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乡孩子普享优质教育的阳光

发布日期 : 2011-05-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本刊记者 陈为友 本刊通讯员 孙世杰 徐连勇 邱昭山

城乡孩子普享优质教育的阳光
——高密市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高密,历史悠久,名流荟萃,是春秋名相晏婴、东汉经学家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等名士的故乡。

圣贤故里,重教兴教之风延绵不断。1991年,高密市在全省第一个通过“实现初等义务教育普及县”验收,解决了孩子“有学上”问题。2006年,高密市在全省率先实现高中教育城区化,破解了高中教育城乡“二元化”难题。

今天,高密教育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以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促进公平、改善民生,让城乡的孩子普享更加优质的教育,高密拉开了新一轮教育大发展的序幕。

“近年来,我们把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着力点,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市形成了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的新格局。”高密市教育局局长杨宗荣说。

 

高中教学管理区:小学初中高中集约发展

2008年,高密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组织了一次全市教育发展质量监测分析。

分析结论显示,教育不均衡问题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还体现在中小学各学段之间。普通高中办学优势比较明显,办学理念、教学管理、师资水平、科研成果、课程开发、教育资源、教育满意度等方面的指数,都优于初中和小学;与此同时,初中和小学在特长学生培养、社团活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区互动、亲子教育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长期以来,传统的管理体制使学段之间分割成“壁垒”,小学跟初中,初中跟高中,都是“断层式”管理,学段相对封闭使教育衔接成为“断链”,小学、初中、高中缺少一种整体均衡发展的机制。

监测报告引起了高密市教育局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深刻反思,一个开创性的变革图谱在孕育着。

于是,就在这年9月,伴随着全市教代会的召开,理念全新的高中教学管理区实施方案浮出水面。

高中教学管理区是个什么概念?

“我们创立高中教学管理区,就是为了构建学段教育对接机制,发挥高中办学优势,对初中和小学辐射带动、开放资源,搭建师资培训、合作研究、互动交流、教育衔接的平台,实现区域内小学、初中、高中均衡发展。”副局长韩金洲说。

按照这个思路,高密市依托6所高中,分别建立了6个高中教学管理区,以每所高中招生片区的初中和小学作为一个集合,组建发展共同体,从整个基础教育学段统整教育教学,跳出学段看教育,站在终端(高中)看起点(小学),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以教育对接为策略,以整体提升为目标,开展“一条龙教育实验”,合力破解困扰学段衔接脱节、学生一贯制培养“短路”、教学管理不规范、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的难题。

新的管理体制促发了规模效应。仅仅三年的时间,各高中教学管理区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中小学形成了“龙头带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气象。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连年上升,2010年,在潍坊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组织的学习实践活动群众满意度测评中,高密市教育系统位居全市第一名。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等数十家媒体曾报道了高密首创高中教学管理区的做法。

敞开高中的大门

至诚学校离市区25公里,位于高密市东北乡——《红高粱》的故乡。地理偏远、域广人稀,思想观念的落后、传统的耕种生活方式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使这里的环境与城区的繁华相比,恍如隔世。

2010年,让至诚学校的孩子们感动难忘的,是学校组织了“梦想之旅驿站行动”。这年5月,校长郭光荣做了一项令师生想不到的决定:让孩子们进城结攀高亲,感受名校高密一中的文化。孩子们带着好奇和激动,参加了高密一中的“百家论坛”、文化体育艺术节和“金色年华”演讲辩论赛,参观了高密一中校史馆、艺术馆和坐落在校园内的莫言文学馆,名校的风采、梦工厂般的校园、课程超市、百家社团、学生自我锻造工程、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让朴实的农村孩子们打开了眼界,荡起了心灵的震波。

初二的高黎同学回来后,在演讲中说:“名校的文化使我们经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开放、包容、民主、大气,正是我们人生成长必不可缺少的精神品质。一中‘为四十岁做准备’的校训,就像一面旗帜,召唤着我们志存高远,发奋努力,坚毅笃行,人生的成功从校园开始。”孩子们收获的,已经远远不是视觉的盛宴。

