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走多远

发布日期 : 2011-09-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泰安市泰山区教育局 朱德民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这句话非常时兴,用在教育工作中,应该是强调教育工作者要有思想,有理想。

经是好经,只怕有人把它念歪了。

有教育思想,似乎不成问题。几乎很少有教育工作者不能说出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或是对教育发一通宏论。但是在教育之路上能不能走得更远更好,不单单取决于口若悬河般说一番新概念、新思维,更取决于这种思想是否适合实际需要,取决于是否把这样的教育思想真正付诸实践。

近年来,有些学校在“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观念支配下,致力于学校的“创新”“特色”发展,进行名目繁多的改革,提出一些响亮美妙的口号,认为只要去“改”,只要求“新”,就好,至于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是否有利于教育发展,是否有益于学生发展,则关注甚少。

有的学校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平起平坐,就撤掉讲桌,逼迫教师走进学生中间。但形式上有了,教学观念还是老一套。而许多教师,也常常情愿不情愿地迎合那些玄妙的理念,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做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

教育教学中出现种种乱象,主要原因还是学校和教师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思想认识貌似深刻实则肤浅,貌似全面实则偏激,而且行与知严重脱节。

这类“泡沫”远远看去五彩斑斓美丽多姿,却没有实际效用,且迟早要破灭。

华而不实,贪大求全,所行弗远。

从学习借鉴的角度出发,大量引入西方教育理论,自有它的必要性,但是切不可盲目追随。如果天真地认为人家的教育思想有多远,我们的教育实践也就能走多远,无异于自欺欺人。

曾经读到过沈致隆的《对话加德纳:“多元智能”我们不能简单理解》,文中谈到不少人把多元智能理论当作教育的目标或教学的方法,为多元智能而教,用多元智能来教,这是有悖于加德纳的初衷的。多元智能理论是由心理学理论发展来的教育哲学思想,沈老师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对学科的理解,但并不意味着教什么都要从八种智能入手,更不要觉得“多元智能是个筐,什么教育改革措施都能往里装”。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所有外来的思想理论都只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参照,要想解决自己的问题只有把自己的事情搞清楚、弄明白才行。教育实践中,不能无视甚至脱离教育实际,只凭主观愿望和好恶去做事,强人所难去做我们根本做不到的事,或者把不切实际的舶来的理论当作指导我们行动的灵丹妙药。教育改革,需要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启迪,然而,政策的制定,教学的实施,必须依托于本土的物质前提和精神状况。

迷信盛行,脱离实际,注定不会走远。

许多美好的教育理想,由来已久,从散见于《论语》《理想国》中的教育见解到近现代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辉煌巨著和躬身实践,有志之士在为人类的发展孜孜以求。无论怎样去追问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的灵魂,教育的过程与方法,我们都无法绕开“教育的对象是人”这样一个命题。从人的成长与发展生发开去,教育要做的事太多了。但是,当教育的要义被撇开,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读书、考试替代的时候,教育理想也就黯然失色了。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谁人都能对教育有见解,社会上对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并不尽相同,而且更多的人,要达到的是一些切近的目标,功利的目标。然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却有引领全社会朝着高尚的教育理想努力的责任。

我们对教育理想,对教育理念,是真的坚信并坚守吗?论文里、公开课上、经验交流中充满了高尚的教育理想、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实践中,是否也这样呢?教育工作者应当矢志不渝地从细微之处做起,在课堂的每一处细节里,在课间的每一项活动中,在教育能够触摸到的每一个地方,闪现教育理想的灵光,让学生感受到温暖的师爱,感受到身心成长的快乐……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我们才有可能行走得更远,更好。

 

(《山东教育》201178月第212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