门和身边的日常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课程,如果教师恰当地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地理问题,引导他们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就可以使学生形成稳定的、更高层次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衣食住行”为例:

衣: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露出一个胳臂的“不对称”的藏袍,阿拉伯民族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蒙古族的服饰多以羊毛与皮革为原料,而江南地区的衣物多为丝绸质地;北方地区的人们夏季要穿T恤短裤,春秋季穿风衣,冬季则穿羽绒服,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而云南昆明则是“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食:四川火锅,云南过桥米线,兰州牛肉拉面,天津狗不理包子,新疆烤羊肉串、哈密瓜、吐鲁番的葡萄特别甜……

住:传统建筑中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傣家的竹楼、江南的水上人家、因纽特人的雪屋、草原牧民的蒙古包……

现代建筑中商品房楼间距的设计,太阳能的安装……

行:传统运输方式除了有“南船北马”之说,还有“沙漠之舟”的骆驼,“高原之舟”的牦牛,因纽特人的狗拉雪橇,传说中圣诞老人还有八匹驯鹿拉的雪橇……

现代运输方面,“青藏铁路”被称为“天路”,“成昆铁路”则是桥隧相连……

教师可以提问:这些丰富多彩的特色地方文化与当地地理环境有何关系?受哪些方面的影响?等等。

五、少些“样板式”的提问,多些“时尚式”的提问

现在的孩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电视、网络、书刊……他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如果我们仍然照本宣科,对富有个性的他们来说,上课根本打不起精神,甚至不屑一顾。而对最新发生的事情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如果我们把电视、网络上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内容精心筛选、提取,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把这些信息转化成能为学习内容服务的一些比较“时尚”的问题,让他们感觉地理并不“老土”,地理课堂是时尚的,与时俱进的,学习地理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能分析出他们忽略掉的所以然,他们就会刮目相看,对地理课堂有一种期待。

比如在学习“高新技术产业”内容时,很多教师引入问鼎世界之最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太空行走的“神舟七号”、创造高铁运营最快纪录“和谐号”等最新资料,让学生自己总结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既可强化学习的主题,又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地理教材中的一些数据,特别是人文地理方面要注意及时更新。比如学习我国人口方面的相关知识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已经公布(普查时间:2010111日;公布时间:2011428日),而我们仍然死板地套用课本上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普查时间:2000111日;公布时间:200142日),学生肯定会有意见。所以对人口增长、资源增减、经济发展等时效性很强的地理信息,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补充一些最新数据,再让学生归纳这些地理事物变化的趋势,会更加一目了然。为此,教师需要关注广泛的领域,要有开拓的视野,敏锐的地理感悟性,尽可能多地搜集地理素材,善于取舍编制,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奉献社会的责任感。

 

(《山东教育》201111月第3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