“这次活动,启发了我们的教育观念。走出去学习,不能仅限教师,还应该包括我们的孩子。在这些农村孩子们眼里,高密一中就是一所大学,它是一个精神的灯塔,不仅唤醒了孩子对科学文化的追求,更激扬了奋发卓越的精神和人生的理想。我们的乡村教育,真的应该多给孩子创造体验追梦的机会,而不是把他们圈养在教室里训练听讲和作业。让孩子亲近名校,本身就是一种没有围墙的教育。”郭光荣校长深有感触地说。

2008年秋季开始,高密市各高中面向初中、小学全面开放教育资源。理化生实验室、信息网络教室、多媒体设备、体育馆、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天文台、学生自修室、特长活动室、创意设计室,成了高中教学管理区各中小学公用、共享的资源。

原先在薄弱初中很难开设的实验课,在高中,让孩子们满足了亲手实践、亲眼观察、亲身体验的愿望,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实验、演实验,同学们看实验、想实验的做法。孩子们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和积淀了学习兴趣、观察能力、探究精神和科学品质。

图书馆成了孩子们最留恋的场所。周六、周日放开了,作业量减少了,孩子们自主时间多了,藏书量丰厚的高中图书馆成了孩子们的世界。据统计,高密市6所高中图书馆藏书达300多万册,报刊资料、音像资料近1500种,阅览室67个。中小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名著、经典、科普、哲学、历史等等,孩子们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现在,高中的阅览室已经难以容纳众多的读书爱好者,于是,各高中又创新管理办法,开展了“图书银行”“图书漂流”“假日借书”“读书社”等活动,定期组织读书报告会、好书荐读、读书征文、亲子共读、读书故事、评选读书小博士、书香家庭等活动,还依托高密教育网“康成书院”开设了“未来作家”“专题征文”“读书天地”等栏目,发表优秀读书文章,师生跟帖点评,开展“读、品、悟”活动,创办《高密教育》和高中教学管理区期刊,结集发表师生优秀作品,为中小学生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台。双休日、节假日,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的学生到高中读书,成为高密市一道独特的风景。

高中成为教师培训基地

2009年暑期教师培训,河崖中学的薛千世老师不再在本校学习,而是到高密二中参加主题培训。从这年开始,高密市万名教师集训分别由各高中组织进行。农村教师进城、初中教师到高中参训一时成为新鲜的话题。

“高中教学管理区菜单化的培训形式令人耳目一新。高中的多媒体设备、网络系统都非常先进,高中和初中的教师分别举行名师示范课,开展跨学段开放课堂,互动研讨,思维碰撞,观点分享,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新的环境、新的理念、新的培训模式,让我们感受了‘头脑风暴’,老师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学习变成了提升、分享、共同成长的互动平台。”阚家镇双羊中学的白纯刚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创设高中教学管理区,为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搭建了交流平台。各高中教学管理区选拔优秀教师组成精英团队,定期开展课题研究型、课堂创新型、成果推广型、主题研讨型、课程开发型等主体参与性教师培训,打破了小学到高中校际之间的界限,小学、初中的教师联合高中教师一起,研究不同学段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分享思想经验,实现了共同提高,一起成长。另外,高中教学管理区还定期聘请外地名师、专家学者举行讲座、观摩课、专场报告会,让老师们和名师、专家亲密接触,零距离沟通。外引专家资源,内合名师智慧,教研训三位一体,构建起了富有特色的教师培训机制。

高密一中利用高中教学管理区平台,成立了“教师发展合作社”。实行教师自主入社、契约式管理,由中小学的市级以上教学能手、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学科之星等组成名师团队,依托名师资源,吸引广大教师自主参与,通过社员互助组、伙伴群、博客教研、学术研究会、青年教师沙龙、名师工作室、名师讲坛等形式,开展了多层次、多样化的专业帮扶、课题研究、成果推介和主题研讨活动,灵活、自主、多元、开放的组织形式,使教师发展合作社成为广大教师欢迎的新型培训组织。

