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之花更美丽

发布日期 : 2011-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本刊特约记者 王 凯 于国柱

让生命之花更美丽

——听淄博市临淄区第一中学校长张常青谈自主教育

 

置身于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淄博市临淄区第一中学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真正的教育应该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带着诸多问题,记者专访了临淄一中张常青校长。谈起自主教育,他信心十足,娓娓道来。

让生命之花自由开放

——自主教育的“理念定位”

记者(以下简称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新课改,带来的是新思维。专家描绘的新教育是“激扬生命”,每个学校选择的路径却不相同。临淄一中擎起“自主教育”的大旗,出于什么考量?

张常青(以下简称张):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正在挣脱以“应试”为特征的功利思想,重新唤起对生命的关照。在这样一个让人兴奋,又让人迷茫的变革时代,临淄一中的办学理念同样在经历着一次梳理和重构。

2005年以来,临淄一中在“关注生命历程,塑造完美人生”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对自主教育进行了探索,并努力把它打造成为临淄一中个性化的教育品牌。

我们认为,教育,应该尊重生命。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生命都有成长的欲望、诉求和潜能,并有自身生长的节律。教育需要做的不是拔苗助长,而是创设一种适合生命成长的环境和生态,就如一株蔷薇,给她阳光空气和水,让花儿自由开放。

初中学生,人性初开。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又极为稚嫩;对外界事物既充满好奇,又满眼怀疑;既喜欢模仿,又经常叛逆。向左走,向右走?成为他们需要破解的人生命题。因此,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使之趋于成熟和理性,成为教育的最佳切入口。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提出自主教育,倡导一种成长的主动和自觉,激发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需求和学习力的提升。在实践层面,我们构建了“四领域一体化”的自主教育体系,即通过“课堂自主学习、校园自主管理、社区自主实践、多元自主评价”四个领域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注入“生活自立、生命自信、行为自律、精神自强”的生命基因。

记:我的成长,我做主。据说,临淄一中的许多校务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做。而且,学生还经常敲响校长的门。

张:自主意识的萌动来自责任的担当。

我们在全校推出“自主管理”,简单说,就是学生能干的,老师不要代劳。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存在着某种品质的缺失,最突出的就是自理能力和团队精神不强。自主管理,恰好可以把这块“短板”补上。

在临淄一中,学生踏进校门的第一课,就是人生规划,自主管理。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并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学会“主动”和“创造”。比如,班会,都是由学生来主持,制订自己的班规,班训。因为一切决定都是自己做出的,执行起来就像把信交给加西亚的那位勇士,坚决彻底,而且不需要借口和理由,这也是自我管理的魅力所在。再如,广播操比赛,从策划到组织实施,都是学生自己“一条龙”作业。在参与和体验中,学生懂得了交流与合作。

在这样一种主动与自觉的氛围中,学生敲校长的门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初一的学生办班报,来请我给出个题目。初二的学生要办个足球赛,知道我也喜欢足球,竟直接来找我,让我当裁判。在临淄一中,学生跟校长没有距离感。

自主管理给学生搭建了自我发展的平台,使学生获得了成长的自信任与活力。由学校编辑的周记式手册———《成长的脚印》,成为一中校园里的“畅销书”。

记:如果说自主管理给了学生一种“自由”,那么自主评价则需要一种“自律”,对于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这是不是有点冒险?

张:我的感受是,没有一个学生甘愿失败,每个人都有一种向上的冲动,老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一样东西:信任。

以前学生的评语都是由班主任来做,往往是一面之词,难免与学生的实际表现有出入。一旦评价不当,学生不认同,就会产生“负效应”。现在,我们把评语和鉴定放给学生自己来做,让学生自己找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他知道老师和学生眼里都有“一杆秤”,会自觉校正评价的“准星”。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自省意识,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需要的宝贵品质,学生要懂得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

记:“把校门打开。”这是你常说的一句话。自主教育,也需要一个开放的空间。

张:2005年我刚到一中上任时,发现学生的视野太窄,“书斋气”十足,一出校门就不认识路了。我认为,学生经历的一切都会对他的成长产生影响。阅历,即教育。

因此,我倡导让学生走出校门,参与一种自主式体验教育,在生活中历练。学校先后组织了“母亲河支流源头与环境科考”“淄河环境变化考察”“黄河入海口地形考察”等科学考察活动。路线的设计、内容的确定、生活的安排,都出自学生之手;一次次伤病后的坚持,一份份图文并茂的考察报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成长印迹。

从某一角度讲,教育就是一种影响,一种同化,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自主教育,让一中校园充盈着一种阳光而和谐的氛围,就像一个修行的“道场”,它会产生一种强大的磁力,引领并校正着学生成长的方向。

 课堂上的小老师

授之以渔,不如“悟”之得鱼

——自主教育的“生本实验”

记:当下的学校课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热闹。裹挟着生本教育的劲风,许多学校如“赶场”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一时新意迭出,“模式”林立。对此,临淄一中如何“发声”?

