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处理英语课堂教学环节

发布日期 : 2011-10-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济南市燕山学校 袁瀛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阵地。优秀的课堂是灵动的、立体的,要通过教师、学生的合作互动,来共同完成知识的传授、理解、应用、贯通、评价一体化的教学过程。新课改提出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激趣达标、灵动高效”的目标,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收获,都有新知识的生成,才可谓是教学的高境界。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导入新课”环节对一节课来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来理解探求未知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用智慧开展多形式的活动,在最短时间内营造出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瞬间进入角色。如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提问,知识卡片式的小测验,小组间、男女生间的抢答、必答式的擂台赛,角色对话表演等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形成课前Warrm-up热身赛,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上节课所学知识,达到了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从课前松散的休息状态迅速调整到上课紧张的状态,为教师进入新课做好兴趣和纪律上的铺垫与准备。

二、巧设疑问,激趣呈现

获取知识意味着发现规律、解惑答疑、融汇应用,有技巧、有悬疑的设问探究或问题导读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如何有效地导入新课、呈现出本课的重难点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如果教师仅仅照本宣科阅读课本或语言贫乏地讲解知识,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课堂上的活动切忌单一古板,要根据学生的心智特点和年龄开展活动,设计出不同梯次、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活学生探求答案的欲望,使之积极主动参与到研究过程中去。很多教师喜欢面向全体学生提问一些“Yes/No”式“小儿科”问题,很多学生为释放课堂的约束,“滥竽充数”地跟着大喊“Yes/No”,这种“起哄式”回答问题的方式,达不到引导学生挖掘知识内涵、梳理知识框架、总结归纳知识链条的初衷。另外,很多教师缺乏调控课堂的应变能力,总是以问答式单一的形式授课,沉闷的“单边动”授课方式很快会使学生感觉疲劳,思维就会渐渐游离于课堂之外。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们进入高科技时代的标志。由于班班都配备了多媒体,实现了“班班通”,一些教师开始疏于写板书,课堂上学生单纯以听看为主,课件一页一页地翻,整堂课处于浅显的机械性替换练习中,师生都成了课件的奴隶,学生目观直感的环节被删掉了,失去了亲身体验角色的快感。漂亮的课件犹如昙花一现,加上单一的“Yes/No”问题,剥夺了学生探究知识规律以及事物来龙去脉的权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成为了口号。因此,教师如何条理清晰地讲解传授知识、学生如何快乐高效地吸收消化知识就成为老师们亟待研究的问题。

三、融会贯通,精讲精炼

如果教师的授课仅仅着眼于文化知识的传授,那学生只会死板地接受和记忆,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最终只能“比着葫芦画瓢”。课堂上,教师应该用简明的语言点题,讲解本节课所要学到的新知,在明晰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问题导读”“学案把关”“重难点分解”等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同伴互助式学习、测试引领式学习,以自学—质疑—求知—点拨—巩固—提升为流程,在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力求把知识讲深讲透,点拨延伸到位。只有教师把知识讲明白了,学生才会夯实掌握,这样才可杜绝老师们常抱怨的“做过很多练习学生照样出错”的现象发生。

四、落实消化,个体解惑

众所周知,每一个人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讲授完新知后,教师必须通过相应的专项练习进行验证,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老师要掌握哪些是学生共有的问题,哪些是某些学生个体的疑惑,并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和帮助,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解决困难的时间和机会,从而做到堂堂有收获。为了便于学生能聚精会神地听课并进行课后的复习,应以读、写、练动手操作为主,要求学生人人备有草稿本和课堂笔记本,这样可以让学生随时将重难点知识画画写写,以加强理解和记忆;二是约束学生,不要开小差,从而提高听课质量;三是能让教师通过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和指导。

五、归纳整理,操练巩固

“温故而知新。”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学习的知识,将其建构为知识框架,把零散的珠子串联起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将复习环节纳入教和学的全过程。比如在新课讲授之后,给学生留出自我检查消化的时间,归纳整理当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细读教科书,发现问题间的相互联系,巩固概念公式,做到堂堂清,这样会缩短遗忘时间,避免每天的知识都是“夹生饭”。复习既是一个将书本学厚的过程,又是一个将书本变薄的过程,通过“比较整合、前迁后联、拓展补充”将知识的雪球不断地滚大、加厚。教师还可通过检测、提问等督促检查手段找到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加以重点引导,帮其查漏补缺。课上课下的“复习”就这样润物无声地将小的点变成大的圆,大的圆变得更坚固。帮助学生消除遗忘点,理清模糊点,填补空白点,生成新的增长点,知识就不仅能生根发芽,而且会长成参天大树。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经验虽是教师驾驭课堂的重要保证,但“细水长流”的不断学习和“螺旋式”的反思感悟,更是教师提升自我的关键因素。


(《山东教育》20119月第2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