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日期 : 2011-12-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职业学院 黄忠伟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简称SDT)是一种较新的学习动机理论,与自主学习观点密切联系。它从人类的内在需要出发,很好地解决了动机产生的能量问题,同时也兼顾了动机行为的方向和目标。

自我决定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恩(Ryan)提出。该理论指出,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是个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胜任需要、归属需要和自主需要。学习动机的能量和性质,取决于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胜任是指在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感到自己是有效的,有机会去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才能(Deci1975White1959)。归属是指感觉到关心他人并被他人关心,有一种从属于其他个体和团体的安全感,与别人建立起安全和愉快的人际关系(Ryan1995Leary & Baumeister1995)。自主是指个体能感知到做出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是由自我来决定的(Deci & Ryan1986Ryan & Connell1989),即个体的行为应该是自愿的且能够自我调控的。

自我决定理论尤其重视自主的需要,认为学生的自主需要越能得到满足,则他的学习动机就越趋于内化。所谓内化(internalization),是将外部偶尔相关事件的调控主动地转换为内部调控的过程(Schafer1968)。人们对有些活动并不感兴趣,但由于这些活动对社会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人们会对它们主动地、内在地加以整合和内化。

根据调控内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外在动机分为四个类型:外部调控、内射调控、认同调控和整合调控。外部调控是指由奖励或惩罚等外部原因而引发学习行为。一个学生若是为了得到教师的赞扬、避免父母的惩罚而学习,那该生的学习动机就是外部调控的。外部调控是外部动机中自主性最少的形式。

在内射调控形式中,外部调控中的一些威胁性的约束或许诺的奖赏内化为硬性的规则或要求,个体在这种规则或要求的约束下不自觉地行动。如一个学生为避免成为一个“坏”学生而按时上课,由于这个学生并没有认同规则,因而准时不是他自己的选择,而是在内在压力的迫使下才遵守的。当个体开始意识到行为的价值,开始认同和接受规则时,认同调控就会发生。与外部调控和内射调控相比,发自于认同动机的学习行为更具有自主性,更为主动积极。如一个学生愿意做一些额外的数学练习,是因为该生相信这有助于提高数学能力。整合调控是外在动机内化的最高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调控的过程和个体内在的自我感完全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学生所认同的规则与学生其他的价值、需要和身份同化在一起。整合动机所引发的行为是具有高度自主性的,这种动机调控主要出现于成人阶段。

总之,四种调控的风格处于以外在控制和自我决定为两极的连续体的不同点上,描述了不同程度的内化和整合,也反映了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与受控制程度之间比率大小的变化。这种分类方法比早期学习动机对内外动机的两分法有了显著的进步。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学习动机是一个人学习的原动力,而一个人的学习动机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激发手段,使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从低层向高层转变。在教学中可做如下尝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满足学生被关注的需要

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具有推进作用,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都有着引领和矫正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多创设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环节和机会,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侧面的“无为”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良好课堂氛围的基础,在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品味、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等都会有自己的评价,对教师评价的认同度会影响其情感因素,继而会体现在学习中。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应冷落任何一个学生,应让每一位学生都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尊重,应给予每一位学生训练和展示的机会,从而激发出健康的情感,激活学生潜在的能力,使其变得生气勃勃、自信满满,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遏制厌学情绪,提高其学习知识的求知欲,而教师则借“亲其师”的魅力传授训练知识,让学生在亢奋中习得知识,提高能力。

二、营造英语学习环境,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需要

英语学习环境是指学生所看到、所听到以及能说的尽可能是英语的,即尽力创设全英语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场所、生活场所都能接触到英语。如外显的校园内的各种标牌、格言用英汉双语标示;校园、班级内张贴一些英语名言名句;课堂上教师尽量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及游戏,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如实物图片、单词记忆大比拼、情境对话等创设语境,帮助学生张开嘴大胆说英语;在课外鼓励学生多用英语交流,常见的如教唱英语歌曲,学讲英语笑话、故事、猜谜、编演英语剧等,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这样,学生不仅有机会听和说,还激发了学生运用英语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减少焦虑和羞涩,不再顾忌会出现语言错误,而是乐于参与创造性的语言交际活动。教师还可以用“渗透式”或“镶嵌式”的方式鼓励学生用中英文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就为学生打开了勤于思维、大胆运用英语的大门。

三、帮助学生树立适当具体的学习目标,满足学生的能力需要

明确而恰当的学习目标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引导其制订学习计划,可遵循“低起点、窄台阶、小容量”的原则帮助学生分解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设计好近期和远期目标,切忌好高骛远,求快贪多,一旦目标不能实现,会让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应使学生稍加努力就能完成自己制订的学习目标,在满足学生能力需要的前提下不断加码,久之自会水到渠成,应用自如。

四、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使用需要

兴趣是持久学习的重要动力。既然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有如此大的调节作用,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教育手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提供可理解性的学习内容及任务,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因材施教,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适合日后就业需求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觉得学起来有趣并有用。

2.倡导对话式教学,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对话式教学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我互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个体与教学环境或教学媒体的互动等。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相互提问、叙述与评价、小组讨论、总结与完善等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主动状态,主动观察、思维和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有效地组织好这些活动,会使英语课堂产生活力,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对话式教学中,从而激活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

3.导入文化因素,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理解。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这种语言的结构,而且还要了解该语言所依附的文化背景,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厚他们的文化功底。这就要求英语教学要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同步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内容,注意文化导入,多介绍目的语国家的习俗和风土人情以及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4.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入网络资源。多媒体英语教学课件图文并茂,信息量大,直观灵活,交互性强。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以及情境的真实性,会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和求知欲,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使其进行各层次的思考、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对学生进行及时反馈和适当评价,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

英语教学过程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学生得到老师的正面评价,其内在价值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就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随之提高,同时会唤起更高水平的需求。相反,如果学生得到过多的负面评价,就会产生消极影响,其信心会下降,特别是一些差一些的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从此一蹶不振。所以,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对具体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使学习好的学生学习更有劲头,学习差些的学生感觉有信心学好。总之,不给学生施加太大压力,要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学生一旦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和鼓励,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起奋发向上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生是英语课堂中实践的主体,在学生智力水平已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愿意为学习付出努力。这样,必定会取得不同程度的良性教学效果,使得英语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山东教育》201111月第3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