如今,在高密,小学和初中的老师汇集到高中教学管理区平台“充电”,已经成为主流培训模式。高中被老师们称作是“思想会客厅”“教学研究院”“成果孵化器”“教师培训基地”。

三段联动开通学生绿色成长通道

20101014日,高密市城南中学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报告会。主讲者不是专家、名师,而是两名城南中学毕业、现就读于高密一中的优秀学生,一个叫潘磊,另一位叫鞠宗禄。潘磊讲的是如何规划安排初中生活和发展自己的优势特长,鞠宗禄讲的是培养良好学习品质和高效学习方法。两名学生以自己的亲身感受,讲述了初中经历的真实故事。报告会在同学们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三个多小时,同学们兴致盎然。

“跟老师讲的感受完全不同,我们都是学生,有着共同的语言、思想和生活,彼此坦诚、平等的沟通是我们喜欢的方式,所以感觉特别有启发价值。”王凯同学说。

这样的报告会,在高密的高中教学管理区已经举行了36场。参加主讲的学生,都是来自各个高中的“导生团”成员。

2009年开始,高密市依托高中教学管理区平台,从初中和高中招聘优秀学生分别组成“导生团”。高中的“导生团”成员定期到初中开展学习讲座,讲述自己初中学习的经验、初中生活的经历以及初中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基础和学习习惯,和初中学生互动交流,结伙组成特长兴趣小组;初中的“导生团”成员则到小学进行讲解交流。与此同时,相邻学段初中和高中、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自愿选择,组建合作学习伙伴,每名“导生团”成员固定帮教几名初中或小学的学生,重点指导他们养成良好学习品质,发展兴趣特长,开展学习交流。各学校专门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动态评价学生素质发展,建立评优奖励机制,保证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实效性。

另外,高中教学管理区还充分开发校友资源,定期开展“名校友母校行导航教育”。像高密市实验中学聘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专家回校指导航模活动,高密二中邀请著名企业家回母校举行成功学讲座,高密四中设立校友论坛、建立校友足迹广场等,用成功人士的成长故事和学习经历激励中小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课程,高中教学管理区使课程文化共享、特长学生一贯制培养成为现实。

东关小学的美育课程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便闻名全省,是中央教科所的实验基地。经过专家指导和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声乐、书法、国画、舞蹈、戏剧、播音、摄影等特色美育课程体系,培育出了一大批艺术人才。设立高中教学管理区后,东关小学的美育课程辐射到了12所小学。如今,每所小学都有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为了贯通特长教育,初中和高中也开设了对接课程,打通了特长学生成长渠道。

那么,如何保证特色课程的教学?

高中教学管理区统一选聘特长教师、专业教师和社会各界专业拔尖人才组成特长生导师团,配备专门教学场所和教学设施,制订了学生选课指导手册,让学生自主报名参加选修特长。同时将原先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社团组织进行整合,以高中为龙头,组织学生总社团,初中、小学设分社团。每双周周末和节假日,总社团组织展演实践活动,平日分社团在各自学校举行活动。高中管理区统一为特长学生配发“绿卡”,持绿卡的学生可以到管理区内任何一所学校参加社团活动。这样一来,就有效地整合了各个学段的教育资源,促进了特长学生的流通和成长。高中在招生时,专门开设一个特长加试的科目,优秀特长生按照特异学生破格录取,并在高中提供发展机会,为学生发展特长建立了一贯制培养机制。

2008年以来,高密市共有1450多名学生在全国、全省和潍坊市科技发明、文学艺术、电脑机器人比赛、职业技能大赛、体育比赛等大赛中获奖,有40多名学生在全国数理化生物英语信息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有10多名学生的创意设计作品获得国家专利。其中,电脑机器人比赛,连续2年获得全国冠军。

 

