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孩子爱上美术课

发布日期 : 2011-06-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沂源县土门中学 孙启霞

在农村中学中,由于一些特定环境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片面地认为美术课可学可不学。成绩好的学生,认为上美术课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即使坐在美术课堂,面前摆的也是其他学科的作业;成绩差的学生则对上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你们做你们的,我玩我的。针对这些情况,我尝试了各种办法,逐渐让学生爱上了美术课。

一、再现知识于欣赏课

在农村中学单纯的欣赏课很难上好。学校没有充足的欣赏资料,只有干巴巴的课本,不用说学生,老师也犯难。但是,如果将其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八年级上册“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这一单元的学习,结合中国历史的分期方法和各时期的文化艺术特点进行。只有学生对于所学的历史有所了解,才能解决相应的问题。因此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我要学生先复习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当时就有学生问我:“老师,我们美术课复习历史做什么?”当我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告诉他们后,他们不由得感叹:原来美术课也需要历史知识。学生通过历史对我国各时期的美术发展有了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在欣赏的过程中就能够较为轻松地鉴赏各时期的作品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欣赏课的问题,一举两得。

二、相关知识灵活运用于手工课

“剪纸”是手工课,示范讲解虽给学生直观印象,但只是学会一个表层,不能理解它的深层意蕴。为了让学生对剪纸有更深的了解,在授课中通过相关的历史记载及诗人咏剪纸的诗篇引导学生了解剪纸的历史,结合所学过的中国地理南北区域的知识,从南北方在地形、气候、风土人情上的大致区别,理解南方剪纸与北方剪纸上的区别,从而得出剪纸的风格特点:南方剪纸精巧秀美,北方剪纸粗犷豪放。学生对剪纸理解的多了,创作起来也就容易了许多。

三、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构图

要画画就要构图,一般说来较好的构图必然符合美的规律。翻看学生作业,不难发现画面不是没有主次之分,就是显得太满或是太空,要么太散乱,要么太呆板,缺少画面中的主角、稳定性及疏密等等。

数学中所学到的黄金分割是基本的绘画手段之一,是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分割法则,它的比值为1.618110.618,被称为黄金比。最早是由古代希腊人发现的,在19世纪被欧洲人认为是最美、最协调的比例,其在设计中容易引起美感,故称为黄金分割。由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绘画中的构图难题,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落笔的畏难情绪,提高了作业的质量水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绘画的喜爱。

四、诗词歌赋皆入画

问学生什么是美术,大多数学生都会说美术就是画画啊。就是这个“画”在好多时候,很多学生会为其而发愁。一次作业布置下去,即使作业要求已经说得很明白,有些学生还是找不到北。因此,在绘画课上,不能单纯地只求画,而是要寻找创作的“灵感”,那便是与“文字”有机地结合。一篇优美的文章或是诗句,很自然地就给我们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如大家熟知的朱自清的《春》是由五幅春天的图画组成的。因此在讲授六年级下册《春天的畅想》这一单元时,我便穿插引用了《春》及《春雨后》等优秀文学作品,同时也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有关于春天的诗词歌赋,这样让课堂变得活跃、生动。再表现起来便事半功倍了。

五、音乐美术联起手

在枯燥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添加音乐的成分,可有效缓解课堂的沉闷气氛。如在课前放一段欢快的乐曲,可以让学生身心得到放松。根据不同的课,插播不同的乐曲,可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如在七年级下册“装点我的居室”一课中,课的开始我播放的是五洋的《家是温柔港湾》的第一段,让学生从歌声中更感受家的温暖,由此而导出本课:怎样将自己的家装点得更美。在结束时用《我爱我家》作为主题的升华,在歌声中学生相互评价着彼此的设计作品。有了音乐的烘托,课堂效果更有效。

 

(《山东教育》20115月第1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