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历史激情 营建生命课堂
发布日期 : 2011-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新课程教育教学观体现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使得课堂回归学生本体,充满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我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实践中努力摸索、尝试,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努力营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历史课堂。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历史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历史不能重演,而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可以让历史“重演”。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借助特定的情景“经历”历史,以情景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不仅能更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知识的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给“死的”历史注入了生命活力。
如,在讲明朝科举制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历史情境:我扮演考官,学生扮演考生,将课堂变为科举考试考场,进行命题考试,让他们按我规定的要求写一篇小论文。考试结束之后,我宣读了考生的成绩。听完中举的名单之后,课堂上顿时炸开了锅,许多同学对这一结果提出了异议。我宣布没按我指定的观点答卷,自由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没分成八个部分的,答的再好,也不合格。那些答的好的学生都很气愤,认为这样不能体现出他们的真实水平。我指出这就是明朝的科举考试——八股取士,学生这才恍然大悟。
如此以来,学生有了真实的体验,使历史回归到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给知识注入生命,让知识鲜活起来,学生此时对历史的感受与体验是深刻的、恒久的,也更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
二、设计教学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知识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是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所以要构建“生命”课堂,就要精心设问来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互动是课堂的生命力,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彼此合作来焕发历史课堂强大的“生命”潜力。
如,我在讲《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把学生分成两组,就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展开辩论。同学们对这样的问题十分感兴趣,顿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在教师的点拨下,化解了难点,培养了他们辩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学习品质和学习态度。
同样,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对提高教学质量会产生积极作用,会使历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如,在“挺进大别山”一目中,我设计了思考题“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是什么?”“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学生根据我提供的史料、地图、图片、视频及动画——“战略反攻示意图”和“战略反攻简图”,进行合作探索,大胆研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协作,并让他们在互帮互助中共同进步,让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小组所共享。由于这些讨论题都是在一段精彩的历史资料视频或是学生生动的朗读之后进行的,因此在小组讨论时,学生的情绪高昂,各层次的学生都很投入。通过讨论,加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与交往,发展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自然也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当然,这一切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开放教学环境,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
历史教学的开放性价值观强调以开放的态势来学习、理解历史并重新构建具有个性化的历史。要使历史教学与时代发展同步,在学习历史、探究历史过程中,教师应释放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性地驾驭教材,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引导他们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寻求多样化的结论,激发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随时可以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者向老师、同学提出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认识和不同见解。
如,在讲完《戊戌变法》一课后,我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向谭嗣同学习?但学生的回答却是我始料不及的,有的学生说谭嗣同应该像康、梁一样先把命保住再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让问题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给学生的思维注入动力,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大胆质疑。经过讨论,突破了原来教学中的思维定势,形成了三种观点:一种赞同谭嗣同以死唤醒民众,死得其所;一种赞同康、梁的做法,先保住性命以便东山再起;第三种认为两种做法都有道理。这样,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实现教学的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启迪。
再如,在讲《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一课时,围绕“如何看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一问题,学生得出了迥然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是一次伟大的壮举,有的提出了是灾难的质疑。这正是学生不同内心体验的一种折射。这时候课堂教学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突破旧的模式,避免局限于一种看法、一个“标准答案”,实现开放性和多元化的讨论,锻炼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四、巧用教学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没有什么比意识到无前途,认为自己啥也不行更使儿童受到压抑、灰心垂气和郁郁不乐……”这些都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彰显个性、释放心灵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课堂上要采用多元评价及发展性评价手段。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合理而恰当的评价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自信心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当被提问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准确或者答案有错误,其他学生都跃跃欲试举手争着回答时,教师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急于让另一个学生代答,而应适时对该生加以鼓励,给学生一个期望的眼神,消除他在师生面前的紧张情绪,增强他的自信心,进而答对这道题,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之中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一个还能进步的人!
在这样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师生全身心投入,通过创设情景—自我感悟—合作探究—反馈评价,让学生们的眼睛、嘴巴、头脑和双手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使历史课堂走出荒芜的沙漠,充满生命活力。
(《山东教育》2011年10月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