名校共同体:城乡学校联姻大合唱

土庄中学是高密市最南端的一所偏远农村初中,属丘陵地带,是典型的农村薄弱学校。

2008年以来,土庄中学和城区名校立新中学结为教育联盟,立新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延伸到土庄中学,使这所学校迅速崛起。土庄中学是高密市构建名校共同体,推进城乡学校强弱结合、聚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根本在于办好每一所学校。我们依托城区名校,分别与农村薄弱初中小学结成联盟,开展城乡学校联姻,结对帮扶,组建以名校为引领的教育教学发展共同体,以‘沟通、共享、合作、共赢’为价值取向,将管理、教学、教研、师资培训与交流、考核评价纳入一体化管理,开始了城乡学校集团化办学、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探索。”杨宗荣介绍了高密的名校共同体模式。

组建城乡教育集团

2006年,密水街道率先开展了“名校+弱校”联合办学的探索。组建了3个发展共同体:崇实小学与卞家庄小学,康成小学与刘戈庄小学,东关小学与密水小学,开展城区、城郊学校一对一帮扶。

6处学校每学期互派12名干部到对方学校挂职锻炼、学习培训,市级骨干教师由街道教管办统一组织,跨校开展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每学期每人不少于6节。结对学校统一教师培训,统一教研活动,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组织,统一教学管理评价。以共同体学校为单元,实行发展性评估和水平性考核,纳入综合教育督导评估成绩,在机制上保证了共同体紧密合作、衔接配合。

刘戈庄小学原先没有专业音乐、体育教师,城区的康成小学每周派2名专业教师到刘戈庄小学上课,解决了课程开不齐的难题;卞家庄小学教师老龄化比较严重,平均年龄49岁,每个学科只有一两名教师,教研活动开展不起来,崇实小学专门派2名优秀干部到卞家庄小学任职,组织卞家庄小学教师到崇实小学参加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教学研讨和教学观摩,建立了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解决了卞家庄小学“教研盲区”历史难题。

同时,3处引领学校(崇实小学、康成小学、东关小学)对帮扶学校开放学校资源,实行管理、教学、科研、成果共享;加大对被帮扶学校的援助,每学期分别为对方无偿提供3000元左右的办学资金,密水街道党工委和管委会也先后划拨配套专项扶助资金50多万元,使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2007年,随着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原先经济欠发达的拒城河乡并入密水街道。“管理区域增大了,城乡均衡发展的困难也增多了。全市最好的学校在密水,最差的学校也在密水,城乡学校两极分化特别突出,有些农村小学用的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课桌凳,校舍多是旧房,门窗腐烂不堪,教学连台录音机都没有,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十分严重。”密水教管办主任薛松林这样描述当时的局面。

有了前段强弱学校“1+1”帮扶经验,密水教管办迅速拓展办学思路,顺势推出了城乡结对帮扶工程。

城区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签订“结对互助”办学协议,实行限期目标管理。东关小学与王柱小学、崇实小学与道乡小学、康成小学与刘官小学、立新中学与拒城河中学结成伙伴,开展了名师带徒、名师工作室网络教研、学科互助、送课交流、干部论坛活动,帮助结对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实施“校园文化输入带动”计划,帮助薄弱学校提升办学理念,开发校本课程,坚持一校一品,培植教育品牌,创建特色学校;组织城区学校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积极给予受助学校资金资源援助,包括教学仪器、实训设备、图书资料等等,帮助受助学校建立完善、科学使用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微机教室等。密水教管办争取街道党工委和管委会支持,实施“千百万工程”,为薄弱学校增添了1000套新课桌凳、100台微机、10000册图书。3年时间,3处薄弱小学跃达到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其中,道乡小学在2010年争创市级规范化学校中,位居全市第一名。拒城河中学办学水平在全市督导评估中从原先的农村中学系列下游位置跻身为上游学校。

王柱小学校长王钦宏对学校的变化深有感触:“城区优秀教师带来了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开展起来了,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办学条件也越来越好了,学校发展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家长满意了,老师们干劲更足了。”

