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欲善其教,必先美其言

发布日期 : 2017-07-04 点击次数 : 来源 : 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中学 唐海民

师欲善其教,必先美其言
——关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语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语言是连接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和教学语言有直接的关系,初中思想品德课自然也不例外。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就好比是点燃学生学习教学内容兴趣的火柴,有的教师能点燃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只能熄灭学生的兴趣。所以,师欲善其教,必先美其言。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才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好的语言呢?作为一名任教思想品德课多年的教师,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方面的一些认识。

一、用通俗简明的语言使学生听得更明白,学得更轻松

任教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一般都是大学政治系毕业,辩证思维、理论性强,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他们的优势,但在教学中却容易因此而犯语言不够通俗简明的毛病,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尤甚。一是不够通俗,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政治性太强,挖得太深。比如有位老师在讲“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时,联系了辩证法和唯物论的大量观点和专业术语,“物质决定精神”“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等都被用来好好地理论了一番,如果是写一篇研究性的文章还可以,可是我们面对的是初中学生,他们听得懂吗?二是不够简明,往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联系得太多,抓不住典型,过于琐碎,自己犯了没能抓住“主要矛盾”的错误,使得学生理不出头绪,越听越烦躁。

总之,课堂不是为满足教师表现欲的,过于深奥和琐碎的语言只会让学生失去信心和耐心,只有通俗简明的语言才能使学生听得更明白,学得更轻松。

二、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开胃”助学

干瘪的语言就像是一个糠了的萝卜,而生动形象的语言就像是一个又大又甜的水蜜桃,而学生的“胃口”也是最挑剔的,绝不喜欢吃“糠萝卜”。教师作为引导者、启迪者和组织者,要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以使他们更好地感知教材。只有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了,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提高。在教学中,我去除枯燥的说教,经常用讲故事、打比方的方式,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如,在讲《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时,把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业分别比喻成人身体的五脏器官——心、肝、脾、肺、肾;在讲“发展是硬道理”时,用篮球比赛“进球是硬道理”作比喻,动作再漂亮,进不了球也等于零。学生们兴趣盎然,听得明白,理解深刻。当然,要做到教学语言生动形象,仅靠嘴说是不够的,丰富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讲课时,尽量像说评书一样,讲到令人悲愤的事情,毫不吝啬自己的“眉头紧锁”和“怒不可遏”;讲到叫人高兴的事情,则会“手舞足蹈”“心花怒放”,尽情地融入其中。老师充满激情地投入能把学生带入情境,引起了他们心灵的震撼与共鸣,起到了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用启发性的语言启迪学生思维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能起到调动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作用。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看他的语言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是否对学生产生了激励作用,达到了培养人才的目的。只有发人深思的语言才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思维,让学生更好地探求新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关键是要能够把握恰当时机,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比如,“能不能换一种说法呢”“如果是那样的话,会造成一个什么情况呢?大家预测一下”“你能打个比方吗?”等等。这些话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回答不到位、表达不准确、总结不全面时,首先要进行启发和引导,而不是包办代替,一股脑儿地把所谓的“正确答案”兜给学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四、用逻辑严谨的语言向学生传达科学的信息

教学语言要有一定的逻辑修养,要遵守逻辑规则和逻辑规律,要把教学内容本身所蕴涵的逻辑内涵揭示出来,使教学具有逻辑征服力。如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为主要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有着深刻的逻辑内涵,要求教师必须运用具有逻辑性的教学语言,有意识、有目的地把其中的内在逻辑性揭示出来,以强化思想品德课的逻辑力量。此外,教学语言一定要严谨准确,否则就会传达错误的信息,引起错误的联想。比如有位老师在讲环境污染问题时,出示了一张从网上搜集的典型图片,旁边有两句解释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这句话乍听起来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细品一下,是不是容易让学生产生“只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必然会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垃圾污染问题”的错误认识呢?尽管有很多同学想不到这一点,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教学语言可以不严谨的理由。

五、用激励性的语言唤醒学生的自信心

“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激励性的教学语言是课堂调控的一种手段,孩子们渴望在学习活动中拥有一份真情和感动,享受学习的快乐,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中,与学生们一起交流、探究、体验和创造,让他们深入知识的天地,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当学生发生错误时,老师一抹宽容的微笑;成功时,老师一个赞赏的眼神;困惑时,老师轻轻的一拨;犹豫时,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语,对学生们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从从容容地学习、讨论,踏踏实实地探究、交流,对学习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也就成了学生自身需要和快乐的源泉。在教学中,我时常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使用“你的见解很独到”“这样的回答说明你真正地深入思考了”“你进步很快,再加把劲”“我为有你这样聪明的学生而骄傲”“连我也没考虑到这一点”等激励性的语言,有效地肯定学生的大胆发言,激励和鼓舞学生积极思维,增强他们敢于创新、大胆求异的信心和勇气。

六、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

幽默,是语言的调料,是智慧的火花。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使学生在看似说笑打趣中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从中受到启迪,受到教育。小品、电影、电视和广告中的经典台词都是非常好的幽默素材,有时可以直接拿来用。如蔡明的“这是为什么呢?”有时可以对台词进行适当加工后再用,如我在讲两个学生家长对待子女上学的不同态度时,把范伟在“卖拐”中的台词——“我就纳闷儿了,同是生活在一个家庭的两口子,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改成了“我就纳闷儿了,同是生活在一个时代的两个大老爷们儿,在对待孩子上学问题上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并学着用小品中的方言说出来,调节了课堂的气氛,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学习就会更加富有激情,更加投入。另外,打油诗和顺口溜读起来琅琅上口,人人爱听,也是非常好的幽默形式,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当,则会是“神来一笔”,非常受用,如在上“法律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这节课时,学生们最后谈了自己的收获,我接着出示了自编的一首打油诗——“我的收获我来谈,有了收获做宣传。要让大家都守法,争做小小普法员。”这样的总结让学生耳目一新,兴趣盎然。

七、把握好语速,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语速的把握是很有学问的。评价一节课的语言好不好,不能仅看老师是否讲得妙语连珠、激情四射,更重要的是要看绝大多数同学能否跟上思路,能否听得明白。因为老师讲课不是演讲比赛,应当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一切都要围绕着学生来,不能紧盯着几个尖子生,要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什么时候快,什么时候慢,什么时候需要重复,什么时候需要停顿,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等等,这些都需要老师时刻注意、及时发现并果断裁决。所以说,教师讲课要关注大多数的学生,一定要把语速控制好,否则,看似精彩的一节课,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山东教育》20114月第11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