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素质教育的冷思考

发布日期 : 2011-05-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崮山中学 刘玉乙 王军鑫

1985年至今,我们的素质教育在一片吵吵闹闹的声音中艰难前行,如今回头观望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究其原因,有说体制问题的,有说应试教育作怪的,有说专家空洞的理论充斥教育的,还有的说基层教师对素质理解得不到位……如果再这样争执下去,辩论下去,恐怕一晃又是N年过去,到头来的结果只能是“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潭水”。

我们清楚,教育是复杂的,因为它是艺术更是科学;但它又是简单的,不是课上就是课下,没有什么波澜壮阔之处。但它绝对是生动的、鲜活的生命组合体,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实践。冷静下来,回头观望,从基层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制约素质教育实施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片面地理解“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这句话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过程,强调了“主阵地”事实上就强调了智的作用。随之而来的是“有效课堂”“生命化课堂”“优质课堂教学”“开放式课堂”等新概念新名词,今天一个展示课,明天又有一个观摩课,每所学校都在课堂教学上玩过了头,80%以上的精力都用在了课堂教学的研究上,素质教育的其他阵地很少有精力去研究,整体育人的效果肯定会打折扣。“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人们把教育质量限定在了分数的高低上,也就不会有真正的素质教育!

如此,出现了“中央电视台的一次访谈调查结果,当主持人问学生最讨厌的地方是哪里时,学生的回答竟然是学校!问在学校里你最讨厌哪里,答案竟然是课堂”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二、形式主义的德育充斥学校

一个故事也许能说明更多的问题:一位教授,到加拿大的一所幼儿园,随机问了小朋友一个问题:“加拿大在哪里?”小朋友领着教授来到一幅地图前,指着加拿大的版图说:“加拿大在那里!”回国后,这位教授在国内一所幼儿园里问了类似的一个问题:“中国在哪里?”小朋友不假思索地说:“祖国在我心中!”我们的孩子自小就被所谓的德育教化了,说起大理论一套又一套,说起具体做人的目标来,几乎不清楚路在何方。

太多的上级文件,使学校陷入“文件海”中,有了文件要落实啊,什么师德月方案、文明月方案,左一个“创优”、右一个“绿化”,这么一个理论学习笔记,那么一堆计划要写,“上网查或上网下载”成了学校教师拿手的绝活,太多的无效工作让不少的领导与教师无所适从,穷于应付。落实素质教育被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遮掩,哪有精力静心研究素质教育啊?

三、太多的功利主义使学校缺少发展的内涵

山东省教育厅为推行素质教育,设立了40条“高压线”,结果还是有30多所学校、20多名校长、3名教育局局长成了“牺牲品”,受到了处分。除了撞到“枪口”上的学校没有强化素质教育,难道其他学校都在进行真正的素质教育?都没有触及“高压线”?一个局长管的是一个地区的素质教育好坏,一个校长管的是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衡量一个区域和一所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在哪儿?是考上多少重点大学、重点高中?现在整个社会都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所以不管是一个区域的教育行政领导还是学校校长,对推进素质教育都感到很无奈。

弄不清这些问题,我们的素质教育又怎么会有出路呢?

进一步而言,教育是一份充满情感的事业,推行素质教育没有统一的标准,它不像工人做工、农民种地那样单一,看得见,摸得着,管理到位马上立竿见影。这就增加了推行素质教育的难度,百人有百种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的观点是:去芜存精,去繁就简,还自主于学校,还有效于教师,还活动于学生。让学校成为师生的乐园,让教师成为享受工作的幸福者,让学生成为志在四方的弄潮儿。

沐浴着省教育厅强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春风,教育界的各个角落,都在开展着一场针对素质教育的大讨论与实践,素质教育究竟能不能在各学校得到有效的开展和落实,关键还是要看学校推行什么样的“教学质量”管理观念。

“素质教育”是什么?“素质教育”就意味着学校要严格落实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音、体、美、地方、校本等课一科不能少,而且还要规范作息时间,不能加班加点,同时要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落实“健康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工作思路。但我们要清楚,唱唱歌、跳跳舞,上了几节以前没上过的课绝不能等同于素质教育,书包重量减轻点也并不意味着就落实了素质教育!做到了这些也只是刚刚符合素质教育的最基本规范,素质教育更深层次的要求就是对“教学质量”的追求。为此,学校该如何来做?

