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师口头语言要“四化”
发布日期 : 2011-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东阿县实验中学 张忠玉
语言是表达思想与情感、传递事实与信息的工具。不同行业、不同职业有其独有的语言特色。笔者在近几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学生运用政治学语言的能力相当差,突出地表现在学生在回答问题和测试的过程中,大量使用自创语言,而忽视了政治学科语言的运用。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师口头语言的不规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倡导“言传身教”,“言”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要做到“言传”,首先要有“言”可传。现拟就思想政治教师口头语言的规范谈一点个人见解。
一、逻辑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思维上的训练和能力上的培养。”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教材的编写沿袭了科学主义的方法,强调概念、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语言和思维论证体系,容不得教师任意增删和轻率修正。几乎所有的思想政治教师对素材的书面语言逻辑把握得十分准确,但为了把课讲“活”,许多教师在讲课时采用了大量的事例和日常语言。这样做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但因其只注重了素材整体的逻辑性,而忽视了教师语言的逻辑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不能形成整体认识,只记住了一些简单的事例,对知识不能进行有效的迁移。
思想政治教材中有许多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把它解释、表达清楚。这就需要教师成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转换器”。教师的语言一方面要符合教材的逻辑,另一方面也要符合学生认知的逻辑。高中学生正处在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阶段,教师的“言传”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术语化
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也比较抽象。作为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术语(概念),如同物理学有物理学特有的符号语言,化学有化学自己的语言一样。正是由于一个个的政治术语构成概念,构成政治学科特有的语言,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术语化,而不应该过分地追求语言简单化、日常化。许多思想政治教师往往为了降低难度,很少使用政治术语。殊不知,思想政治课离开了自己的专业语言,还是思想政治课吗?它往往造成学生认识的表面化,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地认识问题,使学生不能形成政治学科自己的思维逻辑。
在教学过程中,有教师认为政治术语艰涩难懂,学生不容易接受,应尽量使语言简单化。但是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认知态度形成过程是一个服从、同化、内化的过程。内化的过程首先要服从,素质的特点之一是内化,在同化的过程中也能达到内化。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表述准确、恰当。教学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必须准确,具有科学、清晰的特点,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获得求知的快感。恰当,是指对语言的难易“度”的掌握。
三、结构化
思想政治课语言不是空洞的政治术语的堆砌,它需要教师把整堂课的语言当成一篇结构严密的文章,教师讲课的过程也是其“作文”的过程。有的教师在授课时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思维的点拔,而不注重语言的锤炼,造成课堂上语言重复、停顿,使整个课堂显得支离破碎。学生听完了也不能抓住重点,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
一堂好的思想政治课需要教师对它进行精雕细琢:先讲什么,后讲什么,用什么语言?否则,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学生理不清线索,就达不到目的。当前许多人对公开课提出了一些批评,认为公开课是“作秀”。这里笔者不想对公开课作过多的评论,但公开课课堂语言的精雕细琢,整个语言结构的趋向完美化不正是我们每个思想政治教师每堂课都应该学习和思考的吗?
四、情感化
思想政治课作为人文学科,涉及人的品格、情操、理想、信念,直接触及人的灵魂深处。思想政治课的要求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思想政治课的语言不是照本宣科,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应让学生在课堂中受到美的熏陶——逻辑之美、结构之美、语词之美。感受美的过程也是情感升华的过程。
当前,许多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忽视了教师本身的情感。不可否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变“苦学”为“乐学”。但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不是独立于课堂之外的,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应是统一的。而且,教师语言的情感化往往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提升学生的情感投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可以增加政治学科语言出现的频率,加重语气,糅进感情,点化出精彩术语。要使学生有情感、兴趣,教师的语言就应首先要有情感,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目的。
政治学语言的巧妙应用是一个包含推理、综合、创新尤其是思维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强化语言应用训练,就应首先规范自己的语言,对症下药,逐步提高学生的政治学语言应用能力。
(《山东教育》2011年10月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