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应该“优乐美”

发布日期 : 2011-12-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寿光市第一中学 王志武

怎样才算是一节好的美术课?可谓众说纷纭,专家有专家的说法,教研部门有教研部门的“官方”标准,教师则有着教师自己的理解。笔者以为:好的美术课应该“优乐美”!

那么,“优乐美”是指什么呢?“优”是指教师素养优,“乐”是指学生学得乐,“美”是指教学内容“美”。

一、“优”是指教师素养优

教师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素养、知识素养与教学素养三个方面。

1.语言素养:语言素养就好比人的相貌,这一点很重要。操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给听课者的那种美好的感觉,简直无与伦比,妙不可言,以至于听课者(包括评委)常常会放大这种好感。其实,理性地分析,语言素养也不过占“好”课构成要素的10%15%而已。

当然,好的语言素养需要广博的知识素养作支撑,否则,很容易说出许多优美的“废话”。

2.知识素养:美术教师的知识素养极为重要,是讲好课的“物质”条件。美术教师的知识素养高不高,在一堂课中会暴露无遗,可以说,“只要一张嘴,就知有没有”。

3.教学素养:教学不是技术,而是艺术。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必须深刻地理解教育与课程,精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特点,有极强的课堂控制能力,善于创造性地完成教学活动。一个才华横溢的画家不一定是好教师。仅此一点,足以说明教学素养的重要性。

需要强调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素养的展现,主要看是否具有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包括课堂节奏的调整、重难点的把握、学生情绪的调动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机智等。

二、“乐”是指学生学得乐

应该说,乐学是好的美术课的基本特征。学生不乐学,课堂教学肯定是失败的。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乐学≠热闹。乐学不仅仅是指学生学习心理的愉悦,更重要的是指学生思维的激活和参与。

二是只有激情才能点燃激情。教师上课时没有足够的热情,课堂气氛不难想象。反之,当教师充满激情时,学生的情绪自然会被感染。

三、“美”是指教学内容“美”

笔者认为美术课不“美”,是课改以来美术教学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1.过于强调综合

当下的美术教学过于强调综合,横向的、纵向的,学科内的、学科外的,以至好多教学环节,形式大于内容,甚至与美术无关。美术课中的“双基”好比是一盘青菜,由于放入的调料过多,五味杂陈,食者反而不知菜味了。

2.过于忽视“双基”

新课改以后,新教材面目全新。有的教师反映教材太难教,有的教师则反映很容易教。究其原因,在于新教材强调使用者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呈现出来的文字较少,对于“双基”的把握弹性很大,可以说完全取决于使用者。那些认为容易教的教师实际上是认识浮于浅表,简单地让学生照葫芦画瓢。过于淡化“双基”,这是极不可取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实,新课程并不是淡化或忽视“双基”,而是要求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位。我们在纠正以往过于偏重“双基”的做法时,也不能走向忽视知识技能的极端。新教材赋予了我们极大的创造空间,而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把握。

此外,新教材的基本体系一般强调主线和副线,主线是美术活动的罗列,副线就是“双基”的递进。在平时常态教学中,教师并没深挖教材,抑或是副线潜伏太深,造成的结果是,课堂教学就为表面的美术活动而活动了。

比如,在一节欣赏·评述课上,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没有强调学生美术语言的积累,致使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大谈特谈艺术作品的教育意义,而没有涉及艺术作品美术语言的表达。这样一来,学生只是关注了美术作品的教育功能,而不理解其艺术语言。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分析,重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却弱化了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针对这种忽视美术“双基”的现象,笔者曾强调:美术课的教学内容要很“美”,很“美术”。

可喜的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正在修订,大家对美术课程的性质不再纠结,认为美术课程应该兼备人文性和工具性。将美术课程的性质表述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本次修订新增加的,一方面这一限定为美术课程所独有的;另一方面也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征,有利于引导教师围绕“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开展美术教学。实际上,强调和提升了“双基”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

 

(《山东教育》201111月第3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