张:临淄一中从未停止过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生本教育我们一直在做,自主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生本”,但我们对模式和概念并不感兴趣。现在教育就像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个个“模式”不断新鲜出炉,这反映出教育界的一种浮躁心态。临淄一中不会剑走偏峰,而是博取众长,传承积淀,精研细磨,渐趋厚重,构建极具生命张力和个性特质的“一中课堂”。

记:如何把自主教育融入你理想中的“一中课堂”?

张:自主教育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发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主教育则可以把这一教育古训进一步引申,即,授之以渔,不如“悟”之得渔。授,强调的是教;而悟,则强调的是学,一种探究的主动和自觉。

基于此,学校推出了“三案六步教学法”,其最大亮点就是“目标引领”下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要给学生留足思考、质疑、表达的机会和时间,因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最终享有者和实现者;注意力、思维力、参与度是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因为表面的热闹并不代表是一节好课,“心动”,才会“悟”;合作学习中“小老师”“小辅导员”是最出彩的角色,因为他们会在同学中产生一种“示范效应”;教师的定位是简约而不简单,因为他需要站在一个更高层面上驾驭、诱导和激发。

记:“一中课堂”带给师生一种怎样的体验?

张:“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一中的老师一定轻松了吧?”曾经有人这样问我。其实,教育的责任不容任何一个教师轻松。自主学习,并非师生角色的简单转换,而是从教学思维到教学过程的全方位变革。当学生学会学习的时候,对一名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学生不再唯“师”是从,他们有了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并且会提出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老师要随时应对来自学生的挑战,稍有不慎,便被问倒。你想,老师怎会甘心败给学生,只有不断提升和丰富自己的学养,才会轻松!但是,老师的感受却已不同。他们从以往繁琐的题海中抽身,就如一位武功高手,居高临下,指点迷津,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而对于学生来说,自主学习则意味着一种“解放”。

初四(9)班孙岳同学曾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自主学习让我们明白生命之舟需要自己去摇桨,知识的海洋需要自己去遨游,我已经找到了学习的密码,并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

现在,经过初一、初二两年的锻炼,初三、初四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大多能够自主设计、自主质疑、自主测试,有的课代表俨然一个“小老师”。初二年级有些学生甚至觉得课程进行得慢了。自主学习,让他们获得了成长的主动权。

更令人欣喜的是,自主课堂还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个性。体育教师沙良凯在上完课后,弹着吉它和学生一起唱歌,进行心理放松。下课了,学生恋恋不舍:“老师,啥时候再上体育课?”

记:前段时间,临淄一中代表淄博市参加了省里的艺术教育现场会,并作了典型发言。学校如何开展艺体特色教育,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个性成长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张:我曾听许多高中老师说:“一中上来的学生,后劲大。”我想,这种后劲和潜力,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自主课堂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二是艺体科技特色教育丰富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我们一直认为,学科成绩,只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部分,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而科学和艺术是人生发展的双翼,没有人文艺术的熏陶,就没有完美的人生。为此,学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艺体科技活动。每周星期二、三、四下午第七节课定为艺术、体育活动课,节假日各功能室对外开放,形成“小组、班级、年级、校级”四级活动网络,开展演讲、歌咏、合唱、舞蹈、小品、课本剧、学生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等活动。每学年举办“读书节”“艺术节”“班主任节”“体育节”“科技节”五大校园节日。

特色教育让学生自主发展,放飞梦想。2007年以来,学校有10多名学生由于艺术素能突出,考入北京专业艺术学校深造,唐昆、于晓玮、霍向华等数十名学生考入中央美院、上海音乐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著名艺术院校,其中霍向华同学在国内完成学业后,被保送至柏林音乐学院深造。

“一中讲坛”和教室走廊上的燕巢

——自主教育的“文化气象”

记:现在,校园里正在流行“文化热”。所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校万校文化开”。许多学校几幅标语一挂,几块石头一摆,就算“文化”了,往往流于一种“符号化”和“快餐化”。你如何看待这种“文化冲动”?你又赋予自主教育怎样的文化内涵?