2008年,高密市教育局在全市层面组建名校共同体。“全市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建立25个教育联盟,采取‘1+1‘1+群’‘群加群’的形式,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教育集团。以名校为盟主,开展区域综合教育改革试验,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拉长优质教育链条,改造薄弱学校,推进特色办学,有力地推动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姚灵光副局长告诉我们。

“现在,农村的孩子不出家门就可以享受城区名校的教育。”刘官村的农民李明华高兴地说。

偏远农村小学开了音乐课


校际联合教研催生规模效应

名校共同体创生了新的教科研机制。

“克服原先教科研大、高、飘的现象,变精英教研为平民化教研,我们以名校共同体为平台,建立虚拟教研室,推行联片教研,富有成效地开展了‘双线(知识线、情感线)’‘双动力(教学动力、学习动力)’研究、小课题研究、知识树研究,构建起了城乡全覆盖、低重心、多层次的教科研新机制。”杨宗荣局长对我们讲。

原先,在一些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由于教师编制少、学校规模小等原因,教研活动很难开展。同时,在一些优质学校,由于教学管理相对封闭,很多优秀的教学经验、教学成果只能在本校推行,没有形成共享机制,校际间缺少交流平台,一方面造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拉大了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学差距。

建立名校发展共同体以后,教研活动纳入了一体化管理。优质学校的教学常规、教研机制、教学模式移植到薄弱学校,全面规范管理,所有教研活动同步开展、联合或合并举行,有效地促进了薄弱学校教学管理改造升级,迅速补齐了教研“短板”,同时,各校教学特色、亮点、创新实现了推广共享,产生了明显的教学效益。

阚家小学是阚家镇小学共同体的龙头学校,负责全镇10所小学的教研组织和管理。2008年,阚家小学共同体推出了“教学练案”一体化管理模式。每个学期开学前,统一组织调度全镇各学科的骨干教师,集中研讨设计“教学练案”。实施“教学练案”质量认定和成果买断制度,评选出来的精品“教学练案”纳入同步教学资源库,作为全镇的公共资源共享。“教学练案”以学生自学为主线,实行四环节教学: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合作学习研讨—当堂达标检测—课后拓展延伸。以“教学练案”为载体,阚家小学教研中心通过骨干教师观摩课、汇报课、反思课、过关课、常态课五种课型连环跟进,构建起了富有农村学校特色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实施“教学练案”一体化教学,使校与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课堂教学实现了平衡式提升。高密市教学质量监测中心对阚家镇小学共同体进行教学质量监测后得出的结论是:阚家镇小学教学各项均衡指数在全市领先。

康成小学王香兰老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生活化作文教改经验,将生活引入作文,将作文生活化,形成了“观察出来的作文”“想象出来的作文”“种植出来的作文”“饲养出来的作文”“访谈出来的作文”“活动出来的作文”“感悟出来的作文”“赏析出来的作文”八大作文系列,有效地破解了小学作文教学难题。康成小学与阚家小学结为名校共同体后,王香兰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经验传播到了阚家小学,又经阚家小学推广到坊岭小学,产生了连环教学效应。

坊岭小学的语文教师在王香兰生活化作文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作文传递本”经验。每一名学生作文先在班级内传递赏评,每名同学对其他同学的作文进行评析,写在作文后评析意见表上,根据评析意见,引导学生二次作文。优秀的作文进行全校和家长评析,并汇集成书,印发给全校学生品读,学生作文成为这里的教改亮点。

手拉手共成长

2010年,高密市举办了首届中国红高粱文化艺术节。令国家文化部领导、文学家、艺术家和外宾们感动的,除了高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有活跃在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的中小学生志愿者。这些负责讲解的学生志愿者来自高密市开发区的各个学校。

