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作文训练披件“新嫁衣”
发布日期 : 2011-10-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威海市第二中学 李志平
对大多数人来说,高中语文教学烦琐而沉重,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吃力。特别是作文,学生往往不是无话可说便是生搬硬套。鲁迅先生说得好:“我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即使吃的是饕餮大餐,仍旧什么都挤不出来。到底是什么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是什么抹杀了学生自由写作的天性?我们平常训练学生写作,加强文体训练,紧扣考纲要求,却往往忽视了学生写作的创造性。我们这样做也不是不可以,重要的是生活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键在于教师要敢于突破条条框框,培养学生敢于大胆创新进行写作,这样学生才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听唱新翻杨柳枝——仿写
模仿是人的天性,很多作家都是在模仿中成长成熟起来的,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特别是高中生,他们的生活圈子比较小,素材来源也比较狭窄,如何让他们写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形式?我认为首先要学会模仿别人,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可以更快速地成就自己。于是我的一个想法就形成了:模仿名家,成就自己。高一学生学过贾平凹先生的《我不是个好儿子》,其文笔质朴,情真意切,内容也朴素感人。于是我就让学生也仿照其内容、语言、情感等仿写一篇《我不是个好儿子(女儿)》,有同学这样写道:
夜晚,疲惫的我坐在床上吃着零食,突然想起母亲。临行前,她送我走,仔细替我检查行李,为我整理衣领,对我说:“那里可不比在家,要是吃不惯,我还给你带了一些在箱里,别饿着自己。”那时,我还让她放心,告诉她我不会想家,可是不久我就发现我已经开始想念她了,思念她包的三鲜馅的水饺,思念她为我准备的温热牛奶,思念她为我沏的清香扑鼻的绿茶……我的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后来,与家人通电话,听着听筒里传来的另一边熟悉的声音,我的眼眶突然湿润了,泪水从脸颊落下,晶亮透明却是冰凉的,流到嘴角,竟然是苦的。原来,思念会让人想流泪。那时我想,等我回家,一定要仔细聆听妈妈的唠叨,抚摸一下门前梧桐斑驳的枝干,凝望母亲那饱经沧桑的脸颊……
感人的细节描写,质朴细腻的心理刻画,让人物栩栩如生,也许它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力量,但是正是平凡朴素成就了伟大母爱。就像贾平凹先生做得一样,朴实中蕴涵深情,这也是文章中最动人心魄的力量。其实想想很多时候,写作到了高深的时候,便是返璞归真的时候,所谓朴素还原伟大。而这也正是写作的至高境界。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唐诗宋词灿烂的文化,如何将文明传承,如何让学生在骨子里镌刻文化的烙印,我想写作是必不可少的。于是我就让学生依托唐诗宋词的外壳,填充想象的血肉,表达自己的遐思。闺怨的离散分别也许不适合朝气蓬勃的学生,但是如果让学生“旧瓶装新酒”会有什么效果呢?在学习苏轼的《定风波》时,我让学生模仿词的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写作感受。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习作让我眼前一亮:
定风波·忆友
莫言此去无归时,何道吾心不思卿。同怀天下鸿鹄志,激扬!经风历雨彩虹显。
浪淘沙砾光阴催,难耐,雄姿英发势必锐。携手东登岳之巅,一览,愿汝可还尽早还。
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既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同时又能活学活用,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以想象欣赏带动写作训练,学生既继承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又提升了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可谓受益匪浅。
琵琶起舞换新声——改写
作文课上,教师往往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好的作文话题,其实我觉得课本本身便是好的素材。以课本为依托,进行大胆的拓展延伸,本身便是鲜活的作文素材,而且学生可以“藕断丝连式”地改写。比如笔者在教授《氓》这首诗时,便受到电视散文的影响,于是突发灵感,让学生将其改写为散文。说实在的,我本没想到学生兴趣会如此之高,这完全超出了我的预设。后来想想,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爱情有着懵懂的认识和好奇,尽管课文描写的是悲剧,但是学生仍然对改写热情高涨,人人跃跃欲试。下面便是一位同学改写的《氓新传》:
氓憨厚地笑着,像秋季里的那轮热情高涨的太阳。他捧着晶亮的蚕丝,那一景,那一幕,深深烙在我的记忆里。空气变得稀薄而暧昧,氤氲的雨气滋养着情窦初开的少女之心。我变得像雨季一样纤弱而潮湿,泪水涟涟,只为他。我眺望的双眼只聚焦成一个远方的点,等待他的身影像烛火一样点亮我的心,点亮这潮湿的等待。雨丝点染着跳跃的绿意,为桑叶抹上色彩。一只离偶的大雁撕心裂肺地鸣着,孤寂划破原来窃喜过的小小幸福……不是说好要天长地久吗?难道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吗?不是说好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吗?怎么只剩下劳雁孤飞呢?我疲惫的双翅被雨水打湿,心中的爱长满了青苔……
散文的笔法,的确让人眼前一亮;文笔之细腻流畅,让笔者也自叹弗如。其实这样优美的句子,可以在学生作文里信手拈来,有的充满哲思,有的包蕴真情,有的刻画精准,总之这是一次成功的范例。经过这次改写,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是需要教师找到一个突破口,让学生酣畅淋漓地释放能量。
越女新妆出镜心——拓展创新
传统的优秀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被我们仰视的话题,现在她也渐渐走进了歌词,由一个大家闺秀变为一个邻家小妹,袅袅婷婷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为我们所感叹、所欣赏。周杰伦的《青花瓷》《千里之外》等,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看着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如何让学生走进灿烂的中国古典文化,让他们体味古典文化的魅力,而不仅仅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于是我想到了让学生写,写什么呢?当然是拓展歌词的意境,于两相对比之中,体味中国文化的含蓄和韵味。请看一位同学创作的《青花瓷》:
某日雨后天晴,我游走于江南小镇古道,炊烟随风飘散,朦胧了河畔的垂柳。屋内红木架上,青花瓷安然沉默,青胚勾勒出的青花笔锋由浓转淡,飘渺如烟,细腻似雨,柔美胜过今夜的月色。我轻轻地走近,轻轻地凝视,轻轻地回忆。冉冉檀香透过窗花,心事我已了然。江南古镇陌路,天色阴沉低暗,空气夹杂着湿润的苔藓腥气。你收起粉红纸伞,踮着脚尖,小心翼翼掠过石板台阶。你与小桥构成的一幅美轮美奂的江南图景,正如青花瓷上釉色渲染的仕女图被我所私藏。从此我的江南,日不见太阳的暖,夜不见月光的蓝……
通过创新写作,学生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欲说还休的魅力,典雅而含蓄,这种美通过写而还原出来,而通过写又加深了领悟,让通俗变得高雅迷人起来,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美的热情,发现美的能力,还原美的激情,而这也正是我所期待的。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对生命、人生的礼赞。经过思想的过滤,沉淀下来的也许是并不成熟的语言,但有了它却可以将写作的生命点燃,让写作的激情燃烧。写作是一根火把,有待于我们教师来点燃。学生平时所表现出的懒懒散散,语言干瘪乏味,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是否有责任?我们教师是否该思索一下,是不是我们掐断了学生的思维的导火索?
(《山东教育》2011年9月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