张:文化,外显于物易,内化于心难。我理解的文化更多的是渗透到骨子里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是一种厚积薄发,是浸洇其中,长期积淀,是一种慢功夫。一所学校的文化生成,不是三五年可以搞定的事,往往需要几代学人的努力。作为一任校长,要对文化充满敬畏,抛却一种“政绩思维”,甘心铺垫,专注过程,静待花开。

从学校文化的角度讲,自主教育,就是倡导一种生命的自觉,在不断的自我修为中达到一种文化自觉,最终生成一种具有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开阔视野的文化人格。这是一中学校文化建设的鲜明脉络。

我认为,教育,要富有生命意识和人文情怀。我倡导的不是制度层面的刚性约束,而是基于人格平等的柔性感召,激发师生内在的驱动力。作为校长,我关爱每一个教师,教师再把这种关爱传递给学生,人人怀揣一种赞美和感恩的心态投入工作,主动担当,自觉执行。这一切靠的不是命令,而是生发,而这恰恰是自主教育追求的境界。

记:听说在校园里流传着一个关于小燕子的故事,颇具文化意味和人性光辉。

张:这个故事,我还是从一位班主任那里听来的:

在教学楼的走廊上,有一个燕巢,不时有燕子飞来飞去,里面还传出雏燕的呢喃。有位学生好奇,提议捅下来,看看里面有什么,却遭到同学的反对。班主任恰巧遇上这一幕,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题材,便为此专门召开了一个主题班会,让大家讨论:面对燕巢,我们该做什么?并让学生搜集关于燕子的诗句和文章,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文诵读比赛。同学们在彼此的心灵碰撞和文化陶冶中,感悟到要珍爱生命,和谐相处。从此,琅琅的书声与清脆的燕声相互应和,平添了几分趣味。

许多时候,文化就是通过这样生动的细节来展示它的魅力的。有一家日本企业,在修一条小路的时候也要精心设计,让员工走在上面感觉更舒服。文化,就像庄子所说的“道”,大道无形,又无处不在,在校园的某一个角落,在人们的举手投足间,在不经意的某一瞬,都可以感受到有一种文化的东西在招引着你。这是一种文化气象,一种氛围和境界。就如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记:提到一中文化,必然要提到“一中讲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着一中文化的高度和厚度。

张:“一中讲坛”是我们今年刚刚开设的,它的定位就是一中版的“百家讲坛”。题材不限,老师开讲,学生自由去听。事先贴出海报,列出所讲内容和主讲人。如,《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刻画、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歌德巴赫猜想、生活中的物理等等,天文地理,世间万象,人生百态,皆可入题。每当开讲之时,校园里就会弥漫着一种兴奋的气息,学生们三五成群,相约而去。

我们期望通过“一中讲坛”,为学生展示一种鲜活而高尚的教育,一种充满人文气息的教育,一种具有生命张力的教育。“一中讲坛”,为老师们内心奔涌的学识智慧和生命激情找到了一个出口,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找到了另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支点。站在讲坛上,成为老师们的一种期待。他们挥洒自如,毫无羁绊,展示出最精彩的一面,学生报以由衷的掌声,并问:老师,什么时候再给我们讲?

记:可以想象,“一中讲坛”为学生好奇的眼睛打开了一扇怎样的门,这是否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文化启蒙?

张:正是如此。王秀玲老师讲《红楼梦》,竟讲出了一批“红学迷”。一位毕业的学生在给王老师的信中写道:“我已经把《红楼梦》读三遍了,现在仍然记得您讲《红楼梦》时的情景。谢谢您,让我感受到了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

“一中讲坛”以“丰富文化思想,提升人文素养”为宗旨,走“文化育人,思想争鸣”之路,已成为临淄一中的一大文化景观。今年4月份,在市教育系统书香校园交流展示会上,“一中讲坛”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民俗文化进校园

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自主教育的“一中气质”

记: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不同的学校气质。自主教育,在一中学生身上留下了怎样的烙印?据说,在毕业典礼上,校长竟然被学生追着签名?