第一,要对“教学质量”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在社会各界,以至教育界看来,“教学质量”似乎就等同于“教学成绩”,因为大家都在关注着高考、中考及平时学生的考试成绩,一所学校“教学成绩”如果上不去,其他方面的发展简直就是空谈。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推进,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绝不仅仅体现在该校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化的,既包括智力方面的,也包括学生的身体发展、思想发展、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很早就大大缩小了学校文化成绩在综合评价中的比重,高中招生根据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与学生人数比分配名额,只要学校中考分数线不是太低,高中名额就是一定的,以此有效调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积极性。然而,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最关键的还要看学校领导及广大教育者是否能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毕竟教学发展中有太多属于隐性和深层次的方面,像学生有没有自学能力,是否具备探究能力,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综合考评中往往难以体现,如果这些问题没有作为平日教学的主要目标来抓,教师只重视“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仅仅是在指导学生做大量习题、猜题等方面费尽苦心,教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高分低能”,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差甚远。

因此,学校领导不能只将眼光盯在各级评估标准上,一味地考虑怎样能整理好教学档案,需要开展好哪些活动能奖分等等,而是要确立学校本身的发展目标与办学理念,经过不断实践,逐步积淀学校的发展内涵,提升办学品味,形成办学特色,铸就学校品牌,这才是我们追求“教学质量”的高级目标。魏书生老师的学生“自主学习”管理模式,杜朗口中学的教学经验,洋思中学的成功之路向我们展示的就是在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样处于领先的地位。或许我们的许多学校原本基础并不比现今的名校差,但由于缺乏对“教学质量”深层内涵的把握,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今天东一头,明天西一头,所以很快就落伍了……

第二,教学质量管理要面向全体学生。学校必须要明确一个问题,基础教育并不是“精英教育”,而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教育。长期以来,不知有多少“学困生”从小就在教师的批评中成长,很少享受过表扬的滋味。殊不知优秀生再好,毕竟也只是少数,我们不能在培养了一部分优秀生的同时,却打击了大部分学生,培养出一批缺乏自信,没有成功感和幸福感的学生!为此,近年来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定的改善措施,比如不向学校发放高考成绩,只向学生本人邮发成绩单,取消奥赛等。这些举措都是在告诫我们,教学质量管理不能只针对少数拔尖学生,要面向全体,出色的教学质量应体现在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第三,教学质量管理要体现全过程管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校对教学质量管理都是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管理,使学校、教师与学生都极易产生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更多地重视了学校学生的升学数和获奖数等这些显性的效果,而忽视学生的能力、未来发展等长远、隐性的“教育质量”问题。

科学的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不能仅局限于期中、期末两次,而是要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学校要随时进行过程性的跟踪、指导、督促。管理内容包括检查教师的教学计划、作业批改、对学生辅导等,还要检查学生的预习、听讲等。教学质量管理要以课堂教学质量管理为主体,兼顾学生的课外、校外等;将德、智、体等发展并重;将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并重。就拿优质课和公开课来说,我们并不否认优质课与公开课中优秀的成分,然而这其中有更多的成分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并不实用,于是一些学校开展了不通知推门听“常态课”的活动,这样老师就不需要为了讲一节课而提前做过多的无为准备。正如一位教学名师所言,我用的不仅仅是课前的一段时间,更多的是一生的精力来准备这堂课。从这一点来看,学校如果抓好了教师教学“常态课”的质量,会比年终拿到几个优秀课或公开课的证书更能说明“教学质量”问题。