2008年开始,高密市开发区中小学名校共同体开展了文化艺术月、素质教育博览周、科技文化节、民间工艺(草编、版画、剪纸、泥塑、陶艺、扑灰年画、根雕)课程和高密地方戏茂腔学唱展演活动,各处学校根据学生特长成立了社团,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各校之间的特长生“手拉手、共成长”,联合到社区开展展演活动,成为社区文化的重要力量,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娃娃艺术队”。红高粱文化艺术节,高密市专门给“娃娃艺术队”开通了绿色通道,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了恢弘的文化盛会,也给孩子们创造了实现自我的机会。这是高密市名校共同体开展“手拉手、共成长”教育的一个展示。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名校共同体不仅在教学、管理、教研、改革等方面整体创优,也给孩子们搭建了学习、交流、展示、活动的平台。

加盟学校班级与班级结成对子,学生与学生结成对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交流互动。城区的孩子走进农村,举行“乡村一周行”活动,和农村的孩子一起探究自然、实践考察、下田劳动、体验农家生活;农村的孩子走进城区,开展“城区新生活”活动,体验城区课堂学习,参观博物馆、文体公园,联合开展社会调查、探究学习,共同举行文艺娱乐、社团活动,城乡孩子在交流中,开阔了视野,融合了生活,促进了成长。

崇实小学和道乡小学开展了“手拉手、心连心——书信传真情”活动。2000多名崇实小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喜爱的书籍捐出来,每人还写了一封互相激励学习、交流生活的书信,在六一节前送给了道乡小学的小学生。道乡小学把图书和来信发给孩子们阅读,孩子们自发地给崇实小学的孩子回了感谢信、感谢卡,双方学校联手举行了读书报告会、真情联谊演讲等系列活动。崇实小学还挑选了100多名多才多艺的特长生,到道乡小学举行联欢演出,引得道乡附几村庄的群众都来观看。这个六一节,成为两处学校的孩子难忘的日子。

“手拉手”活动,打破了学校的界限,为孩子们“同在蓝天下成长”拓开了新的生长空间。

 城乡孩子共度六一节


城乡教育交流工程:干部教师大流通

教育均衡发展,师资均衡是关键。

高密市建立了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新分配大学生优先向农村学校倾斜。2009年,专门为农村学校招聘、补充英语教师60名;2010年,招聘100名新毕业大学生全部充实农村学校。同时,坚持教育内部挖潜,盘活存量师资,启动了城乡教师交流工程,先后组织32所城乡学校结对,近600名干部教师参与互动交流。

“近年来,我们通过推行文化管理,搭建学研平台,倡导能者为师,积极鼓励奖励激励教师,完善支教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在人事安排、生活待遇、评优晋职、教学成果等方面优先向支教干部教师倾斜,极大地调动了干部教师的积极性。现在,支教光荣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副局长黄欣友说。

开展“三教”交流活动

组织优秀教师到农村开展“示教”“走教”“支教”,积极打造有效课堂,是高密市开展支教活动的三个亮点。

“示教”,组织名师工作室成员、骨干教师送课下乡,开展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提供教学研究课例,通过课堂观察、课堂诊断、说课评课,引导农村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研究改进课堂,推广有效课堂模式;“走教”,组织骨干教师定期到到一些农村学校特别是专业教师短缺、开课困难的教学点流动上课、培训,确保开齐开足课程;“支教”,通过结对学校互派教师任教、定期轮换,让骨干教师下乡,担任学科组长,组织教研活动并采取师徒结对方式,每年为支教学校培养1~2名骨干教师。这此,盘活了教师资源,实现了优秀师资共享,促进了教师队伍交流和提高。

在高密,每年都组织课堂教学开放月。一个月的时间里,名师课堂全部开放,全市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到名师课堂听评课。

“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以前,我们只能从录像上看到一些名师的课堂,总有一种隔鞋搔痒的感觉。现在好了,我们可以随意听取任何一位名师的课。更重要的是,可以跟名师面对面请教和交流,自己感觉收获很大,很受启发。回来后,我认真整理了名师的教学方法、教学亮点和教学特色,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非常有效,自己感觉提升很大。”河崖小学的王强老师非常激动地说。

