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课堂教学中的伪教育

发布日期 : 2011-12-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宁阳县乡饮乡中心学校 刘福泉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发展。而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核心的课堂则是推进素质教育最为关键且最活跃的场所。但当前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中却出现许多令人担忧的“伪教育”现象,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和思考。

一、追求无批评教育

课堂评价是课堂上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的想法,是课改所提倡的。然而,有的教师为了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大加吹捧。“你真行!”“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虚假的表扬不绝于耳,充斥了整个课堂教学。对知识错误、残缺不全的认识也加以表扬和鼓励。这样的教师是明显的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究其实质,是教师把课堂评价作为一种装饰,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上的点缀。教学是科学,不能弄虚作假,必须实事求是。学习是个严肃的事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答错何以表扬?如果教师一味地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不给学生以明确的引导,学生就会感觉对错无所谓,反正老师都会表扬。这种评价,不但不能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反而会使学生不明事理,会影响学生的是非观、价值观的形成,也会导致学生骄傲自满,从而可能危及学生的一生。

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精华,同时也是新课改中体现新型学习状态及培养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一些教师缺乏理论基础和教育理念支持,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盲目追随和形式主义的尴尬局面。主要表现在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小组讨论,于是学生热热闹闹一阵子后(其中发言的往往是少数人),各组记录员开始分别表达意见,最后教师统一大家的认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许多时候都是小组讨论代替了个体的独立思考,浪费了学习的时间。另外,教师简单地把合作学习理解成为合伙学习,机械地采用所谓的“兵教兵”教学,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且没有有效的评价机制,于是仅是简单地由原来的教师“灌”学生变成学生“灌”学生。表面上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很热闹,但实际上在真正讨论时,学习好一点的同学可以说上一两句,而学习差一点的学生毫无合作的味道,只是在走过场而已。还有些教师把课堂的热闹当成活跃,本来可以独立思考的问题偏偏要讨论,本来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偏偏要合作,本来需要笔算的问题偏偏改成口答;教学的难点、重点处要讨论,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提出来让学生讨论,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实际上则是一盘散沙。这样表面看课堂热闹了,学生活跃了。然而,却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权利,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同时,更容易滋长学生随心所欲、浑水摸鱼的学习倾向,使教学出现了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把精讲理解为少讲

新课程倡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还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然而,有些教师对此理解偏颇,认为你号召自主学习,我就放手不管,让学生自学;你要突出学生主体,我就绝不强迫他们,学到哪里算哪里,收获多少无所谓。教师开始把“讲”视为忌讳,不少教师把不讲或少讲视为教学的一个原则。于是课堂上开始“谨小慎微”起来,唯恐讲多了,宁可多让学生去“领悟”,也不落个包办代替的“罪名”,结果大大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发展中起引导作用,精讲并不是少讲,更不是不讲;要讲到点子上,讲在关键处,要抓住要害,讲解要精辟透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追求少讲,完全采取以学生学代替教师教的做法,是对精讲的曲解。教师的讲解点拨到什么时候都不会废弃的,关键是教师要做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有机结合。

四、夸大多媒体的作用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多媒体是教学的“辅助”,而不是“主宰”。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教师上课用课件代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用课件代替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失去了实验的作用,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有的教学过程用课件展示,作业、训练题在课件中显示,甚至训练、推演的结果也在课件中演示,不讲实效。这些都使得师生双向交流渠道不畅,师生互动效果不良。还有的课件用艳丽的色彩刺激学生的眼球,弄得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师生互动退居次要地位,学生的思维、情感活动被压抑了,师生、生生对话消退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了。因此,课上过多使用多媒体“道具”,给人以“做戏”的感觉。

五、忽视了非考试内容的传授

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这种现象在过去就有,现在则显得更为突出。很多教师在“认真”研究了课标和考纲后,对学习内容进行了删减,自认为考不到的就不学,或者是三言两语带过,或者让学生自己学习。另外,还有很多非考试的科目,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有的删减课时,或者是“挂羊头卖狗肉”,与上级的文件背道而驰。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值得我们探讨与反思。教学中千万不要出现“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要彻底摒弃一些虚假的教育方式方法,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突出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最终完成“立人”之任务。

 

(《山东教育》201111月第3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