第四,教学质量管理要体现全员参与。“马赛克理论”告诉我们,单个马赛克无法拼出完整的图案,只有众多的合作,才能拼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亦是如此,单靠校长一人的敬业、苦干是不行的,专靠领导班子和优秀教师的拼搏也是势单力薄,而是需要团结全体教职工的力量。要调动全体教职工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积极性,最好的办法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首先让全体教师参与学校相关教学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这样干起工作格外有劲儿,更有责任感。学校要建立一种教学质量全员管理责任制,通过科学的评估和奖惩手段,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要学科的教师不仅要参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也要参与;一线教师不仅要参与,后勤人员也要出谋划策,这样定能创设出和谐共赢的局面。

学生是“教学质量”的最终体现者,学习效果如何,教师教得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问卷、评议,打破那种单向的、发号施令式的师道尊严。许多学校选学生做“校长助理”,成立“学生智囊团”,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设立校长意见箱,供广大师生发表观点和看法;班级中实行小组负责制,由小组长负责成员的学习指导、作业检查等等,这些做法都能培养孩子们足够的责任感,有利于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当然,教育质量的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除了需要全面调动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还应充分整合家庭、社区乃至全社会的合力。

第五,教学质量管理要构建极具激励效果的评价机制。“多一把衡量孩子的尺子,就多了一批好学生”如今已为大家所公认。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首先要适合于每一名学生,既要重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又要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一名学生在各方面都朝着一个共同的高标准去发展,让孩子丢掉自己的特长,一味地去弥补自己的弱项,而是要让优势更优,弱势改变,让每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学生的每一项特长都能得到肯定,让每名学生在学校中都能找到乐趣。

基于此,学校和教师制定学生评价标准可以采取不同的动态形式,教师指导不同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合格标准,尤其是对于“学困生”可以降低合格要求,给他们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是降低了合格的标准,而事实上却提升了学生的信心指数,引领学生稳步发展。这样学校与教师更多地看到的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现有的水平,学生找到了自信,教师也有了动力,定会创造出教育奇迹。

可以用一个公式简化一所学校要举行的素质教育:全面+提炼+展示=素质教育。也许有人要问,高深的素质教育理论怎么能被一个公式就代替了?这个公式我可以诠释为:

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全面”。“全面”一是“全部人的教育”,即不能让一个学生辍学是最基本的,否则,素质教育就会打折扣;“全面”二是“一个人的全能教育”,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真正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教育,这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吻合的,真正做到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即为真正的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炼”。有道是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抓问题要抓住要害才能解决问题。在“全面”的前提下,我们学校必须从“德、智、体、美、劳”中进行提炼,形成各个学校的特色。如从“德”中提炼出感恩教育、国学教育或红色教育旅游体验等,让学生在特色德育活动中成为有修养的人;从“智”中提炼出“高效课堂”“目标教学”等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从“体”中提炼出“弘扬民族传统体育于大课间”,让学生在特色的体育大课间中享受运动的魅力,增进体质;从“美”中提炼现代美的意识,如昂起头的同学最美、弯下腰的同学最美、能大声回答问题的同学最美、善于感恩的同学最美、善于使用零散时间的同学最美、爱惜身边一草一木的同学最美等审美观念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从“劳”中提炼出实践基地体验劳动与创造的快乐,在动手的体验中享受劳动是一个人生存的根本等等。

有了“全面”与“提炼”的结合,“展示”则成为评价一所学校素质教育高低好坏的镜子。向谁展示?对内向师生自己展示,对外向社会展示。“展示”意味着成果,意味着自信,意味着一所学校的风采。干了,就要干出点名堂来;干了,就要干出点特色来;干了,就要干得轰轰烈烈。如同杜朗口中学、洋思中学、上海闸北中学等学校脱困而闻名于国内,我们亦可能像清华、北大等名校傲视天下,声震环宇。

 

(《山东教育》20114月第11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