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开口说话

发布日期 : 2011-09-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泗水县教研室 田成良

在一次名师送课下乡的活动中听了《液体压强》一课,执教者是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采用学案导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然而,课堂上无论教师怎样调动,学生就是不说话;教师预设的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发言、讨论、争辩、质疑的场面完全没有,教师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课后很多教师都抱怨该校学生素质差,不配合,不主动。这个案例也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学生不发言的原因是什么?是学生基础差,是教师点拨不到位,还是师生第一次合作不默契……

提问就是要收集教学反馈信息,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因此,学生发言是必需的一个环节。面对这种情况,一定要找出学生不发言的原因。笔者对八年级的165名学生做了调查,整理后归纳为以下3种原因:

一、不会回答

不会回答的原因较多,可从人为因素上考虑分为两类:

1.学生的原因:基础差,知识学习跟不上;没有认真听讲,没有理解领会所学习的内容;不愿动脑,不善于思考,有些学生主动思考了,但思考没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也不能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心里的想法。

2.教师原因:对教材、课标把握不准确,教学设计欠合理;重点、难点知识突破的方法不得当;问题的设置没有梯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等。

二、不敢回答

不敢发言的同学一般是天性腼腆,胆小怯场,缺乏面对众人在课堂上发言的勇气,或者发言的积极性曾受到过挫折,心有余悸,故面临发言,战战兢兢。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身上,而且越是高年级学生回答问题的越少。

三、不愿回答

造成不愿回答的原因,要么是学习好的学生习惯使然,知而不答;要么是学习差的学生有依赖性,认为回答问题是优生的事情。

随后笔者又和该校物理组9名教师进行了交流,探讨让学生“开口”的对策,总结了以下5条意见:

一是营造有趣、融洽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真诚地与学生平等交流,建立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具有无限包容性的关系。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感情和学问,让心灵紧贴心灵,用尊严赢得尊严,并以一颗坦诚的心去感受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进而把他们的精神生活引向美好的境界。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生命的存在价值。其次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使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过程。再次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不能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而忽略学生,并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而且还要注意学生发言时的心情、表情等。

二是创造展示自我的锻炼机会。教师如果想要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地主动发言,平时就必须有计划地为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让学生的发言和自我展示行为成为习惯,消除怯场的心态。

三是从简单问题开始化简难点。教师设计问题时起点要低一点,难度小一些,让学生在每跨出新的一步之前都有充分的准备,使学生能够调整学习步骤而避免过多的疑惑和挫折。让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把比较难、比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因为简单的问题容易开始。例如在讲解《压强》时,把压强这个大的问题分解成压力和受力面积两个问题,再把压力分解成压力方向和大小两个问题,让学生从简单的压力方向开始,层层深入,最后突破压强的概念。

四是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若学生的观点还不清晰,知识没梳理好,他们是不会轻易发表见解的。所以,一定要给学生的思维留出一定的空间,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使大脑有一个思考加工的过程。例如在《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中,实验结束后教师立刻让学生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学生并不能得出规范的结论。主要原因是实验结束后学生面对的是一些数据,由数据到实验结论还有很大的跨度。若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没有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是不易得出实验结论的。

五是建立合理的激励、竞争机制。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护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使学生遇到问题不放过,遇到难题不退缩。若遇到在活动中“迷路”的学生时,教师不要马上指明方向,而应给其“指南针”,鼓励学生试着自己定向;对走错路的学生,教师不要将其一棍子打死,要尽可能肯定学生思维的合理成分,使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拨乱反正;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点创造性火花,教师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充当“消防队员”,而要给学生以充分鼓励。

 

(《山东教育》201178月第212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