王允山是朝阳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2008年,他找到领导主动请缨,要求到小学支教。王老师的想法非常诚恳,“就是想研究一下小学英语到底该怎么教,孩子的语言学习规律是什么,小学初中英语应该怎么衔接,以更好地改进初中英语教学”。他如愿以偿地来到农村的苓芝小学。在这里,开始不习惯,毕竟小学和初中英语教学起点不一样,初中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小学生。对小学生来说,识记单词就是一个大难题。王老师同时也发现,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形象性记忆特别强。根据孩子的特点,他开始探索,用简笔画帮助孩子识记单词,效果非常好,孩子也特别喜欢。他的这一“发现”,迅速在全校推开。听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孩子开始听不懂、不习惯。王允山又研究发明了编故事教学法,他用简单的英语句子编成生动丰富、充满乐趣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再录音让学生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听懂了课堂同步英语录音,解决了听力难题。现在,王老师的“词群识记法”已经在很多农村小学推广开来。

第二实验小学的范金娥是一名语文教师。到姜庄小学支教时,她发现这里的孩子写字都歪歪斜斜,缺少章法。但很快她就找到了原因:孩子们都在用中性珠笔写字。第二天,她就要求,将中性珠笔全部换成钢笔,因为只有钢笔才能练好字。很多孩子不会笔画,她就从一笔一画教起,每天一节课练字,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一张纸的写字练习,并跟同学们商量:每天回家认真书写两个漂亮字,给爸妈看。结果同学们都赞成,没有人认为是负担。两个月后,范金娥在所教的班里举行了一次写字展,请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参观,大家都大吃一惊,没想到,孩子的写字水平提高得这么快!听了校长和家长的夸奖,孩子们可高兴了,自信心和动力更足了。范金娥把每个孩子写得最好的字贴在教室里,让孩子们每天都看到自己的进步,孩子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她还注重指导孩子观察,看春花、夏雨、秋果、冬雪,每个孩子都学会了写日记、写诗。她指导的徒弟王爱芹当年被评为市教学能手。

提起支教,高密第一实验小学的张新华校长告诉我们,他常常因此为难。怎么回事呢?原来,市里每年只给他们学校3个支教名额,可是每次老师们报名都超过80人,有很多人托关系找校长说情,一定要选他去。老师们的积极性真是太感人了。不让谁去,他都感到对不起老师们。

干部双向挂职锻炼

郭秀娟是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书记,2008年秋季开学,她来到井沟小学,开始了为期半年的干部下乡支教生活。和郭秀娟一批下乡的,还有15名城区学校干部。

与教师支教同步运行,高密市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动作,开展了干部团队挂职支教活动,从干部层面拉动农村学校管理水平迅速提升。迄今,已经开展了四期城乡干部交流。

夏庄镇教管办主任赵祉文告诉我们,城乡结对学校每学期互派一名干部到对方学校挂职锻炼,城区支教干部帮助农村学校制订发展规划、提升办学理念、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同时为农村学校培养1-2名后备干部;农村学校干部到城区学校挂职锻炼,研究城区学校管理机制,结合农村学校实际,将优秀的管理模式移植到农村学校,提高管理效益;结对学校领导班子每月开展一次研究会议,研究解决问题和发展思路,每学期一次组织干部队伍到对方学校学习交流,相互借鉴创新,提高管理效益;利用康成书院支教平台,交流支教经验,促进了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

崇实小学副校长周军清是2008年到夏庄小学挂职的青年干部。挂职期间,他大胆创新学校管理,依托崇实小学的优质资源和优秀管理,搭建五个共进平台,促进了夏庄小学管理机制的全面优化。

搭建管理共享平台:将崇实小学管理团队的力量延伸到夏庄小学,每个干部负责的工作在崇实小学和夏庄小学同步开展、合并管理,干部业绩考评实行两处学校捆绑评价,保证了管理的无缝隙对接,实现了农村学校干部培养和管理效益双线提升。

搭建科研共享平台:崇实小学所有课题组对夏庄小学开放,吸收夏庄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研究团队,在研究活动中培训农村教师,推进教学改革,提高科研水平,共享科研成果。