张:每年的毕业典礼和开学典礼,是临淄一中最隆重的节日。

我们的开学典礼,核心环节就是发奖。奖项可谓“五花八门”:勤奋奖、劳动奖、体育奖、进步奖、合作奖……只要能体现学生成长的,都可以设个奖。在校2000多名学生,上台领奖的得有一大半,出手“大方”。

这样的开学典礼,没有冠冕堂皇的说教,只有处处洋溢着的欣喜和激动,学生兴高采烈,那热闹劲儿跟过年似的。激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想向每一名新生传递一种信息:只要努力,你也可以像学兄学姐们一样走上领奖台。

而在每年的毕业典礼,有一个环节是,“让校服成为永久的纪念”师生签名活动。

这个环节的设计完全缘于我一次偶然的“遭遇”。

2008届毕业典礼仪式结束后,因为即将离开自己心爱的母校,学生们都非常激动,依依不舍。这时,有几个学生突然跑到我身边,撩起校服,说:“校长,请在校服上签个名吧,我们要把它作为永久的纪念。”因事发突然,我一点也没有心理准备,但我被学生瞬间迸发出的真情所感动,欣然挥笔,第一次在学生的校服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一签可不得了,许多学生见状,纷纷跑过来,找我签名。这一开头,就收不住了,操场上顿时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签名活动。学生们找老师签,找同学签,洁白的校服上签满了各式各样的名字,也签下了一份份珍贵的情谊。此时,已没有了师生,也没有了校长,只有即将离别的朋友,难舍难分的兄弟姐妹。

这一场面把我深深地打动了,眼睛湿湿的。我在想:多么好的学生啊。什么才是成功的教育,眼前的这一切,不正是教育最美的风景吗?我一下子感觉到教育是如此的神圣。

从此以后,每年的毕业典礼,都多了一个不成文的环节,举行校服签名活动。这在师生心中甚至成为一个宗教般的仪式,它表达着一种感恩,一种怀念,一种美好的期待与相约。我相信,这一件件签满名字的校服,将被他们所珍藏,并伴随他们的一生。

记:在一件件签满名字的校服上,我看到了什么是“一中气质”。

张:这种气质可以表述为:德厚行敏。

自主教育,是临淄一中给学生的最好的教育。学校只是一个驿站,只能装点学生的行囊,给他面包和水,路,还是要他自己走。但我相信:每个从一中走出去的学生,都会把在这里经历的一切,内化成一种生命的能量,并抬起头来,有尊严地走路。

记:如何把自主教育的理念融入你的团队?

张:临淄一中的自主教育,是全局性的,涉及全校每一个师生,包括我这个校长。

开班子会,讲到打造团队竞争力,我就拿南非世界杯说事。德国队为什么40打败阿根廷队?有人一针见血:德国队有11个人,而阿根廷队只有一个梅西。赢球凭的是团队作战迸发出的巨大能量。要办好一中,只有一两个“球星”不行,个个都得行。怎么办?那就是人人揽责,人人担当。学生学不好,是教师无能。教师干不好,是校长无能。出了问题,要把责任揽过来,先把自己这个环节做好。人心思齐,上下同欲。

另外,我主张放权,而不是集权。这么大的一个学校,仅靠校长一个人是管不过来的。作为校长,要相信别人能够干好。让每个人都能够独当一面,放手去做。这样,每个人把每件事都当做自己的事去干。如果校长什么事都去搀和,人们就会懈怠,事事请示,把那只责任的“猴子”放在了校长肩上。

记:“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人格魅力,凝聚了教师团队,也托起了“一中”品牌。

张:我是个有激情的人。我常对老师们讲:要享受教育。

比如,组织学生效游,不要排着队整整齐齐,该乱就得乱,该野就得野。南非世界杯,也曾和老师熬夜看球,对着电视直咋呼。生活有激情,工作才会有激情。任职五年,就这样一路走来,我和一中共同成长,我对这里的每个老师和学生都充满了感恩,是他们托起了快乐一中、和谐一中、魅力一中。

现在,临淄一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许多老师和学生走在外面,会自豪地说,咱是“一中人”。说起一中,心中都有一种崇高的感觉。一中,在每个人的心中树起了一座精神大厦。

有个学生,每次学校开家长会,他的父母都要争着来。他的爸爸如果争到了名额,就会提前几天推掉业务和应酬,开会当天沐浴更衣,就像朝拜一样。

教育神圣,我不敢懈怠。

 

(《山东教育》201110月第29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