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绑架了孩子的想象力

发布日期 : 2011-04-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东平县接山乡教育办公室 栗明方 尹训勇

《重庆晚报》20101124日报道:“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笔者以为,中国人不是没有创造力,只是按照中国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没有了创造力。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呢?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这种精神主张人应当面对现实不断提出问题,从问题出发,对前人进行质疑,以探求出能够经受更多怀疑、更多混乱考验的原则。通俗一点说,就是要求人们对于任何事情,对于已经决定了的,或者是常规的、习惯的、多数人遵奉的东西,都敢于问一声“为什么”,以促使我们的思想不断地趋向真理。

反观一些发达国家,对孩子的教育并不要求整齐划一,更加注重给孩子留足个人的空间,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大发明家富兰克林一生都在异想天开,想将天上的电能引到人间。经过他的艰苦努力,终于梦想成真。雨果从小就神神叨叨的,他曾希望巴黎用他的名字命名。虽然这一想法没能实现,但他最终成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并不仅仅取决于知识的多寡,更主要地取决于创造能力、道德健全和人格独立的程度。变听话顺从教育为说“不”的教育,为培养怀疑精神的教育,为培养自尊、自立和自信心的教育,应是我们观念更新和教育改革的方向。

学校里也不乏忽视孩子想象力的例子。据《北京晨报》报道,北京通州区的个别学校以减少发生校园安全事故的概率,保证校园安全为理由,对学生采取“圈养”,在课间不允许学生走出教室,校园里的种种活动无法进行,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显然间接拿走了孩子的想象力。

虽然在道理上我们成年人都知道也认同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例子仍然表明是成年人无意间拿走了孩子的想象力,而且他们是以爱的名义。正如有教育界专家所说:“在中国式教育中,父母为孩子制定好了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所以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于被父母安排,学生的兴趣也会在被安排的命运里悄然蒸发。”与国外引导式教育相比较,我们的教育模式是自上而下的灌输式,学生被这种模式下的条条框框封锁起来,始终以各种名目的考试、竞赛为动力、目标,很多年来分数是检验我们教学质量的标准,这一切都容易使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被打断。

我们小时候都画过太阳,老师通常会教:先画好一个圆圈,然后在它的周围添上代表光芒的短线,最后在圆圈里添上红颜色……这是成人的思维和经验在学生头脑中的再现。在优秀的美术老师那里,他会调动小朋友的想象力,画出各自心中的太阳。有圆的,有扁平的,有红色的,还有绿色的。表面上看,儿童的想象力显得可笑而幼稚,但这对他们思维能力的成长是非常珍贵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让我们放手为孩子创造培养想象力的空间、条件,以另一种爱的方式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歌德母亲教育孩子的经验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她讲故事的方法很独特,总是讲到一半的时候就停下来,余下的故事则让小歌德发挥。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自由发挥就是发散思维,就是想象力。一个开放的社会,其想象力不该被“标准答案”所绑架,“标准”的解释权也不该被人为垄断。必须抛弃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倾向,因为“标准答案”是在剥夺孩子们的想象力,也是在剥夺孩子成功的可能。这也是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倒数第一给我们敲响的警钟。 

(《山东教育》20113月第8期)


栏目导航 >