搭建教学常规管理平台:将崇实小学的常规管理、评价标准、达标措施和质量检查移植到夏庄小学,建立了规范化教学机制,有效地扭转了薄弱学科教学,大面积提升了教学质量。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当时夏庄小学还没有建立学校网站,经周军清协调,将崇实小学FTP资源共享服务器通过城域网联通夏庄小学,共享信息资源,建成了夏庄小学网站,并主持将夏庄小学的优秀教学资源全部实现网上共享,开展了网络虚拟教研,推进了夏庄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搭建学生管理共享平台:将崇实小学的养成教育、感恩教育、礼仪教育、社团管理、志愿活动等引入夏庄小学,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当年,在高密市教育综合督导评估中,夏庄小学名列全市农村小学第一名。

支教干部团队,给农村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城区干部教师下乡任职

2009年底,城区立新中学教师李爱霞找到杨宗荣局长,一再恳求杨局长让她到农村任职。考虑到李老师需要照顾孩子和家庭,杨宗荣没有答应她,安慰她在立新中学一样可以干好工作。但李爱霞不达目的不罢休,她说服了孩子和丈夫,并让担任民政局副局长的丈夫和她一起做杨局长的工作,请求杨局长一定满足她到乡村学校的心愿。

这件事引起了杨宗荣的思考:显然,城乡交流调动了干部教师的积极性。但从实际来看,干部教师交流是一个固定的学校结对组合,区间定点式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活力。能不能创设一个多元交流的灵活平台,在更大的范围内,让城区优秀教师和干部到农村学校锻炼,作为培养后备干部的重要渠道,更好地充实农村学校管理?

20101月,高密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选调城区优秀教师和干部到农村学校任职的通知》。这份红头文件规定,按照“自愿报名、择优选调”的原则,选调部分城区学校优秀教师、中层干部、学校副职人选,到挂职的农村学校依次担任中层干部、学校副职、学校正职。每期挂职时间为一年。挂职期满,个人提出继续挂职或回城申请,教育局结合实际工作需要适当安排。挂职工作考核情况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表现突出者,优先提拔重用。《通知》在全市干部职工中立刻引起了强烈反响。

31日,高密市教育局派出首批9名下乡挂职干部。

张立聚是开发区中学副校长,选调到仁和中学担任党支部书记。一开学,他就和学校班子成员走进课堂,连续听课40多节,跟老师们交流、评课,组织各学科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征集教学金点子,汇集大家智慧,建立了新知课、复习课、讲评课基本规范。接下来,落实“三个跟进”“三个承包”,干部跟进教研组、跟进课堂、跟进教师;教师实行全员导师制,每人承包4~6名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学习成长;骨干教师承包薄弱教师,开展同课异构、追踪听课指导;构建学习小组,优秀学生承包帮扶后进学生,实行学习小组捆绑制评价。仅仅一年,仁和中学管理效益、教学效益、学习效益实现了同步提升,学校管理经验获得创新燎原奖。

和张立聚同时下乡的吴宗国是城区向阳中学干部,在柴沟中学担任党支部书记。挂职期间,他创新作业设计,推行校本化作业,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作业质量。吴宗国创立的“分类定位、分层推进、双线评介”实验教学法,破解了农村学校实验教学难题,成为教学创新亮点在全市推广,柴沟中学因而被评为潍坊市实验教学示范校。

而今,首批选调干部任期已满。第二批12名干部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选调干部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和支教的干部教师一起,会合成坚强的引领团队,在广阔的乡村教育舞台上,演奏着城乡学校均衡发展的美丽乐章。

下乡挂职干部开展合作学习教学实验

※    ※    ※

兔年新春,高密市教育局将2011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年”,确立了新的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全面完成28.6万平方米校舍改造任务,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在城区新建5所学校,化解城区入学压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教育信息化工程,启动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深化高效课堂改进行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城乡孩子共享更加优质的教育,成为新年的奋斗目标。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新的希望开启新的征程,高密教育正乘着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的春风,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山东教育》20114月第11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